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37篇
海洋学   2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61.
本文利用1958~2019年日本气象厅逐日再分析资料(JRA-55),基于热力学方程,详细研究了北亚地区春夏季节转换前(第19至28候)平稳增温过程的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气候温度平流和非绝热加热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它们先后主导着北亚春夏季节转换前的温度变化。在第22候之前,绝热的气候温度平流主导着北亚地区的增暖过程。但随着欧亚大陆中高纬度上的非绝热加热逐步增强,气候温度平流逐渐变为冷平流,使得非绝热加热成为主导项。线性斜压模式结果表明,非绝热加热除直接加热局地大气外,它还会在北亚地区强迫出气旋式环流异常和上升运动,从而引导着原位于新地岛附近的低压系统向北亚地区移动,进而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引起绝热的冷平流。该冷平流部分抵消了非绝热的加热作用,最终在北亚地区形成平稳的增温过程。  相似文献   
462.
利用常规观测和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2022年夏季我国大范围极端高温阶段性特征及其热动力成因,结果表明:此次极端高温存在两个不同阶段:6月高温区集中在华北黄淮地区,7—8月高温区位于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两个阶段极端高温均发生在异常环流背景条件下,对流层上层为显著偏强的南亚高压控制区,其主导系统分别为500 hPa强烈发展的华北高压脊和异常强盛的副热带高压坝;Rossby波能量自上游向华北地区持续频散和瞬变天气扰动偏弱是华北高压脊增强和维持的主要成因,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的大气热源增强、赤道附近热带辐合区异常偏强的上升气流在30°N副热带高压脊线附近下沉,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且稳定维持。对流层低层强烈暖平流和边界层非绝热加热是华北黄淮地区高温形成的主要影响因子,高温的维持主要依靠异常强烈的非绝热加热;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的形成受深厚对流层内异常下沉增温和边界层内非绝热加热共同影响,高温长时间维持的影响因子除非绝热加热外,极端强盛的南亚高压控制区内异常绝热加热项(下沉增温)的贡献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