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389篇
测绘学   224篇
大气科学   246篇
地球物理   93篇
地质学   719篇
海洋学   297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5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5篇
  1945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提出了一种新的直观的方法进行多边形区域之间的运算.首先将需要计算的多边形区域的边进行自动拓扑构建,利用多边形区域的边将平面划分为n个小多边形区域;然后生成这些多边形区域的内点,通过判断小多边形区域的内点是否在原始多边形区域内来确定小多边形区域是否选取;最后合并选取的小多边形即为所求.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思路清晰、鲁棒性强,在GIS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2.
申传庆  唐新明  史绍雨  王鸿燕 《测绘科学》2012,37(2):105-106,109
本文提出了一种多边形自动生成的改进算法,对不参与组成多边形的弧段和结点进行分类处理,在搜索多边形之前,排除悬挂结点、悬挂弧段、假悬挂结点和假悬挂弧段的干扰,在搜索多边形的过程中,为弧段建立搜索标志,并对桥进行判断和排除,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自动生成多边形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3.
运用Java开发语言、B/S的Web开发模式和SQL2000数据,根据气象自动站数据接收和生成的方式,设计和开发一个Web实时数据监控系统,实时显示自动站是否正常运行和数据是否正常接收和入库,以及自动站资料是否正常上传到省气象局。该系统用多种数据监控方法和网络连接监控方法,实时记录各自动站的运行状态,将信息保存为日志存放到数据库中,Web服务器将实时日志信息发布到网页上。自动站如果发生异常,系统将产生错误的日志信息并先记录到数据库中,经过处理加工后,生成预定的格式和文字内容,生成短信发出警报信息。  相似文献   
184.
哈希表作为一种通用而高效的面向查找的存储结构,被广泛地应用于计算机信息查询中。GPS网闭合环自动搜寻编程涉及大量的基线信息查询工作,将哈希表技术应用于GPS网闭合环自动搜寻,能够有效地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减少计算过程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185.
陈光华  黄荣辉 《大气科学》2009,33(2):205-214
利用全球再分析资料以及美国联合台风预报中心的热带气旋(TC)数据, 从动力和能量转换方面深入分析了西北太平洋上空30~60天大气低频振荡(MJO)对西北太平洋区域TC生成的调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当西北太平洋西侧为MJO的西风位相所控制时, MJO通过纬向风的辐合作用使得在辐合区传播的波动发生波数增加, 波长减短的结构改变, 从而触发较大尺度波动向天气尺度波动的演变; 西风位相期间纬向风的纬向辐合与经向切变可以使得低频波动动能向高频波动的转换得到加强, 从而使得在此区域TC生成的数量明显偏多。相反, 当西北太平洋西侧为MJO的东风位相时, TC生成的数量得到抑制。此外, 随着西风位相中西风的加强(东风位相中东风的加强), TC的生成概率将得到增加 (减少)。但是, 在西北太平洋东侧海域, MJO对TC活动的调制作用要减弱许多。对MJO活动年际变化的研究表明, 在西太暖池处于暖状态年时, 西北太平洋西侧的MJO活动频繁, 西风位相活跃, 从而有利于此区域TC的生成, 而冷年的情况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186.
1955-2005年中国稻田甲烷排放估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和GIS空间化数据库结合,模拟估计了中国大陆1955-2005年水稻生长季稻田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排放总体呈增加趋势,19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和1990年代年均排放量分别为(3.18±0.53)、(4.71±0.27)、(5.22±0.24)和(5.79±0.34)Tg,2000-2005年平均排放量为(6.25±0.36) Tg。1960-1975年增加最快,速率为0.167 Tg/a;自1970年代中期开始增加速率减缓,为0.054 Tg/a。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江苏和安徽省,约占全国稻田甲烷排放总量的73.2%。自1980年代初以来,东北三省稻田甲烷排放增加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该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  相似文献   
187.
