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54篇
  免费   1731篇
  国内免费   2186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90篇
地质学   9178篇
海洋学   31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89篇
自然地理   89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376篇
  2022年   393篇
  2021年   526篇
  2020年   396篇
  2019年   511篇
  2018年   393篇
  2017年   370篇
  2016年   348篇
  2015年   459篇
  2014年   618篇
  2013年   474篇
  2012年   457篇
  2011年   551篇
  2010年   431篇
  2009年   378篇
  2008年   316篇
  2007年   336篇
  2006年   297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205篇
  2003年   211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71篇
  1996年   141篇
  1995年   153篇
  1994年   141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109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61.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奥陶系盐下油气勘探近年来取得重要突破,明确中深层中元古界—奥陶系的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具有重要油气勘探意义。运用最新的钻井和地震资料,在不同岩性速度分析基础上,井—震联合精细标定,明确波组横向变化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中深层地震反射可划分为连续性较好的奥陶系与连续性较差的前奥陶系两大波系,细分为中-弱振幅、低-中频、连续性较差(Ⅰ),中-强振幅、低频、连续性较好(Ⅱ),中-弱振幅、连续性较好(Ⅲ),中-强振幅、中-高频、连续性好(Ⅳ)4类波组;2)不同岩性组合方式及厚度变化使同一地层在不同地区波组特征不同,Ⅰ类波组分布在前奥陶系,Ⅱ类波组分布在米脂区马一段,Ⅲ类波组分布于中东部马二段与马四段以及华池区马三段,Ⅳ类波组分布在米脂区马三段以及中东部马五段;3)波组横向突变及纵向接触关系揭示该区发育两大类盐滑脱褶皱及低角度削截与超覆不整合。波组特征分析为中东部中元古界—奥陶系构造演化、沉积相带展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2.
根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地震解释成果,结合岩石薄片等分析测试成果,对四川盆地西部—中部地区上三叠统内部层段进行了厘定,并对物源体系及沉积充填特征进行了研究。早卡尼期川西坳陷最早接受沉积,马鞍塘组自西向东、向北上超于雷口坡组古喀斯特面之上,晚卡尼期发生强烈海退导致沉积范围缩小,该期以发育障壁海岸—陆棚沉积体系为主。早诺利期伴随再次海侵,小塘子组再次向川中隆起上超,晚诺利期构造活动导致龙门山中、北段大幅隆升和剥蚀,沉积环境从障壁海岸—陆棚沉积体系向河流相—三角洲沉积体系演变。早瑞替期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广泛发育,地层继续向隆起带上超,在中瑞替期川中隆起带开始接受沉积。安县运动导致龙门山大幅抬升和须家河组早期沉积的大量剥蚀,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及三角洲为特征。印支晚期差异构造抬升导致须家河组上部地层的削截,自南东—北西须家河组顶部的削蚀量逐渐增大。川西—川中地区上三叠统主要受西部及东南部物源体系控制,早期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雷口坡组古喀斯特地貌控制,而晚期沉积充填特征主要受印支晚期构造活动控制,龙门山的持续抬升导致湖盆中心及物源交汇区不断向东迁移。  相似文献   
963.
前人将黑龙江宾县居仁镇的砂砾石层(居仁剖面)视为罗家窝棚组,成因类型为早更新世早期的冰碛物堆积。然而,居仁剖面和罗家窝棚组的研究极为薄弱,极大限制了该地层所记录的区域构造—地貌—气候—水系演化信息。选择居仁剖面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学、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居仁剖面砾石风化程度较低、分选差、磨圆较好、无定向性,砾石成分以陆源碎屑岩(43%)、花岗岩(28%)和石英质(26%)为主,凝灰岩和流纹岩少量出现。重矿物组成以绿帘石(42%)和锐钛矿(9.9%)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白钛石(8.7%),重晶石(15.2%)、黄铁矿(14.5%)和萤石(11.3%)在个别样品中大量出现,其他重矿物含量较少。元素地球化学揭示了居仁剖面沉积物弱—中等的化学风化程度,大部分沉积物经历了首次循环以及其长英质的母岩属性。与罗家窝棚组标准地层的沉积学特征对比,沉积物的颜色、固结程度、沉积物结构、地层结构、沉积物成因类型以及地貌特征等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居仁剖面不是罗家窝棚组,成因类型为湖滨或河流入湖三角洲沉积。上述研究对于哈尔滨地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早更新世区域环境的重建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4.
