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304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345篇
海洋学   497篇
天文学   15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本文复查了中国南海丝螅水母目高手水母科的所有属,解决了该科和一些属、种存在的分类问题,并给予更新的鉴别。以前,无手单肢水母Nubiella atentaculata Xu and Huang,2004包含在单肢水母属内,现变换为拟单肢水母新属Paranubiella n.gen.,隶属于高手水母科内,原无手单肢水母新组合为无手拟单肢水母Paranubiella atentaculata(Xu and Huang,2004) n.comb.。本文记述了二个新种:南海拟单肢水母,新种Paranubiella nanhaiensis sp.nov.和无突单肢水母,新种N.apapillaris sp.nov.。此外编制了高手水母科已知属和单肢水母属已知种的检索表,总结了中国南海高手水母科已知种名录。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992.
根据在中国近海采集到的标本,描述多毛类环节动物一新种——中华竹节虫(Sabaco sinicus sp.nov.)。该物种标本在乌沙科夫等(1962)报道后一直被错误鉴定为钩齿短脊虫(Asychis gangeticus Fauvel,1932)。我们基于以下性状将该种描述为一新物种:项沟和前三个刚节具深棕色色素点;刚节4–6的腺体分布特征;肛前节无刚毛;肛漏斗喇叭状,背侧小叶呈扁盘状;具膝状的背刚毛、表面有或无螺旋刺毛带的细毛状背刚毛;腹刚毛为排成一列的鸟嘴状齿片刚毛。钩齿短脊虫和该新种的区别在于前者身体无色素点,肛板背侧小叶呈三角形。自1950s以来,该物种的分布区已经从长江口以南海区明显向北扩展。  相似文献   
993.
中蚓虫是小头虫科较为常见的属,中国海区的样品过去常被鉴定为加洲中蚓虫Mediomastus californiensis Hartman。本研究中,来自东南沿海四个不同海区的118条中蚓虫样品被鉴定为一个新的种类,在此给出具体描述。这个新种具有如下特征:(1)第1至9刚节表皮双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中间位置,而后的刚节多环型,刚毛束位于体节后半部;(2)后腹区具有疣足突起;(3)前4个胸刚节仅具双羽型翅毛状刚毛,其它体节仅具巾钩刚毛;(4)胸区巾钩刚毛的柄长且直,巾长为宽的3至5倍;(5)腹区巾钩刚毛不同于胸区,较短且具收缩部;(6)甲基绿染色模式独特。这个研究表明了中国海区的中蚓虫可能被误鉴定为加洲中蚓虫,而这个新种M.chinensis sp.nov.在东南沿海广为分布。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通过对2018年4—5月在南海中部黄岩海山采集的蛇尾样品进行形态学分类研究,鉴定发现棘蛇尾科Ophiacanthidae汁蛇尾属Ophiurothamnus两个新记录种:(1)双环汁蛇尾Ophiurothamnus discycla (H. L. Clark, 1911);(2)短简汁蛇尾Ophiurothamnus clausa (Lyman, 1878)。本文分别对这两个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骨骼进行了描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分类学讨论。  相似文献   
997.
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为我国原产贝类之一,自然分布于我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自古被誉为海珍之冠。我国皱纹盘鲍的资源调查、增养殖相关研究始于1958年,20世纪70年代突破了人工繁育技术并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工种苗的试验性底播及人工养殖。鲍野生资源随着过度采捕而急剧下降,我国开始通过底播增养殖工作以恢复皱纹盘鲍的生物资源,其中底播养殖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生物资源恢复与增殖未能取得理想效果。20世纪90年代皱纹盘鲍杂交技术获得突破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我国鲍养殖产业南移,目前福建养殖鲍产量已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7%,而北方海区底播增养殖产业受养殖周期、成本和市场价格的冲击,以及底播越冬期间高死亡率等问题制约,已严重萎缩。自2009年起,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相关研发及产业单位合作建立皱纹盘鲍底播型海洋牧场技术研发的产学研平台,进而于2013年提出并实施了“北鲍北养”产业计划。通过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及示范,部分地区的底播皱纹盘鲍已进入商业性收获等显著进展。本文针对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产业中亟需解决问题、发展目标、可实现途径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开展讨论,以期为我国皱纹盘鲍底播增养殖、原种保护、资源增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8.
蓝色新事     
<正>动物加州海岸发现新物种骷髅虾近日科学家在美国南加州卡特琳娜岛岸边洞穴里收集的试管样本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骷髅虾物种——它实际上是端足目麦杆虫科的甲壳纲动物,而非虾。这两个试管里一个包含雄性排骨虾,一个包含雌性骷髅虾,目前都收藏于加拿大渥太华的自然博物馆。端足目生物一般选择生活在浅水潮汐区,依附在岩石和植物上,以水流冲来的小型水藻和幼虫为食。它们拉长的身体类似于行走的竹节虫。这种骷髅虾体积微小,成年雄性个体只有3.3毫米,它们生活在海面下9米深地峡礁的洞穴里,即卡特琳娜岛闻名的潜水地点。  相似文献   
999.
白羽 《海洋世界》2013,(7):76-77
龟鳖类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上共同隶属于龟鳖目,其中共包含侧颈龟科、平胸龟科等12个科。其中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洋中的,我们平时统称为海龟。其共有两个科,分别是棱皮龟科和海龟科。棱皮龟为棱皮龟科的独属独种,简单的说,就是棱皮龟只有一种。此龟又名革龟,是所有龟鳖类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最大体长可达3米,龟壳长2米多,体重可达900千克。由于体型巨大,并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  相似文献   
1000.
读编往来     
《海洋世界》2013,(5):4-5
有读者在认真阅读了第3期《海洋世界》的海派公民栏目后提出了问题:象海豹明明长的更像海象,它到底是属于海豹呢?还是海象?小编在此进行正式完整的解答:象海豹属(学名:Mirounga),又名象鼻海豹属,是鳍足类海豹科的一属。主要分两种:北象海豹和南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