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372篇
海洋学   26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不同倾向、不同倾角条件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不同但缺乏相互对比分析研究的现状,在充分考虑硬岩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特征的基础上,配制硬岩相似材料,采用底摩擦试验方法,分析不同倾向、不同倾角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并借助PIVlab技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顺倾和反倾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和破坏范围有明显区别。在45°坡度条件下,当顺倾边坡倾角由30°→45°→60°→80°转换时,变形破坏模式由滑移-拉裂→轻微滑移-弯曲(或滑移-剪切)→未有明显变形(整体稳定)→浅表部倾倒-拉裂逐渐演化。在45°坡度、反倾边坡条件下,变形破坏模式由岩层倾角30°和45°条件下无明显变形,逐渐向60°和80°条件下的倾倒-拉裂演化。当岩层倾角较陡时,反倾边坡破坏范围相对顺倾边坡更大,倾倒弯曲转折端更深。PIVlab结果反映出不同结构边坡条件下,不同位置的速度和位移矢量特征不同,且与宏观观察结果相吻合。研究成果能够为同类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和治理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2.
综合物探方法在硬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硬岩型铀矿勘查中常用的一些物探勘查方法,论述了方法的原理、特点。通过实例简述了物探方法在不同地区硬岩型铀矿勘查中的应用现状与地质效果。应用结果表明,因地制宜地选用和合理配置高效的综合物探方法可较好解决断裂、构造裂隙密集带、岩体及接触带等地质问题,提高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63.
雷大力  洪峻  王宇  费春娇 《遥感学报》2015,19(5):770-779
加速迭代硬阈值(AIHT)作为一种压缩感知(CS)算法,具有计算复杂度低、内存占用小的特点,在较小数目的观测下,经过有限次迭代便能获得较好的重建效果。因此,本文将该算法应用到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稀疏成像,对该方法的具体特征和适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相同信噪比和回波脉冲数条件下,基于AIHT的ISAR成像方法,相比于稀疏贝叶斯算法(SBL),在重建时间上缩短了至少2个量级;相比于迭代加权最小二乘法(IRLS)和平滑l0范数算法,在重建质量上提高了约3倍。经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在1/4原始脉冲数条件下,该方法仍具有良好的聚焦性能和压低旁瓣效果。  相似文献   
64.
本叙述了高空气球探测硬X射线方位、仰角的测试电路。在气球探测中,方位、仰角的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关系到整个探测成功与否的关键。设计中尽可能简单、可靠。方位顺时针、反时针皆顺转自如,其方位角测量范围为0 ̄360°,其精度0.1°;俯仰顺时针、逆时针顺转自如,仰角测量范围0 ̄90°,甚至到120°也可,其精度为0.1°。  相似文献   
65.
对比同一煤矿区的硬岩层钻进结果看出,S75绳索取心冲击回转钻具的时效是一般绳索取心钻具的1.8倍,有效地解决了金刚石钻头“打滑”问题。  相似文献   
66.
任云飞  陈丹玲  宫相宽  刘良 《地球科学》2019,44(12):4009-4016
硬柱石是大洋冷俯冲带的代表性矿物之一,富含水和Sr、Pb及稀土等微量元素,其形成和分解对于俯冲带流体活动、壳幔水和微量元素循环、地幔楔交代和熔融及岛弧岩浆作用等具有重要影响.但由于硬柱石对温度和压力的改变非常敏感,在板片折返过程中很容易分解,因此目前全球出露的硬柱石榴辉岩极为稀少.总结了榴辉岩中早期硬柱石存在的识别标志,并据此确定柴北缘超高压带西段鱼卡地区的含蓝晶石榴辉岩和斜黝帘石榴辉岩是峰期硬柱石榴辉岩退变质改造的结果.该发现说明柴北缘成为继大别造山带之后全球第二例出露硬柱石榴辉岩的大陆俯冲型造山带.利用相平衡计算方法恢复了这两种榴辉岩的变质演化过程,其中含蓝晶石榴辉岩的P-T轨迹和峰期变质条件均与区内大陆俯冲型含柯石英多硅白云母榴辉岩相似,而斜黝帘石榴辉岩峰期变质温压则略低.锆石定年获得含蓝晶石榴辉岩和斜黝帘石榴辉岩的变质时代分别为437 Ma和436 Ma,与带内已有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时代相同,同时获得含蓝晶石榴辉岩的原岩结晶时代为1 273 Ma.相似的变质P-T轨迹和变质时代表明含蓝晶石榴辉岩与同剖面含柯石英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共同经历了大陆深俯冲作用.这一结果表明,硬柱石榴辉岩并非大洋冷俯冲带特有,决定榴辉岩中是否出现硬柱石的主要因素是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在鱼卡地区,榴辉岩的矿物组合中能否出现硬柱石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是原岩中的Mg含量,由高Mg#的基性岩变质形成的榴辉岩峰期矿物组合中易出现硬柱石.   相似文献   
67.
