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8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431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412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1160篇
海洋学   22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4篇
自然地理   128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71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措勤区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新建上二叠统敌布错组,发现其中含有Noeggerthiop-Pterophyllum混生植物群,并确定该组与下伏地层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第四纪全新世火山岩,获取一批同位素定年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冈底斯岩浆演化的时空格架。  相似文献   
52.
用激光 -荧光显微镜等有机岩石学方法 ,挑选样品中有明显生、排烃现象的碳酸盐岩 ,再以测定的这类碳酸盐岩的有机碳含量为依据 ,确定本区高成熟碳酸盐气源岩残余有机碳的下限指标用 0 .13%~ 0 .14 %比较合理。根据碳酸盐岩储层孔隙中充填沥青和皮膜状残余沥青的分布和含量 ,论证了陕参 1井等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在地质历史中 ,存在若干油气有效储层。采用连续升温 ,步进取样的热模拟实验方法 ,揭示了本区煤与碳酸盐岩干酪根随热演化作用增强 ,烃类气体产物的干燥系数增大 ,δ1 3C1 、δ1 3C2 明显变重的规律 ,并根据样品实验结果推算 ,本区石炭系—二叠系煤最大生气阶段的δ1 3C1 应为 - 2 7‰~ - 2 8‰ ,碳酸盐岩最大生气阶段的δ1 3C1 应为- 31.7‰~ - 33‰。在气源成因判识中 ,根据主生气期阶段对天然气成藏储聚的贡献最大、甲烷碳同位素较重以及长庆气田风化壳气藏天然气δ1 3C1 重值区并不与石炭系—二叠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高值区匹配的现象等进行气源判识 ,认为长庆奥陶系风化壳气藏 ,具有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气与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成气的混源成因  相似文献   
53.
烃源岩TOC值变化与其生排烃效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烃源岩有机碳(TOC%)的损失率DTOC=(TOC0-TOC)/TOC0的变化规律.当烃源岩生排烃效率很低时,DTOC都为负值,即在成熟演化过程 TOC是增加的.随着生排烃效率提高,有机碳变化率DTOC逐渐增加(TOC损失率增大),烃源岩逐步由"增碳"进程转变为"减碳"进程.但只有生烃潜力很高的Ⅰ型有机质岩石,在生烃降解率和排烃效率极高的"理想"条件下,DTOC的增加(减碳进程)幅度才十分显著.指出基于有机质原始丰度恢复的碳酸盐岩烃源岩评价标准,可能过分强调了"减碳"的进程,很多情形下会美化原本比较差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4.
两种模拟方法(或加温方式)实验结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单温阶加温和连续加温两种方式的模拟实验,前者相当于封闭体系,后者相当于开放体系.对比两者的油气产率,并探讨两者与自然界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总气体产率和烃气产率开放体系均低于封闭体系;排出油量和总生油率开放体系均大于封闭体系.自然界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可能是介于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之间的一种状况.  相似文献   
55.
铂族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性-超基性岩及黑色页岩等风化过程中铂族元素发生了活化和迁移。铂族元素在岩体附近土壤、植物和水体等表生介质中的迁移富集特征可以用来寻找岩浆型铂族元素矿床。黑色页岩风化过程中,Os的表生迁移对海洋^187Os/^188Os值上升有重要意义。此外,作为重金属元素,机动车铂族元素催化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也会带来潜在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56.
在二叠系坚扎弄组中新发现Glossopteris sp,Yuania sp.等植物化石,证实所含植物群属华夏-冈瓦纳混生植物群.对达雄群、乌郁群进行了重新厘定,新建新近系布嘎寺组(N1b)、洁居纳卓组(N2Qj).识别出3个构造层序、12个层序和7类沉积体系,建立了晚古生代至新生代的构造沉积序列.查明措勤盆地性质为构造复合盆地.发现新生代碱性正长岩和富钾火山岩,初步认定其为地壳加厚、地幔拆沉的产物.确认麦堆蛇绿混杂岩带属班公湖-怒江带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57.
我国自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勘察设计市场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三年,是我国设计行业把握机遇、面临冲击、经受考验的关键三年。我国政府承诺:入世后三年内,外商即可进入中国设计市场成立合资企业,五年后允许外商设立独资企业。随着设计市场的对外开放,国外设计机构的涌入,设计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由于国内外在市场监管机制,市场准入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要求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这三年当中,  相似文献   
58.
《干旱区地理》2005,28(4):559-559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近期启动了由新疆外专局审批的中澳“优良旱生牧草、饲草料品种及先进栽培技术的引进”合作项目。应项目邀请,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研究所动物生产力组家畜系统部、全州畜牧系统负责人Geoffrey Saul教授和植物生产力组草地经济学研究部高级研究员Zhongnan NIE博士到我所访问考察。  相似文献   
59.
丽水凹陷作为东海陆架盆地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凹陷,其勘探程度较低,近年来钻探成果较小,因此亟需对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烃源岩岩石热解实验,饱和烃气相色谱及饱和烃色质分析,对丽水凹陷烃源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存在少量的Ⅱ1及Ⅱ2型。月桂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灵峰组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多数明月峰组烃源岩成熟度较低。根据烃源岩热解参数S1及有机碳含量(TOC)的关系确定月桂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7%,灵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1.0%,明月峰组有效烃源岩w(TOC)下限为0.9%。生标参数显示丽水凹陷烃源岩有机质具有混合来源特征,沉积于海陆过渡环境中。有效烃源岩平面分布预测显示,丽水凹陷有效烃源岩的分布较为局限,丽水凹陷西次凹的东北部为有效烃源岩的集中分布区。月桂峰组及灵峰组烃源岩具有较大的产气潜力,应加大丽水凹陷西次凹东北部的气藏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60.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