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用稳定氮同位素分析广东硇洲岛海域金线鱼营养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测定广东硇洲岛海域的金线鱼(Nemipterus virgatus)鱼肉、鱼鳃、内脏团和鱼鳞的稳定氮同位素,并计算出营养级。结果表明,在规格较一致的情况下,金线鱼各部位δ15N值范围为10.09‰14.07‰,其中,鱼肉δ15N值范围为11.56‰14.07‰,其中,鱼肉δ15N值范围为11.56‰14.07‰,差值达2.51‰,平均为12.84‰;鱼鳃δ15N值范围10.41‰14.07‰,差值达2.51‰,平均为12.84‰;鱼鳃δ15N值范围10.41‰12.10‰,差值达1.69‰,平均为11.41‰;内脏团δ15N值范围10.09‰12.10‰,差值达1.69‰,平均为11.41‰;内脏团δ15N值范围10.09‰11.98‰,差值达1.89‰,平均为11.08‰;鱼鳞δ15N值范围10.10‰11.98‰,差值达1.89‰,平均为11.08‰;鱼鳞δ15N值范围10.10‰11.35‰,差值达1.25‰,平均为10.66‰。鱼肉、鱼鳃、内脏团、鱼鳞的δ15N值大小依次为:鱼肉、鱼鳃、内脏团、鱼鳞。由δ15N值推算出来金线鱼的营养级范围为2.4611.35‰,差值达1.25‰,平均为10.66‰。鱼肉、鱼鳃、内脏团、鱼鳞的δ15N值大小依次为:鱼肉、鱼鳃、内脏团、鱼鳞。由δ15N值推算出来金线鱼的营养级范围为2.463.12,平均值为2.80,符合其主要摄食浮游和底栖动物的食性。  相似文献   
72.
走上涠洲岛的西港码头,远远就可看到海边岩石平台上,有一个底部与平台相连,但又突兀独立的巨型岩石。这个巨型岩石高3米,宽6米,上部大,下部小,形似一个大蘑菇,这就是所谓的海蚀蘑菇。在涠洲岛,火山岩海蚀景观令人惊艳。涠洲岛多姿多彩的海蚀景观为中国独绝。在这个小小的岛上,海蚀崖、  相似文献   
73.
近50年涠洲岛5次珊瑚冷白化的海洋站SST指标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和涠洲岛珊瑚礁普查历史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60―2009年冬季珊瑚冷白化4种SST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涠洲岛珊瑚冷白化的该站SST值为极端低海温(SSTMIN)≤13.2℃或最冷周海温(SSTMCW)≤14.0℃;(2)4种珊瑚冷白化SST指标呈准同步变化,无上升趋势,且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无明显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4.
广西北海涠洲岛是我国最大的第四纪火山岩海岛。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不断发展,涠洲岛火山最后喷发时代和对区域核电厂址的潜在火山灾害,受到了国内外地学界和核电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我们通过对涠洲岛南部地区射汽岩浆喷发的基浪堆积物的野外地质地貌考察,研究了火山喷发物的岩性特征、沉积结构和堆积规模。同时,对系统采集于不同堆积部位的喷发物样品和上覆的黄土样品进行了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测试分析,结合前人光释光(OSL)测年结果,得出涠洲岛火山最后一次喷发的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约13~33ka。  相似文献   
75.
广西涠洲岛火山喷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涠洲岛南湾火山火山口的地质地貌、射气喷发基浪堆积、岩浆爆破喷发产物及海蚀火山地貌的研究,表明南湾火山是一巨型射气岩浆喷发火山,火山口位于南湾海中。推测涠洲岛的火山活动始于晚第三纪,更新世南湾火山喷发形成涠洲岛的现代地貌。  相似文献   
76.
分析了涠洲岛附近海面1978 ̄1996年3月 ̄6月强对流大风天气过程的种类、气候特征、环流形势、影响的天气系统等,了解其出现时间、系统来向、风力大小,为广西海上交通运输、渔业生产、石油平台等防御突发性强对流失风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7.