在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储层仍有大量油气出现,但优质储层成因尚不明确。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典型井和露头样品进行岩石学观察,总结出主要发育四类岩石类型:微生物岩、颗粒云岩、晶粒云岩和泥晶灰岩。根据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测试、碳酸盐矿物碳氧同位素测试,认为上述白云岩基质形成于弱氧化海水;近地表—浅埋藏环境下则主要形成细晶白云石胶结物;深埋藏条件发育中粗晶白云石胶结物和鞍形白云石。随着埋深增大,白云石δ18O呈现降低的趋势,反映形成温度升高,但都具有较正的δ13C。方解石由于烃类并入,具有负偏的δ13C(-4.07‰±0.92‰),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成因。原位微量稀土测试显示成岩流体从早期到晚期:从具有海水特征的配分曲线逐步演化为中稀土富集,最终变为轻稀土富集的模式,反映了从海水为主的孔隙水演化为热流体为主的孔隙水的过程。定量统计表明热液溶蚀可提高储层3%的面孔率,最大孔隙度达10%。根据沉积—成岩改造类型,划分出三类优质储层:热液/大气水改造的凝块石储层、热液/TSR改造的浅滩相颗粒云岩储层、TSR改造的膏盐相关白云岩储层。该研究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有...  相似文献   
965.
研究陇东地区延安组沉积环境精细变化,对认识我国西北地区成煤环境及气候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陇东新庄井田钻孔岩性和测井资料分析,发现延安组沉积环境总体为三角洲环境,包括河道间、沼泽、天然堤和分流河道四种微相,煤层主要形成于河道间沼泽环境;沉积微相变化反映自下而上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水动力由弱变强再减弱的过程。结合区域气候构造资料,显示延安组沉积期盆地内整体气候温暖湿润,构造比较稳定,成煤阶段主要受季节性气候差异的影响。综合分析盆地内延安组一、二段岩性和沉积微相变化,该时期鄂尔多斯盆地古地理环境分为四个阶段:延安组一段早期为气候稳定的沼泽阶段;延安组一段晚期气候相对干燥,以河道间环境为主,盆地局部出现抬升高地;延安组二段早期气候炎热干燥,以分流河道环境为主;延安组二段晚期盆地气候温暖湿润,以河道间沉积环境为主。  相似文献   
966.
海陆过渡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已在国内多个区块取得重要突破,以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岩性特征,运用铸体薄片观察、厚度对比、有机地化、全岩X射线衍射、孔隙度、渗透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N2吸附等技术手段,综合分析西昌盆地上三叠统泥页岩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西昌盆地上三叠统白果湾组富有机质泥页岩有机碳含量介于0.3%~2.21%,平均为1.02%,有机质类型为Ⅱ2型和Ⅲ型;有机质成熟度介于1.02%~3.87%。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厚度介于30~110 m,脆性矿物含量较高,为11%~77%,平均为40.5%。孔隙度介于1.28%~9.02%,平均为4.03%,渗透率在(0.001 7~0.146)×10-3 μm2之间,平均为0.03×10-3μm2。比表面积介于6.25~13.7 m2/g,平均为10.17 m2/g,平均孔径为6.66~9.79 nm。有机碳含量与孔隙度具正相关性,研究区内泥页岩...  相似文献   
967.
近期,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东地区二叠系太原组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开辟了盆地找气新领域。为系统探究铝土岩这一新的储层类型,基于岩心观察、测井、地震、岩石薄片、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扫描电镜—能谱、高压压汞、低温氮气吸附等方法,详细研究了铝土岩系储层岩石学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而阐述了盆地铝土岩系储层的主控因素和勘探意义。结果表明:(1)岩性垂向上具有三段式的结构特征,上部和下部以铝土质泥岩为主,中部以铝土岩为主,溶蚀孔隙发育,是铝土岩系主要储层发育段;(2)太原组铝土岩系矿物组成以铝质矿物和黏土矿物为主,主要矿物为一水硬铝石、高岭石、伊利石及绿泥石,矿物晶体细小,以隐晶、微晶及隐晶质团块为主;(3)铝土岩储集空间主要是颗粒内溶孔、基质溶孔、粒间溶孔、晶间孔隙及微裂隙等,孔径主要介于20~200μm;储层主流喉道孔径介于150 nm~4μm,孔隙结构较好,退汞效率高,整体上以亚微米—微米级孔喉为主;储层物性孔隙度平均为10.6%,渗透率平均为4.04×10-3μm2,大于0.3×10-3μm2以上的占到36%,储集条件较好;(4)沉积环境和古地貌控制了铝土岩储层的分布,潜坑和阶地型...  相似文献   
968.
