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0篇
  免费   550篇
  国内免费   741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203篇
地球物理   398篇
地质学   2614篇
海洋学   24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73篇
自然地理   35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3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95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70篇
  2001年   236篇
  2000年   124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地震波衰减研究在我国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培善 《地球物理学报》1994,37(A01):231-241
  相似文献   
993.
铜山口铜矿床成岩成矿演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硫、锶同位素、稀土元素和成矿微量元素,以及岩石化学成分特征,论证了铜山口岩体是由玄武岩浆轻同熔作用形成的,并为铜山口铜矿提供矿质来源,还论证了铜矿的成矿过程和成矿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994.
本文介绍在厦门新市区新近海相沉积土层上,进行静压沉桩的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静压沉桩的力学机理,试验成果的应用及与其他相应桩型的经济比较。认为,在工程地质情况相类似的多、中高层民用建筑中采用,工程质量可靠,并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5.
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的成矿机制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剖析了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铜矿的产出特征、形成机制,侧重论述了火山机制与成矿的关系,并指出了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6.
997.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共同影响下,中国城市洪涝灾害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公共安全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致灾机理与风险评估研究是完善城市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升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的重要依据。本文阐述了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机制,系统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驱动要素和致灾机理,梳理了城市洪涝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分区方法,并以济南市海绵城市示范区为例,对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区方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进一步深化铀矿物的富集机理.利用α径迹放射性照相、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铀矿床中铀矿物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该区铀矿物主要为铀石,少量沥青铀矿和含铀钛矿物.沉积-成岩期碎屑铀矿物赋存在碎屑颗粒内部,吸附在锐钛矿周围,为铀储层中预富集的铀.成矿期铀矿物大部分赋存在碎屑颗粒填隙部位,与黄铁矿、碳质碎屑相伴生,与石英颗粒及方解石胶结关系密切;部分吸附在包裹碎屑颗粒的蒙脱石薄膜上.另外发现了,沥青铀矿-赤铁矿-黄铁矿的矿物组合,以及硒铅矿(PbSe)和白硒铁矿(FeSe2)与铀矿物相伴生,并伴有REE含量明显升高.分析得出,沥青铀矿形成于成矿早期,氧化酸性流体与还原碱性流体的过渡界面,偏向于氧化酸性一侧;而铀石主要形成于成矿晚期的还原碱性环境.双重铀源供给、丰富的还原介质、多源流体的耦合,局部的热液流体叠加改造,共同造就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矿、富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9.
以三峡库区云阳塞坝滑坡为例,分析了层状砂泥岩区缓坡平台上崩滑堆积物中因开挖引起变形的机理。研究表明,崩滑堆积物呈蜂窝状分布的富水含水层,因远距离开挖失水而导致的不均匀变形,是地面出现拉裂的主要原因;平台中的公路开挖所诱发的边坡回弹变形仅限于局部范围。这两类变形的发生在时间上或相应的施工期间可能表现为表观的“同步”现象,但不均匀变形随着含水层排水的完成而结束,而开挖所诱发的回弹变形,则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直至发生滑坡。在空间上,两类变形具有不同的特征,其中,不均匀固结变形的发生以不规则的孤立含水层为中心向外发展,而回弹变形则局限于临空面附近,远离临空面时变形量和变形速率迅速减小。在富含地下水的松散堆积物中进行工程施工时,区分两类变形机理和效应,对于减少滑坡误判,正确进行工程设计,减少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川西浅层储层地震“低频、强振幅”形成机理及陷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川西地区浅层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已总结出地震“低频、强振幅”油气预测模式,并早已应用于勘探中。随着该区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该模式作为已成熟的油气预测方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预测失误。这里经分析了地震“低频、强振幅”的形成机理后总结出了模式预测中典型的“陷井”,并提出了降低模式预测风险的附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