现有上硬下软边坡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压缩挤出变形的近水平泥岩、页岩基座型边坡变形演化过程,针对倾倒变形的板岩基座型边坡开挖响应研究甚少,本文以西藏玉曲河某水电站厂址边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建立符合坡体实际情况的地质结构模型,采用物理试验的方法模拟原型边坡开挖。通过试验揭示上硬下软反倾边坡在开挖条件下的变形响应特征及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开挖条件下上硬下软型边坡变形破坏过程分为a)下部软岩倾倒弯曲加剧;b)软岩倾倒折断,上部卸荷硬岩沿已有裂隙剪切;c)倾倒软岩滑移,卸荷硬岩剪断岩性分界部位,折断面贯通3个阶段。其变形破坏模式为下部软岩倾倒—上部硬岩剪断组合滑移型破坏;(2)开挖强倾倒区岩体会使下部软岩迅速失稳并促使上部硬岩剪切破坏;开挖引起的反倾上硬下软边坡大变形在短时间内完成,前期变形和能量积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3)开挖时需避免对坡脚倾倒岩体“大开挖”施工。  相似文献   
68.
开展硬塑-流塑浅埋黄土隧道室内大型三维YTLH岩土联合地质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硬塑、软塑、流塑3种状态,12 m和24 m两种埋深下的围岩内部位移、预收敛变形、掌子面挤出位移和径向围岩压力。结果表明:硬塑、软塑和流塑条件下围岩内部位移差率均呈现出"拱顶极小、两侧边墙极大"的特征,拱顶位移差率小于20%、两侧边墙位移差率大于91%;拱顶设计4.5 m长锚杆抗拉效果甚微,边墙围岩内部位移差利于锚杆抗拉效应的充分发挥;硬塑、软塑、流塑预收敛率分别接近65%、70%、80%,开挖对掌子面前方影响范围分别为0.5D、0.6D、0.8D,且呈现出直立型、鼓出型、滑塌型不同失稳破坏模式;应力释放率关系为硬塑<软塑<流塑,软流塑态拱顶应力释放率最大约70%,实际工程应避免软流塑态瞬时应力释放过渡而失稳。双线浅埋黄土隧道合理预留变形量建议取值:硬塑(拱顶55~70 mm、边墙15~20 mm),软塑(拱顶166~180 mm、边墙40~50 mm),流塑(拱顶290~300 mm、边墙125~140 mm),且拱顶和边墙之间按曲线过渡非等量留设。  相似文献   
69.
北京西山的硬绿泥石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嘉蔭 《地质学报》1951,(Z1):23-30
把北京西山硬綠泥石產地,画在一張圖上,可以看出是成北北東南南西的带狀。這種帶狀分佈表示着硬綠泥石和火成侵入體的關係並不密切,相反的和西山地質構造倒有密切關係。就成分來講,西山硬綠泥石含矽氧較高;鐵氧和铝氧成1:1。因為硬綠泥石和大成侵入體沒有什么關係,所以推定硬绿泥石是區域變質產物,和李四光教授的新華夏式構造相近,可能是新華夏構造所產生的变質相。  相似文献   
70.
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健初 《地质论评》1942,7(Z1):17-26
地层次序本区地层前曾约略考查,结果已载地质会志十五卷一期。当时为使于叙述,曾将地层分为多系,观察未精,匆?划分,自属牵强。彼时於叙述中,对确定者与暂设者已分别郑重声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