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21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根据历史文献和器测资料重建的气温和旱涝系列,对长江中游52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前400多年平均气温比后100年低0.37℃,20世纪前暖后冷趋势与全球增暖趋势相悖。  相似文献   
42.
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是减灾防治的重要非工程手段,构建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对提高地质灾害评价精度和防治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滑坡频发的大渡河中游地区为研究区,初选高程、坡度、坡向、地震动参数、土壤类型、工程地质岩组、年平均降雨量和地形湿度指数(TWI)等13个因子,建立滑坡危险性初级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各因子对滑坡形成贡献程度的不同和目前常权栅格叠加方式对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精度的影响,引入了地理探测器和变权栅格叠加,构建了地理探测器、信息量法和变权栅格叠加的组合模型(GDIV模型)。基于2021年四川省1∶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中313处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基于GDIV模型的大渡河中游地区滑坡危险性评价,并与逻辑回归模型和信息量模型的组合模型(LRI模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以中危险及以下危险区为主,占总面积的78.3%,极高和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大渡河、革什扎河和东谷河两岸的低海拔地区;与LRI模型相比,基于GDIV模型的评价结果精度更高,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线下面积(AUC)值为0.917。文章提出的GDIV模型提高了区域滑坡危险性评价精度,可为...  相似文献   
43.
基于PSR模型的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地貌灾害频发的甘肃白龙江流域为研究区,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流域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其时空变化过程及其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白龙江流域景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逐渐上升,中高安全等级以上的面积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2%。流域内低生态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舟曲-武都段白龙江两岸区域、宕昌县西北区域和迭部县北部山区,高安全区域主要集中在自然保护区、林业发展区等植被覆盖较好的区域,其分布格局与滑坡、泥石流和水土流失等地貌灾害的风险分布格局相反。  相似文献   
44.
<正>黑河作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在张掖穿境而过,流经张掖299公里,形成了大量的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河中游,属荒漠地区典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具有很强的典型性、稀有性、濒危性和代表性,是集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资源管理、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类保护区。保护区跨张掖市甘州、临泽、高台三县(区)14个乡镇,南依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靠巴丹吉林沙漠,处于河西走廊的"蜂腰"地带,是我国西北  相似文献   
45.
宋文玲  顾薇  柳艳菊  刘长征 《气象》2013,39(9):1204-1209
本文利用黄河中游61站降水资料,分析了其变化规律和同期及前期环境场特征,并建立了夏季降水预测模型。研究发现:黄河中游夏季降水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显著周期在3年左右;黄河中游夏季降水主要受到同期东亚高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以及贝加尔湖附近低槽的影响,当急流和副高偏强(弱)偏北(南)、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低(高)时,黄河中游降水偏多(少)。另外,前期秋季南方涛动指数、北非副热带高压(20°W~60°E)、南海副热带高压(100°~120°E)、北半球副高强度及北半球极涡强度发生异常时,对夏季环流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黄河中游夏季降水,据此,建立预测模型。评估发现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黄河中游夏季降水的定量预测。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212块马兰黄土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其微量元素Zn,Cu、Mn、Co、Ni的常见含量范围和自然背景值。它们在马兰黄土中的组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而且组成比例稳定。上述各元素在黄河中游马兰黄土中的含量均自西北而东南增加。虽然它们在马兰黄土中的含量正常,但由于马兰黄土的介质环境不利于各元素的活化,活性较小,有效态含量较低。黄土性土壤中的情况与其黄土母质相似。  相似文献   
47.
1 引言 黄河中游流域,考古界指的是陕西、河南、山西三省;黄河上游流域,考古界指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以及内蒙古托克县河口以西的广大地区.从裴里岗文化、表观台文化、大地湾文化、磁山文化,到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带庙底沟因素文化、中原龙山文化早期、客省庄文化早期,在距今8200~4100年的是时间间隔中,即使在红山文化和良诸文化玉器高度辉煌时,即使在其周边的大汶口文化、凌家滩遗址、石家河文化玉器对她先后影响时,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先民们也极少使用玉器.该区甚少出土玉器已是不争的事实,但为什么在距今8200~4100年间甚少使用玉器?其实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商晚期之前.这是解不开的心结.国中有玉,玉器何以几千年不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48.
吴主孙权统一江南后,为保吴国的长治久安,在黄石铁山大规模开采铜铁矿藏制造刀剑、农具,富国强兵。黄石铁山是长江中游的璀璨宝地,熠熠生辉。铁山地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坳陷褶皱带的大冶坳陷褶皱朿内,按地质力学观点,属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铁山侵入体为燕山早期产物,其矿床类型属接触交代型(矽卡岩型)铁铜矿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近51 a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进行等权平均取值,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不同时间尺度下近51 a降水变化趋势及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降水量以20世纪80年代为最少,2000年后年降水量与20世纪90年代和60年代基本持平。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年代际变化与年降水量的变化基本一致。近51 a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降水量存在准3 a、8—11 a和30 a的周期,以准11 a周期最为突出。降水量变化以春季增长趋势最显著,可在干旱季补充土壤水分,减轻风沙化土地的发生发展。秋季和冬季增长趋势不明显,夏季降水量呈减小趋势。就季节降水变化的时间尺度和周期性而言,2007年后四季降水表现为,春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高期,夏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秋季在8—12 a时间尺度上将处于偏低期,冬季在20—30 a时间尺度上将出现向降水偏高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50.
2008年9月23-24日,长江中游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在湖北黄冈召开,来自安徽、江西、河南、湖南、重庆、陕西、湖北等七省(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监测网络处、科技减灾处领导和湖北省有关直属单位负责人共计28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