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74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金强 《沉积学报》1991,9(2):114-120
我国一些第三纪盆地发育了膏盐与生油岩同层位的沉积。本文通过我国东部的东濮凹陷和西部的塔里木盆地塔北拗陷的对比研究,指出盐类与生油岩可以同期沉积,提出了深水和浅水两种盐湖相生油岩的沉积模式,并且论述了两种盐湖环境有机质的保存及其地化特征、生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72.
东南极的Bunger山在元古代期间经历了一次低压麻粒岩相造山事件。含石英的泥质片麻岩中,S_1叶理平行干M_1组合,石榴石-堇青石-尖晶石-铁铁矿和石榴石-矽线石-尖晶石-钛铁矿-金红石的稳定共存是M_1期间主期变质压力(大约为4Kb),温度(大约在800℃)的证据。在M_2期间,石榴石反应边的生长和围绕铁尖晶石及铁钛氧化物的堇青石是增压期间M_1组合不稳定的证据。M_2组合的热动力学计算表明,其形成压力为6~7Kb,温度为750℃左右。因此,来自Bunger山的片麻岩表明了在有限的冷却期间,大约有2Kb或更多一些的增压作用。这样的P-T轨迹不同于具有等压冷却或减压特征的其它元古代地体。未变形的大的紫苏花岗岩体在增压作用的末期,在950℃左右的温度下向上侵入。由于变质作用是因为软流圈下的热扰动,在其上厚岩石圈中较薄大陆地壳的中等地壳深度上发生的,这就能较好地解释了M1期间的低压变质作用。我们提出冷却期间的增压作用,是相邻的正常厚度地壳和Bunger山薄地壳之间体积力的作用通过热扰动″接通″而发生重力回流的结果。在这样的模式内,出露于Bunger山的紫苏花岗岩侵入作用的时间与下地壳变质最大值期间部分熔融作用一致。  相似文献   
73.
74.
邓云山 《沉积学报》1991,9(1):123-128
厚达3200m的南华山、西华山冲断席掩覆在白垩系之上,使白垩系生油层埋深4400m,进入生油门限。生油层之上始新统寺口子组砂岩是理想的储集层;渐新统清水营组泥岩石膏层是很好的盖层。寻找掩伏体中生界的构造圈闭是本区找油的关键。  相似文献   
75.
76.
77.
华北地区中上元古界生油岩及热模拟实验表明,在有机质热演化的三个阶段中,正、异构烷烃在主峰碳位置,Pr/nC_(17)与Ph/nC_(18)值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本文重点揭示了过成熟阶段正、异构烷烃特征的某些“逆反”现象。  相似文献   
78.
成烃理论的发展——(Ⅱ)煤成油及其初次运移模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几年来,我国针对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我国西北区的一些含煤盆地中都发现了丰富油气矿藏。煤成油的勘探开发和研究,是对陆相生油理论的重大发展,本文介绍了秦匡宗提出的一种利用^13C NMR谱确定油潜力碳、气潜力碳和芳构碳评价生油气潜力的新方法,以及一种煤成烃的阶段性初次运移模式。  相似文献   
79.
惠冠洲  牛成民  杨传超  张江涛  关超  王明春  赵婧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03-2023050003
潜山走滑转换带在渤海海域发育较为广泛,但其发育特征及控储作用研究薄弱。利用钻井、测井、三维地震等各类资料,对辽东湾北部地区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其对潜山规模型储层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研究认为,燕山末期左旋走滑背景下,辽东湾北部潜山发育多种类型转换带;根据走滑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辽东湾北部潜山转换带分为单支弯曲型和双支叠覆型两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单支反“S”型、单支“S”型、双支左旋右阶以及双支左旋左阶转换带4个亚类,其中单支反“S”型和双支左旋右阶型转换带属增压型转换带,单支“S”型和双支左旋左阶型转换带属释压型走滑转换带。增压型走滑转换带提供的压扭性动力破碎作用使得潜山发育大规模裂缝型储集层,是潜山规模型储层发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80.
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组合储层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目前南缘下组合储层多处于高温高压条件,但是温压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大量油田钻井实测温度和压力数据,对该区现今地温梯度及温度、压力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温压场分布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现今地温梯度普遍在13.2℃/km~23.7℃/km之间,平均为18.2℃/km,地温梯度高值分布于齐古断褶带中部和阜康断裂带西部。大地热流介于26.4 mW/m2~46.0 mW/m2,平均值为36.1 mW/m2,属于准噶尔盆地内地温梯度及热流较低的地区,这主要受到盆地基底格局的控制。南缘西段卡因迪克地区压力系数以常压为主,位于四棵树凹陷的高探1井、独山1井和西湖1井下组合地层在6000 m左右开始发育强超压。南缘东段下组合层系均发育弱超压或强超压,自西向东压力系数逐渐增高。根据声波时差—有效应力关系反映南缘地区下组合地层除不均衡压实作用外,还存在横向构造挤压及有机质生烃的超压机制,喜马拉雅期较强的横向构造挤压是盆地南缘下组合发育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机质生烃是西山窑组—三工河组超压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