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246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629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综合物探方法在厚覆盖层地区勘查地下水源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郑热电厂水源地勘察中,利用地震勘探、直流电法与瞬变电磁法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成功地查清了厚覆盖层下的地质构造,圈定了含水岩溶带,确定了井位,解决了供水问题。  相似文献   
62.
针对一次发生在中纬度夏季的深厚对流过程进行的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引入一个较详细描述深厚对流状态下云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对一个有限差分三维非静力弹性大气数值模式进行了改进.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天气雷达观测一致的结果.结果还显示,对于这次穿透高度超过了对流层顶的深厚对流过程,与高空斜压扰动有关的上对流层弱稳定热力层结对系统的维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另外,还发现强烈的对流发展到对流层顶的高度时,受上曳体的驱动,在对流层顶附近的稳定层结中产生浮力性的扰动;它们与风切变相结合,进而对系统的水平移动产生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3.
自Pelton等发表第一篇直接电测深数据的二维反演文章以来,电测深数据的二维反演解释已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和环境监测,并取得一定效果。然而,由于该方法中加入了人为确定的平滑约束,其反演解释结果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使其在实际生产中普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如何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完善成为该方法普及应用的关键。为了使反演解释结果既忠于实测数据,又合理地反映地下介质的变化,作者在本文中讨论了基于最大熵谱原理的剩余信息量最小准则实现电测深数据的二维自动反演。作者在文中还介绍了正演计算和偏导数求取中,提高精度和计算效率的技巧。用三个数值模式算例对本文的自动反演方法进行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剩余信息量电小准则的二维自动反演给出的解释结果基本不受人为因素影响,能反映地下介质电阻率的详细变化。  相似文献   
64.
胶态分散凝胶(colloidal dispersion gel ,简称CDG)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Smith等人在实验室内试图寻找一种定量评价层状凝胶的方法时被偶然发现的,并用于深部调驱.90年代中期,Smith 正式提出了CDG的概念.CDG的特点是采用低浓度的聚合物和交联剂,使之形成粘度很低的胶态分散凝胶,表现出没有一定形状,具有一定流动性,能进入地层深部,选择性地堵塞大孔道或高渗透层,使液流转向进入较低渗透层,改善因非均质性造成的波及系数低的问题,从而大幅度的提高这类油藏的采收率.该技术还具有施工简便、成本费用低、适用性广的特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65.
直流电法在探测老窑采空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各种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中、对地下采空区的探测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从物性参数研究、技术方法择方面入手,探讨了直流电法探测老窑采空区的可行性,并以实例介绍了解决该问题所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66.
赤道西太平洋大气热结构及对流层顶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登俊  吴增茂 《大气科学》1996,20(3):315-326
本文主要利用TOGA-COARE强化观测期间“实验3”号船的探空资料,经分析发现: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中心区,对流层大气平均温度直减率为0.62~0.74℃/100 m,但是,在西风爆发期间,一般不低于0.68℃ /100 m;对流活动的强弱对对流层顶有重要影响;对流层顶与500 hPa、200 hPa等压面温度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平流层下部有逆温层、降温层交替出现的成层现象。 分析还发现,日平均的500 hPa、200 hPa温度、对流层顶、对流层顶上第一逆温层的厚度和逆温强度,都具有20~40天振荡的特征。文章分析认为,上述有关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大气热结构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热带西太平洋夏半球大气的状况;积云对流活动对大气对流层中上部温度、对流层顶以及平流层下部的20~40天振荡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7.
近年来,利用最大熵功率谱法计算磁性体深度受到了地球物理界的重视。本文利用该方法求取东北地学断面磁性层顶、底界面深度,并结合航磁ΔTa异常图及相应滤波图,判定了该断面几条主干断裂的位置与展布,其结果有的与地质推断基本一致,有的则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8.
69.
本文概述了俄罗斯联邦油田开发现状,简述了采用热法、物理-化学法和气驱法先进提高采收率方法以及水动力学法的现状和可能完善的途径,介绍了水平钻井新技术及水力压裂技术的现状和今后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0.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的年代学与地球化学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驱龙斑岩铜(钼)矿是冈底斯斑岩成矿带上的重要矿床之一,由于其被发现较晚、海拔高、工作条件差,总体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野外工作和对岩心样品分析,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采用离子探针(SHRIMP)锆石U-Pb方法和辉钼矿Re-Os方法研究了驱龙矿区的成矿和成岩年龄。选择两种方法测定了驱龙斑岩铜矿黑云母花岗闪长岩成岩与成矿年龄,其中两个样品的SHRIMP锆石U-Pb谐和年龄分别为16.35±0.40Ma和16.38±0.46Ma;4个样品中辉钼矿的Re-Os模式年龄为15.82~16.85Ma。获得的结果与已有定年结果一致。综合分析表明,驱龙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是一个连续的岩浆作用过程,整个冈底斯斑岩成矿带成矿时间介于12~17Ma,成矿时间持续大约5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