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171篇
  国内免费   42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1295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3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杨斌  王伟清  董国臣  郭阳  王子正  侯林 《岩石学报》2015,31(5):1361-1373
海孜辉绿岩-花岗斑岩双峰式侵入岩体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康滇断隆带中的武定-元江裂陷槽内,本文对海孜辉绿岩和花岗斑岩主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花岗斑岩的定年结果为1764±18Ma,辉绿岩的定年结果为1765±5.4Ma。岩相学及地球化学测定数据显示海孜地区辉绿岩具有细粒和粗粒两种结构,与花岗斑岩之间存在明显的组分间断,形成双峰态,其中花岗斑岩为钙碱性(Si O2=70.93%~73.04%,σ=1.28),辉绿岩属过碱性(Si O2=42.46%~48.26%,σ=15.3),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两者可能均与幔源母岩浆相关。而海孜双峰式分布特征显示大陆裂谷拉张环境的构造背景,暗示海孜岩体是1.7Ga时昆阳裂谷裂解时期产物,与全球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事件相呼应。作为扬子地台西南缘首次发现的1.7Ga双峰式侵入岩,海孜双峰式侵入岩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2.
杨堂礼  蒋少涌 《地球科学》2015,40(12):2002-2020
九瑞矿集区成矿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体关系密切,但对该区东雷湾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还相对较少.对东雷湾矿区中酸性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及其铁镁质包体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锆石LA-ICP-MS U-Pb定年表明:东雷湾中酸性侵入岩的成岩年龄为144.3~148.7 Ma,铁镁质包体的年龄为146.4~147.1 Ma,与寄主侵入岩花岗闪长斑岩的年龄一致.东雷湾侵入岩属准铝质范围,岩石的Mg#较高(42.5~68.0,平均56.0),并具有较高的相容元素含量,富集轻稀土,Eu异常不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暗色铁镁质包体呈细粒结构,常见针状磷灰石和钾长石斑晶.东雷湾样品的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初始87Sr/86Sr比值位于0.706 4 ~ 0.707 9,εNd(t)值变化于-5.80~-3.31,t2DM(Nd)为1.2~1.4 Ga,锆石εHf(t)值为-15.9~-3.6.样品的206Pb/204Pb(t)、207Pb/204Pb(t)、208Pb/204Pb(t)值分别变化于17.333 3~18.260 0、15.513 5~15.621 0、37.404 1~38.395 4之间.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雷湾铁镁质包体是由拆沉的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在其上升过程中与地幔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与花岗质岩浆混合过冷结晶形成的.该区侵入岩的形成很可能是因为加厚下地壳拆沉入软流圈地幔后发生部分熔融,熔体与地幔橄榄岩相互作用后在上侵的过程分别形成了铁镁质岩石和花岗质岩石.   相似文献   
18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内一条重要的缝合带,其俯冲极性和闭合时限一直存在着争议,这无疑限制了我们对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认识。本文对仲岗安山玄武岩和一套新发现的晚白垩世安山岩进行研究,获得了其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23.75±0.92 Ma和74.23±0.76 Ma。仲岗安山玄武岩锆石的ε_(Hf)(t)值为-7.3~+4.4,具有岛弧玄武岩特征,指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该地区仍然继续向北俯冲;晚白垩世安山岩锆石的ε_(Hf)(t)值为+3.1~+11.1,其可能是亏损地幔混熔了部分的陆壳物质而形成的,且不整合在蛇绿岩之上。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班公湖—怒江洋盆在改则地区的闭合时限在100~75 Ma之间。  相似文献   
184.
仕阳—百丈地区侵入岩岩浆演化岩石类型趋势一般由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方向演化。岩浆分异程度从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基本呈现递增规律,呈现铁、镁降低,而钾钠增加的趋势。稀土总量(∑REE)在演化趋势方向上呈增加趋势。随着岩浆演化分异程度的增高(分异指数DI值的增大),δEu值变化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185.
