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2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667篇
测绘学   159篇
大气科学   519篇
地球物理   426篇
地质学   1238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22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75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26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50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3年   3篇
  1937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是藏北地区首个发现的内生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矿区共发现钨钼(铋)矿(化)脉22条,主要赋存于白云母化、硅化、云英岩化蚀变的二长花岗岩体及其与石炭系下统永珠组砂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对甲岗雪山钨钼(铋)矿区矿石H、O、S、Pb和稀土元素等分析表明,成矿物质(包括流体和矿质)均主要源自岩浆,成矿温度变化为183-420℃,平均为335℃,具中高温成矿特点。矿化流体应是一种富碱质弱酸性流体,其中成矿物质主要以氟和氯络合物形式迁移。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1.37Ma,表明矿化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与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U-Pb年龄 22.22 Ma)接近并略晚于岩体形成时间。揭示出钨钼铋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早-中期二长花岗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为一典型的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石英大脉型钨钼铋多金属共生矿床。  相似文献   
992.
采用GIS定性分析和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印度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钓获率与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延绳钓高钓获率的出现与印度洋加权水温大面分布存在明显的相互关系,大眼金枪鱼的渔获适温在14~17℃间。建议测量200m水深处的水温作为海上生产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3.
陈次星  张家铝 《天文学报》2004,45(2):141-157
导出在Saa有挠引力模型下慢旋转磁中子星电磁场所满足的方程,并研究其外部解,得出如下结论:其一,选规范.A^0=0,电磁场存在某种形式的特解;其二,选规范A^0≠0,电磁场根本不存在此特解.故可通过观测中子星外部电磁场的形式判断挠率是否存在.  相似文献   
994.
东昆仑断裂带地震复发周期与发震概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昆仑断裂是青藏高原中北部主要活动断裂之一。利用哈佛CMT资料、MapSis软件提供的资料和中国大陆地震震源机制目录等最新资料重新拟合了西部地区G-R关系.采用历史地震和平均滑动速率两种方法计算东昆仑断裂的地震矩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地震复发周期和发震概率.并对东昆仑断裂带各段未来3年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95.
贵州冬、夏季气温和降水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贵州冬、夏季各站气温和降水以及全国冬、夏季各站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倾向率,寻找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贵州各站冬、夏季气温和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冬、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上升幅度不及全国同期平均上升幅度,冬、夏季分别为0.21℃/10 a和0.01℃/10 a;贵州冬、夏季降水均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加趋势跟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基本一致,约为3.3mm/10a,而夏季增加趋势比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更为明显,约为16.4mm/10a;省之中西部冬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西北部更为显著,而在省之东部,气温和降水则关系不明显;省之中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东北部和东南部更为显著,而在省之西部,气温和降水则关系不明显.这对更好的进行贵州冬、夏季气温和降水预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大气辐射加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TOVS资料及MORTRAN3模式,研究中国东部夏季对流层的太阳短波辐射和红外辐射对大气的加热状况。考虑不同纬度,不同大气状况下12个站点43个样本的太阳加热率和红外冷却率情况,分析发现:在夏季的对流层,太阳加热率随着距地面的高度增加而减小,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纬度、天顶角及当时大气的状况有关,同时,太阳加热率也存在日变化。红外冷却率在对流层中、高层有极小值,它的大小及变化率与当时的大气状况及纬度有关。将本文的结果与前人的结论及实况相比较,发现本文较为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对流层的辐射加热情况,利用卫星资料计算的结果基本可信,  相似文献   
997.
青海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气温月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2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升幅最为明显,并达到年代平均气温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普遍存在不对称性.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两季青海气温的升温率明显大于全国气温升温率,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变化5~6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证实"青藏高原主体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998.
许多研究人员利用GPS测量的速度资料计算了地应变率场,但其结果差异较大. 本文将地质统计学中的Kriging方法引入到GPS观测的速度场研究中, 通过Kriging插值得到青藏高原及邻区均匀网格节点上的速度值,然后运用有限单元中形函数(Lagrange插值函数)的求导方法,计算每个网格单元积分点处的地应变率分量,从而获得青藏高原及邻区的地应变率场的分布. 计算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主体处在南北向受挤压、东西向被拉张的应变状态之中,但高原东部地区则正好相反,即南北向拉张、东西向出现挤压. 青藏高原及邻区主应变率的方位与震源机制解中P轴、T轴的方向基本一致;最大主压应变率的高值区分布在喜马拉雅主边界冲断带及附近地区,高原内部出现主张应变率大于压应变率的现象,且高原内部处在拉张应变状态. 面膨胀率结果也表明,喜马拉雅山及附近地区为面收缩区,而高原内部其他地区主要为膨胀区;最大剪应变率分布清晰地显示出青藏高原周边的主要断裂带轮廓. 文中的应变率计算结果预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现今的地应变与较长期的地质活动之间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999.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41℃/10a和0.40℃/10a,春季升温率只有0.23℃/10a。年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33℃/10a和0.37℃/10a,地温的升高比气温要快。升温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07。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盆地升温率比高山大。铁路沿线地温与气温变化间的相关系数达0.767。在相对冷期,气温的波动幅度大于地温;在相对暖期,地温的升高明显比气温快。  相似文献   
1000.
水基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演进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宁 《水科学进展》2005,16(4):475-481
阐述了“水基”系统概念的内涵,论述了其客观存在与演进特性,构建了水基系统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出发,应用系统论的观点,提出了解读和评价水基系统的稳定态、和谐度、演进率等指标的定义,并对水基系统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应用水基系统理论解决水问题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