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757篇
  国内免费   52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3篇
地质学   2941篇
海洋学   29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215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206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226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2篇
  2009年   171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35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41.
采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方法对黄骅凹陷古地温特征及演化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两期油气运聚特征:第一期(早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致为100-120℃,第二期(晚期)油气运移时的地层古地温大约为135-150℃。古地温分布演化特征为:中区古地温表现为西低东高、南高北低;南区表现为南低北高,总体上南区古地温略高于中区。从演化上看,地层古地温具有古高今低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42.
大港探区油气形成过程的古地温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大港探区包括黄骅凹陷及其周缘地区。依据流体包裹体测温学研究,本区的油气形成过程主要经历了三期古地温变化,并与油气运移和成藏期次相一致。各区古地温变化略有差异,主要是由于热液活动、岩浆侵位和断裂构造所造成。第一期古地温变化在区域上表现为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的特点;第二期则表现为西高东低和北高南低的特点;第三期古地温变化不明显,趋于平缓。总的古地温变化随时闻演化呈现出由强到弱,逐渐趋于平缓的态势。表现出古高今低,晚期具有继承早期而发育的特点。古地温变化与大地构造环境具有密切关系和成因联系,是控制油气运移和成藏的重要动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943.
舞阳、襄城凹陷下第三系为一套盐湖相沉积物。研究表明,沉积环境与有机地化特征具有明显对应关系,咸水湖-盐湖相和盐湖相区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扇)三角洲前缘与(扇)三角洲前缘-盐湖相区次之,(扇)三角洲平原区相对最差。烃源岩类中以页岩、油页岩最好,白云质、灰质泥岩、泥质白云岩、泥岩次之,含膏、含盐泥岩相对最差。有机质类型主要为1型,其次为Ⅰ型,少量Ⅱ2型。且Ⅰ型、Ⅱ1型有机质一般分布在盐湖相区内,而Ⅱ2型和Ⅰ型有机质则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相和(扇)三角洲前缘相带。生物标志物指示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还原-强还原、高盐度咸化湖泊环境,其正烷烃多呈双峰态分布,高碳数部位具有一定的奇碳优势,OEP值大于1植烷、伽玛蜡烷含量高,Pr/Ph分布范围为0.04~0.72,β-胡萝卜烷和藿烯、ββ藿烷、芳香含硫化合物及脱羟基维生素E普遍存在,Tm/Ts大于1。根据Pr/Ph、Pr/nC17、Ph/nC18相对组成三角图可有效区分半咸水湖相与咸水湖-盐湖相。  相似文献   
944.
东营凹陷旋回式深湖相烃源岩研究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朱光有  金强  周建林 《地质科学》2003,38(2):254-262
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的研究发现:在灰褐色泥岩、纹层状褐色泥岩、钙质泥岩和油页岩中常常夹有泥质粉砂岩和少量浊积砂岩;对牛38井密集采样分析则指示有机碳含量等多项地球化学参数呈现出“波峰”、“波谷”状变化特征,沉积界面也清晰地记录了湖平面的旋回式(升降)变换过程。本文探讨了盆地的充填过程,建立了旋回式深湖相沉积的地层模式——平衡充填,并深入分析了该套烃源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有机质的赋存状态,指出旋回式深湖相烃源岩与浊积砂和前三角洲砂体主要以交互式或包裹式构成最佳生储配置关系,有利于隐蔽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45.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新近系馆陶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堡凹陷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是该凹陷的重要勘探层段。馆陶组以辫状河沉积为主,中段发育曲流河沉积。其油气勘探的首要问题是优质储集砂体的精确对比及有利盖层分布预测。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以及录井和测井资料,对馆陶组的层序地层样式、沉积特征和储盖组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层具有两种短期旋回和四个中期旋回。在两种短期旋回中,一种是低可容纳空间的非对称旋回,另一种是高可容纳空间的对称旋回。四个中期旋回中,两个以上升半旋回为主体(MSC1、MSC2),一个是对称旋回(MSC3),一个以下降半旋回为主体(MSC4)。短、中期旋回均以非对称旋回为主。该地层的长期基准面具有缓慢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特点。从MSC1到MSC4旋回,沉积相呈现出冲积扇-辫状河→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相组合的演化过程。自北向南,各中期旋回的可容纳空间增大,沉积主体由砾质河道渐变为砂质河道。由于受基准面中期旋回格架控制,南堡凹陷馆陶组发育上、中、下三套储盖组合。上部储盖组合,因其储、盖层条件最好,应是馆陶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946.
塔里木西南喀什凹陷几个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喀什凹陷的主要构造样式为逆冲推覆构造,喀什凹陷南部前震旦系结晶基底于前锋带呈飞来蜂形式产出。喀什凹陷南部石炭系-下二叠统有4种沉积类型,并可建立塔西南C-P1有限洋盆-克拉通边缘深坳陷-克拉通内部坳陷碳酸盐岩沉积相模式。以构造、相变、同位素、古生物化石等为依据,认为前人所划T3或T3-J大多为J,T3仅为零星分布。以区域构造、沉积作用及沉积相带展布等为依据,对白垩纪-古近纪喀什凹陷原型盆地进行了分析;上新世以来帕米地块强烈向北逆冲,分割了曾经相互连通的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块。  相似文献   
947.
济源凹陷是河南省油气勘探前沿区,由于构造活动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仅在邓2井发现了下第三系油藏。作者通过对该井砂岩储层的气液包裹体均一温度、包裹体内外生物标志物组成等分析,提出该油藏成藏温度为75℃左右,成藏深度为2200m左右(现今深度为690m左右)。该油藏的原油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生物降解作用,而成藏前原油只有轻微的生物降解作用。结合圈闭发育史分析,认为这是一个中生代原生油藏被破坏后,在下第三系形成的次生油藏。  相似文献   
948.
东营凹陷沙三段烃源岩中发现一些规模不大的玄武岩和辉长岩体。通过对其岩性及产状、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认为研究区玄武岩是碱性-亚碱性橄榄玄武岩;辉长岩的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组成与上述玄武岩相似,认为它们具有同源性,只是辉长岩没有喷发到地表而被封存在刚刚沉积下来的沙三段烃源岩中。水下喷溢的玄赋岩对烃源岩的沉积和生烃演化具有促进作用,辉长岩可以造成局部烃源岩的热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949.
东营凹陷北部斜坡带沙三-四段砂砾岩体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含油气区中最重要的含油气凹陷之一,其北部紧邻青坨子凸起、陈家庄凸起和滨县凸起为一狭长的陡坡带--北部斜坡带.它北靠盆地边缘凸起,南临盆地内生油洼陷.该斜坡带是在早第三纪早期,陈家庄凸起构造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沙三-四时期,在坡角处沉积了很厚的碎屑沉积物,成为后来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沙三-四段沉积的层序地层格架包括三个层序,八个准层序组和十八个准层序;其中分布冲积扇,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三种成因的砂砾岩体,后两者是主要的储油扇体;其油藏类型主要有背斜型、上倾尖灭、断块型、岩性透镜体及地层型五种.  相似文献   
950.
白云鄂博叠加褶皱及其变形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北地块北缘中上元古界的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在白云鄂博群东南花果山一带褶皱变形十分复杂,为了研究其褶皱形态、变形机制,在原1:5万填图的基础上选近1km^2的范围进行1:2000大比例尺地质填图,以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为标志层,确定了两期褶皱构造。综合区域资料表明:早期EW向褶皱以纯剪切、纯剪切+简单剪切为主,是加里东运动的结果;晚期褶皱表现为EW向压扁,为印支运动所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