张朝凯  李祥辉 《地质通报》2015,34(12):2236-2245
采用野外地质点观察、岩相分析及碎屑锆石U-Pb定年方法,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东段南侧的朗县白垩纪混杂岩(KL)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以乃东-金东-莫洛断裂为界,该断裂南侧具有以板岩/千枚岩为主夹砂岩、粉砂岩的特征,属于海底扇沉积,其碎屑锆石年龄谱有230Ma和530Ma 2个峰值,与南部的上三叠统复理石郎杰学群极其相似;而该断裂北侧狭长地带的KL则主要为陆棚相板岩与大理岩,属于拉萨南缘沉积。为此认为,南部主体属于上三叠统郎杰学群,暗示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在西藏东南部的缝合碰撞边界可能是乃东-金东-莫洛断裂,而不是北侧的泽当-加查-朗拉岗则断裂或南侧的乃东-曲松-白露断裂。  相似文献   
186.
袁桃  吴驰华  伊海生  龚政  王立成  曾令旗 《地质学报》2015,89(11):2062-2074
本文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实测,室内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粒度分析、扫描电镜及能谱测试分析,研究了云南思茅盆地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沉积学特征,详细了解了风成砂岩的发育特征,以期为研究区白垩纪古气候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为我国钾盐勘探提供一定的地质依据和新的思路。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曼岗组主要出露一套中—细粒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发育中—大型交错层理、平行层理,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好,以次圆状-圆状为主,孔隙不发育,杂基含量少;2曼岗组中段发育具平行层理的石英砂岩,粒度分布呈双众数,带状分布,石英颗粒为浑圆状,颗粒表面见Fe、Mn质薄膜,颗粒表面具明显的碟形坑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风成砂岩,初步判定其沉积环境为风成沙丘和丘间沉积;3景谷地区下白垩统曼岗组风成砂岩,整体表现为干热型气候,曼岗组中段为丘间沉积,曼岗组上段和下段为沙丘沉积。其在搬运沉积成岩过程中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整体表现为氧化环境,风力较大,风速稳定,持续时间长。此外,可能还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湿润性气候环境,这可能与大气降水、大气环流带的迁移,以及白垩纪海侵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7.
陕南凤凰岭南缘变质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为富含Fe、Ti等有用元素的含矿岩体。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技术对该区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Fe-Ti氧化物的形成、富集进行了初步探讨,对成岩、成矿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结果表明,成矿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与非成矿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为不同岩浆源区、同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镁铁质—超镁铁质侵入岩类的Fe-Ti矿化作用与初始岩浆的源岩之间具有密切关系。Fe-Ti氧化物主要以钛铁矿和榍石的形式存在,局部见少量金红石。化学成分上,钛铁矿具富锰贫镁特征,本区Fe-Ti氧化物的形成和富集过程经历了岩浆结晶分异阶段和热液蚀变阶段。  相似文献   
188.
经研究证明,前人建立的二郎坪群火神庙组确有少量的亚碱性双峰式火山岩。这些火山岩零星地分布在几个地区,走向不连续,出露宽度一般为数百米。构成该组主体的是一条规模宏伟的侵入岩带,其岩石组合为辉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总体上表现为正序岩浆演化序列。这些侵入岩普遍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形变质作用,即第一阶段为韧性变形;第二阶段为静态重结晶;第三阶段为带状褶劈理,表现了复杂而漫长的构造演化史。  相似文献   
189.
大鱼的脆弱     
《海洋世界》2009,(4):8-8
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地球上烟尘漫布,藻类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最终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几千种生物的灭绝,一些大型鱼类也在那次大灭绝中从地球上消失。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推测,大型的掠食性鱼类比其他鱼类更容易灭绝,掠食性鱼类体型较大、上下颚闭合速度快,它们以捕食其他鱼类为生,是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但是,它们的个体成熟慢、种群发展速度慢。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意味着大鱼们缺少天敌,但那里同时是一个危险的位置——科学家表示,在灭绝事件中,受到最严重打击的往往是大鱼。  相似文献   
190.
河南省华北陆块南缘富碱侵入岩与金矿床成矿关系主要表现在空间、热动力和衍生关系三方面,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床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热液-淋滤富集型、含金剪切带型和熔结(爆发)角砾岩型。富碱岩石含金背景值总体较高,近矿围岩含金丰度低于远矿围岩,富碱侵入体中的部分金组分参与了成金作用。区域侵入体含金性,其一:沿着栾川—方城深大断裂带分布的富碱浅成侵入体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区域构造活动引发淋滤富集作用和含金剪切构造带成金作用;其二:位于成金基底源区出露的一些富碱侵入体的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爆发角砾岩和热液蚀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