Based on the monthly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LR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data, and tropical cyclone data from the Typhoon Annual and Tropical Cyclone Annual edited by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with the strongest wind ≥17 m s-1, including tropical storm, strong tropical storm, and typhoon, simply called typhoon in this paper)engendered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and South China Sea in summer and the associated climate conditions is studied.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erences of the climatic conditions between the years with more typhoons and those with fewer typhoons a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mmer typho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anomalies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and spring. With a La Niena like SST anomaly (SSTA) pattern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and spring, the ITCZ will move northwestward and be enhanced around 160°E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 Pacific from the preceding winter to spring.The activity of the Pacific ITCZ is in general stronger and its location is more northward than usual, especially in the typhoon genesis region in West Pacific. This background is propitious to have more typhoons in summer. On the other hand, an El Nieno like SSTA pattern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will be companied with weaker ITCZ activities, and its location is more southward over the equatorial western Pacific from the preceding winter to spring; this background is propitious to have fewer typhoons in summer. In the year with more typhoons, the warm SST over West Pacific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provides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yphoon fromation in the following summer. It enhances the convergence in the troposphere and increases the water vapor supply to the warm SST region.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the perturbation of the tropical ITCZ plays a more important role.When the ITCZ moves northward in spring, anomalous convergence will appear over the warm SST region and inspire the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the large-scale moisture flux at low levels and the latent heat release in the atmosphere, which benefits the typhoon genesis in summer. Otherwise, if cold SST maintain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the preceding winter and spring, the convergence in the troposphere is disfavored and the water vapor supply to the cold SST region is reduced, which will bring about weaker ITCZ activities and the perturbation is lacking in the following spring. It then results in fewer summer typhoons.  相似文献   
188.
对甲烷湿地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进行灵敏度分析表明,环境驱动因素——温度和地表水深是影响甲烷排放通量的主要因素,地表水深对季节性积水沼泽甲烷排放通量的灵敏度大于常年积水沼泽。模型对植物和土壤输入参数的灵敏度响应依次为Wmax(地上生物量最大值)FR(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占植物总净初级生产力的比例)fV(植被类型系数)TAmax(植物从生长初期到最大地上生物量所需有效积温)ρ(容量),OM(土壤有积质含量)SAND(土壤砂粒含量)。以经验水位模型驱动CH4MODwetland,模拟三江平原毛果苔草和小叶章沼泽(1950年代~2000年代),以及若尔盖高原木里苔草和乌拉苔草沼泽(1960年代~2000年代)多年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年代际甲烷排放通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但气候变暖使得降水量基本相同的年代甲烷排放通量增加:三江平原毛果苔草沼泽和小叶章沼泽(1980年代~2000年代比1950年代~1970年代模拟的甲烷排放通量分别增加了9.5%和8.3%;若尔盖高原乌拉苔草沼泽和木里苔草沼泽(1990年代~2000年代比1960年代~1970年代)分别增加了6.0%和5.5%。该结论能够为评估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9.
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拟研究——模型的修正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框架为基础,基于稻田同自然湿地产甲烷底物、植物生长过程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过程之间的差异,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自然湿地甲烷排放模型(CH4MODwetland)。利用三江平原淡水沼泽和若尔盖高原泥炭沼泽的甲烷排放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三江平原沼泽甲烷排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但是在若尔盖高原模拟效果欠佳;模拟和观测的甲烷排放季节总量在两地均有良好的一致性,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6(n=7,显著性水平p0.001);模拟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平均偏差和模型效率分别为14.1%,-6.7%和0.95。  相似文献   
190.
杨亚新  邱新法 《气象》2009,35(5):83-90
为提高热带气旋的短期气候预测水平,利用1950-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和表层水温(SST)资料,分析了西北太平洋TC生成位置分布的一般气候特征,季节、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局地SST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探讨了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存在4个TC高频源地,分别是南海中北部偏东洋面、菲律宾以东附近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洋面,其中关岛附近洋面TC发生数最多,是TC发生的一个主要源地.TC生成位置分布存在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这种变化与局地SST存在密切的关系,局地SST升高,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反之,则偏东、偏南.同时发现,TC生成位置西北边界与月平均SST的27.5℃等温线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绝大多数TC都发生在月平均SST≥27.5℃的海区.TC强度、路径与TC生成位置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TC生成位置偏东偏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强,路径偏东偏南,可导致影响我国南部海区和日本东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TC生成位置偏西偏北,其发展强度相对较弱,路径偏西北,可导致影响我国东部和北部沿海的TC个数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