文章通过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近20年的环境监测数据的梳理,结合前人研究,分析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水质、生态和地貌特征以及极端天气过程(台风和暴雨)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水质、生态和地貌现状均健康良好,适宜珊瑚礁的生长发育,但总体呈现衰退趋势。极端天气过程的影响会给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短时间内的毁灭性打击。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环境质量有所降低,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长期的监测和研究,不仅可以为保护和开发管理海岛珊瑚礁提供科学支撑,也为验证达尔文的环礁成因学说提供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8.
涠洲岛活珊瑚覆盖率变化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理解环境参数对珊瑚礁生态的影响,以涠洲岛为研究区域,结合历史文献所记载的活珊瑚覆盖率(Live Coral Cover, LCC)资料,利用MODIS 2003-2015年遥感观测获取的环境参数,即叶绿素a质量浓度(Chl-a)、海表温度(SST)和光合有效辐射(PAR),探讨LCC变化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LCC变化模型。首先计算出每个环境参数3~10个月的移动平均值,并用皮尔逊相关系数计算得到与LCC变化相关性最大的环境参数值;然后考虑环境参数值之间、前后不同年份的LCC之间可能存在的自相关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消除这些自相关之后,再利用非线性约束优化方法估计LCC与环境参数值关系的经验模型。该模型的系数为Chl-a(-0.109 04)、SST(-0.061 62)和PAR(0.013 58),据此推测,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海水富营养化可能是涠洲岛LCC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最后,对涠洲岛珊瑚礁未来的发展与变化进行仿真和预测,结果表明:涠洲岛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其LCC会稳定在10%左右,而在当前气候变暖的条件下其珊瑚有可能会在2120年左右存在开始消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79.
珊瑚礁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底栖贝类是该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类群。为了解北部湾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群落现状及特征,于2015年秋季(10月)与2018年春季(5月)采用水肺潜水截线样条定量调查法对涠洲岛珊瑚礁区6个断面的底栖贝类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物种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综合两次调查结果显示涠洲岛珊瑚礁区共有底栖贝类128种,分别属于多板纲1科1属3种,腹足纲25科46属68种,双壳纲22科31属57种。优势种为斑顶拟舌骨牡蛎、粗衣蛤、刺荔枝螺、马蹄螺、杂色牙螺、青蚶、旗江珧、甲虫螺、蕾丝蟹守螺、珠母爱尔螺。2018年春季定量断面采集到的样品为2纲14科43种,各断面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值分别为3.39个/m2、86.94 g/m2、3.31、3.50、0.37。通过对两年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2015?2018年涠洲岛珊瑚礁区的贝类生物群落呈现良好演替发育趋势。南海珊瑚礁区贝类群落结构可能受到了人为干扰强度和纬度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全面掌握了涠洲岛珊瑚礁底栖贝类的种类、分布区及群落的结构与变化,可为该地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珊瑚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0.
本文对采集自我国广西涠洲岛海域潮下带大型海藻及死珊瑚上的附着底栖甲藻样品进行了分析。利用毛细管单细胞分离方法成功分离并培养了多株前沟藻属种类, 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 对所获得的前沟藻株系进行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分析, 鉴定出前沟藻属3个种, 分别为具盖前沟藻(Amphidinium operculatum)、玛氏前沟藻(Amphidinium massertii)和强壮前沟藻(Amphidinium caeterae), 其中具盖前沟藻和玛氏前沟藻为我国新纪录种。分析比较了不同种类间形态和系统发育的差异, 发现3种前沟藻的形态特征大体与相应模式种报道的一致。本研究丰富了我国前沟藻种类多样性和系统发育进化信息, 同时将两个新记录种具盖前沟藻和玛氏前沟藻的已知分布范围拓展到了我国南部沿海水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