黏土矿物是表征盆地砂岩型铀矿含矿建造地球化学环境以及反演其经历的表生流体作用的重要指示性矿物。文章以钱家店凹陷新发现的海力锦铀矿床含矿层姚家组下段为研究对象,通过偏光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等方法,系统开展了不同地球化学分带的岩石学、黏土矿物类型、形貌及含量等特征研究。姚家组下段红色和灰色泥岩原生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伊蒙混层,高岭石含量较低,总体反映了沉积期偏干旱炎热古气候环境。泥岩中不同类型黏土矿物含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其在沉积-成岩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相互转化关系。与泥岩明显不同,各地球化学分带砂岩中的黏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其次为伊利石和伊蒙混层,显示具有后生外来酸性流体改造的特点,应发生在区域层间氧化水渗入之前。铀含量与黏土矿物含量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合镜下铀-黏土矿物空间赋存关系和区内构造-流体演化史显示,矿石中铀沉淀富集受多种吸附还原剂控制,局部与高岭石关系密切,存在一期深部酸性还原流体渗出改造作用,为原生偏弱还原性的姚家组下段砂岩铀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69.
松辽盆地东北部拜泉地区姚家组主要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特征,砂岩厚度大且延伸稳定,颜色分为黄色、黄绿色、白色、浅灰色和灰色,目前已在浅灰色砂岩中发现铀矿化,但是对该区是否存在氧化带及其铀矿化成因认识尚不明确。文章通过对不同颜色砂岩地球化学环境指标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黏土矿物的研究,判断其地球化学环境,推测氧化带前锋线位置及判断铀富集的有利部位,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该区找矿思路和方向。文章采集了拜泉地区8个钻孔的93个不同颜色砂岩样品的U、Th、Fe3+、Fe2+、S全、C有等元素分析结果进行统计研究,并在其中选取25件不同颜色的砂岩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1)所有颜色砂岩中,白色砂岩的w(U)值最低,w(Th)、Th/U值最高,w(U)、w(Th)值在不同颜色砂岩之间具有分带性;(2)所有颜色砂岩的w(Fe3++Fe2+)值都偏低,其变化具有分带性,其中黄色砂岩Fe3+/Fe2+值最高,w(C有)值在不同颜色砂岩之间具有分带性,w(S全)值在不同颜色砂岩之间分带性不明显;(3)所有颜色砂岩黏土矿物均以蒙脱石、高岭石和绿泥石为主,伊利石和混合层黏土含量较少,黄色—黄绿色—白色—...  相似文献   
970.
文章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下白垩统环河组铀成矿环境和特拉敖包矿产地铀成矿特征,开展了砂岩致色原因和灰绿色砂体成因分析,对下白垩统砂岩型铀成矿机理和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西北部环河组铀矿体位于巨厚层辫状河砂体内部,发育由成岩作用形成的致密-疏松-致密的砂岩结构。下白垩统红色砂岩铀本底值非常低,灰绿色和褐灰色砂体存在后期铀富集。特拉敖包矿产地铀矿体主要呈多层板状、透镜状发育于灰绿色砂体中。铀矿物主要以铀石为主,铀矿物叠加富集与铁的氧化物共存。Fe3+和Fe2+的相对含量是砂岩致色的主要因素,后期渗出流体还原改造是灰绿色砂岩主要成因。西北部下白垩统铀成矿可划分为沉积期、渗出-渗入成矿和渗出保矿三个阶段,铀矿物与铁的氧化物共存是深部富铀还原性流体与含氧含铀水相对强弱变化、渗入-渗出交汇面上升和下降、不同蚀变带相互叠加的结果,是特拉敖包铀矿产地多层板状、透镜状矿体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