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8篇
  免费   630篇
  国内免费   1205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322篇
地质学   3197篇
海洋学   1664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70篇
自然地理   62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51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88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57篇
  2009年   296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228篇
  2003年   214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50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74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6 毫秒
991.
系统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烃源岩、原油及油砂样品,对其饱和烃和芳烃馏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通过 对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的研究,分析和探讨中生界原油的油源。结果表明:根据 8β(H)-补身烷和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原油可划分为I,II,III类。第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低,来自 深湖相沉积相带的长 7 油页岩 (A1 类),第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较高,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中等,来自深湖—半深 湖沉积相带的长 7 暗色泥岩 (A2 类),第III类原油 8β(H)-补身烷含量低, C3017α(H)-重排藿烷含量高,来自半深湖沉积相带的 长 7 暗色泥岩 (A3 类),由于采集样品数量限制,第III类原油不排除来自长 8 或长 9 暗色泥岩 (A3 类) 的可能,目前发现的原油 主要是第I类,即各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是由长 7 油页岩提供的,它是鄂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的主力烃源岩。  相似文献   
992.
    岩溶含水系统遭受石油烃污染的环境问题十分普遍。相对于多孔含水介质,石油烃BTEX在石灰岩含水介质中的生 物可降解性还不确定。为此,本研究开展了BTEX在石灰石和岩溶地下水介质中的静态微元体实验。经过77天的实验检测 分析,结果表明:(1) BTEX化合物在可利用电子受体溶解氧或硝酸盐存在条件下具有生物可降解性;(2) 向系统中补充 电子受体硝酸盐,具有促进生物降解的作用,其对BTEX的去除率可高达94%;(3) 未发现补充硫酸盐能够促进BTEX生物 可降解性;(4) 甲苯和二甲苯容易被生物降解,但苯的去除具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993.
依托中国“大洋一号”第20和第21调查航次,分析测定了东、西赤道太平洋4个站位的颗粒态生物硅浓度及其粒级结构。结果显示赤道太平洋采样站各层位颗粒态生物硅(PBSi)总浓度分布范围为5~65 nmol/dm3,东赤道太平洋的调查站位颗粒态生物硅的总浓度平均值达46 nmol/dm3,是西赤道太平洋的近3倍。PBSi的粒径结果显示在东赤道太平洋调查站位0.8~20 μm粒径颗粒是PBSi的主要来源,其平均贡献率高达64%;而在西赤道太平洋2种粒径的生物硅贡献率相当。营养盐分布对PBSi的浓度及粒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硅质泵”的组成结构,是控制大洋生物泵运转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4.
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活动,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已经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并且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特别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全球变化和粮食安全等危机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受到越来越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重视,因为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效益。这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要求的特征也相一致,目前为止,已经有5个国家4个典型的传统农林复合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些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多重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无论在区域还是全球水平上。目前传统农林复合系统面临一些威胁和挑战,如人口迁移、市场冲击、气候变化等,但是只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社区、农民之间采取多种方式紧密合作,在未来的全球土地利用活动中,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必将得到有效保护和推广。  相似文献   
995.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综合层序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印度阶一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之一位于安徽巢湖地区;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也是国际上同期地层中生物地层序列最有代表性、多重地层学手段应用齐备、研究效果最好的地层序列之一。根据巢湖地区3条代表性下三叠统剖面的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碳同位素地层的最新研究成果归纳出本区早三叠世综合地层序列,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研究的标准.巢湖的下三叠统明确包含8个牙形石带和6个菊石带。它们具有区域甚至全球对比意义;巢湖地区早三叠世碳同位素δ^13Ccarb的演变呈现2个显著的漂移周期,这种有特色的碳同位素漂移,不仅具有地层学价值,而且可能对于三叠纪初的生物复苏和生态系演变具有指导意义.在综合地层序列基础上,将3条剖面的古地磁学研究成果链接,形成了巢湖地区完整的早三叠世磁性地层序列,包括5个主要的正向极性带和5个反向极性带,这也是目前在本区乃至华南获得的最完整的早三叠世磁极性序列之一.这些为该区域乃至全球相关地层研究树立了一个基本格架。  相似文献   
996.
论高岭石粘土和铝土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长龄 《沉积学报》2005,23(3):467-474
过去我国地质界向前苏联学习,把球粘土(Ballclay)作为高岭土或耐火粘土的一个变种,使我们找矿走入误区,以致后来从美国进口球粘土。其实球粘土的结晶性质这个内在因素与高岭土或耐火粘土常不相同,则派生的性能更不一样,应成为独立的矿种,还可与国际接轨。又过去国内外学者认为高岭石高度有序为热液型的,而沉积型的为无序高岭石。但笔者等的研究,我国高岭石高度有序而规模大且均匀稳定的,应算沉积型的紫矸(古生代高岭石软质粘土),可以作流动性好的造纸涂料。又我国硬水铝石岩溶铝土矿,应属于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的沉积型铝土矿。  相似文献   
997.
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降解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胜利油田四个正常原油样品微生物作用前后的族组分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实验室条件下微生物对原油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微生物作用以后的原油族组分其饱和烃相对含量降低,饱/芳比也明显降低,而芳烃、非烃和沥青质的相对含量都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发现微生物作用以后原油正构烷烃被严重降解,姥/植(Pr/Ph)比值和∑C21-/∑C22+比值都明显降低。微生物作用原油后能产生表面活性剂,造成了培养基表面张力的降低。  相似文献   
998.
安徽巢湖地区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分带及其全球对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处于下扬子碳酸盐岩缓坡较深水区域,地层序列完整、清晰,各类化石是区域乃至全球最为丰富、序列最为完整的,是研究国际早三叠世年代地层最经典地区之一.对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平顶山北坡剖面、马家山南剖面系统采样和精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结果表明,下三叠统至少可以划分为8个牙形石带,建立了在华南具有代表性的下三叠统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自下而上为(1)Hindeodus typicalis带;(2)Neogondolella krystyni-Neogondolella planata带;(3)Neospathodus kummeli带;(4)Neospathodus dieneri带;(5)Neospathodus iaageni带;(6)Neospathodus pingdingshanensis带;(7)Neospathodus homeri带;(8)Neospathodus anhuinensis带.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为建立下三叠统印度阶与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GSSP)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流花11-1油田礁灰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流花11-1油田的岩芯、测井、地震、开发动态等资料总结了礁灰岩油藏沉积、成岩及构造等因素造成的储层非均质特征,引入的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可更快速、直观地揭示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控制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根据储层非均质性的综合研究成果,指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在潜力区部署的侧钻井生产情况较好,研究成果得到了验证.该研究思路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表征与剩余油分布的预测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微生物调剖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芯试验和矿场应用发现,微生物可以在多孔介质中生长、运移和繁殖,代谢产生生物聚合物,并进一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聚合物在地层中可以通过条件的改变而形成凝胶;生物膜由于其致密性也可以对高渗透层产生选择性的封堵,调整吸水剖面,提高原油采收率.对生物矿化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微生物调剖机理的完善和应用.微生物调剖技术以其设备简单、施工简便、经济环保而在提高油田采收率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