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0篇
  免费   293篇
  国内免费   484篇
测绘学   18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434篇
海洋学   137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碎屑锆石已经成为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对华夏地块东部上杭盆地底部产出的含砾石英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开展了LA-MC-ICP-MS U-Pb测年和Hf同位素测量。结果表明,这些碎屑锆石主要是岩浆锆石,锆石年龄变化于328~3 403 Ma,至少记录了10期的岩浆活动事件,表明该地区曾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与华夏地块其他地区的碎屑锆石或捕获锆石一样,上杭盆地这些碎屑锆石年龄数据记录下了诸如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地壳生长事件、哥伦比亚超大陆和Rodinia超大陆的汇聚与裂解、冈瓦纳大陆的聚合等全球主要地质事件,以及具有华夏地块特征的早古生代强烈的板内造山运动(武夷—云开运动)。最高峰值年龄出现在450 Ma,表明研究区附近最为强烈的事件是加里东运动(当地称作武夷—云开运动,或者广西运动)。Hf同位素数据表明,?Hf(t)=-27.2~19.8,绝大多数εHf(t)值小于0,两阶段亏损地幔Hf模式年龄(tDM2)介于1 124~3 979 Ma,峰值1 800~1 900 Ma,表明其早期岩浆活动主要与大规模的新生地壳有关,而晚期主要表现为对早期形成地壳的大规模改造,古老物质的再循环,很少有新生地壳增生。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盆地白垩系粘土矿物特征及古气候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珂  李祥辉  王成善 《地质学报》2008,82(1):115-123
四川盆地是中国白垩纪最具代表性的陆相沉积盆地之一,主要发育一套广布的红色碎屑岩沉积,且膏盐、沙漠相沉积发育。本文在前人地层古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粘土矿物气候指标、结合沉积物碎屑成分,着重讨论了中侏罗世—古近纪早期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的气候状况及演变过程。碎屑组份统计分析认为盆地北部边缘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因子起主导作用,而盆地南部白垩纪气候因子起主导作用,说明构造活动对沉积物影响不大。粘土矿物组份主要以蒙脱石和伊利石为主。多数样品蒙脱石和伊利石同时出现,指示沉积物源区为干冷与暖湿交替的气候环境;局部层段只有伊利石,指示干冷气候。同时,所有样品伊利石化学指数值均大于0.5,说明粘土矿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盆地内部为暖湿气候。  相似文献   
993.
贺兰山地区中元古代微生物席成因构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贺兰山中段中元古界黄旗口组石英砂岩中发现丰富的微生物席成因构造(MISS),包括由微生物席生长、破坏和腐烂过程形成的3种类型、9种不同形态的构造;与华北大红峪组发现的同类构造在成因类型与多样性方面具有很强的可对比性。砂岩中发育双向交错层理、冲洗层理、高角度单斜层理系和波痕,泥质粉砂岩夹层中发育波痕与泥裂,表明微生物席主要发育于潮间带上部至潮上带下部环境。MISS构造在华北地台长城系下部砂岩中的广泛存在表明在16 Ga前以蓝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在环潮坪碎屑环境也很活跃,可能代表了微生物由海洋向陆地环境发展的过渡阶段。具光合作用功能的制氧蓝细菌的蓬勃发展可能是引发中元古代海洋化学条件发生转变、含氧量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为真核生物及宏观藻类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黄旗口组与华北大红峪组大致同时,反映了Columbia超大陆裂解期华北地台开始拉伸—张裂、缓慢沉降的构造古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994.
中条山绛县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的南缘,主要由涑水杂岩、绛县群、中条群、担山石群和西阳河群组成.其中绛县群主要由变质的砂岩、半泥质岩、泥质岩、碳酸岩和火山岩组成.在取自绛县群的两个变质沉积岩样品中,利用LA-ICP-MS定年方法,获得85个单颗粒碎屑锆石,锆石年龄主要介于2416~2899Ma之间,样品05ZR02-1中的主峰值年龄为约2667Ma,样品05YQ12-1中的主峰值年龄为约2537Ma,表明这些变质沉积岩主要源于华北克拉通中部带,以晚太古代老地壳物质为主.在这些碎屑锆石中,最年轻的年龄为2160±17Ma,可代表其沉积时的最大年龄,绛县群变质沉积岩的的沉积作用应该发生在2200Ma之后,而不是在晚太古代后的2.5~2.3Ga,绛县群与北峪花岗岩之间并不是呈现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995.
南海西部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分布特征及其物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西部海域的物源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尤其对中段的物源有较大的争议。通常认为中部没有大河注入,其物源主要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笔者通过对该区表层沉积物的系统取样及碎屑矿物分析鉴定认为,碎屑矿物主要分布于南部陆架区和中部陆坡区域。根据因子分析,南海西部碎屑矿物可以明显分为南部、中部、北部三区。南区陆架碎屑矿物主要由重矿物金红石、锐钛矿、白钛矿、锆石、透闪石、十字石及轻矿物石英、长石等组成,原岩应以岩浆岩类为主,包括部分变质岩;中区陆坡以十字石、透闪石、电气石、褐铁矿及黑云母、白云母为主,原岩可能主要为变质岩类;北区陆坡碎屑矿物少,组合特征不明显。各区不仅组合特征明显不同,且各区分界明显,表明其物质来源明显不同,南区物源主要来自红河和加里曼丹岛;中部海域的碎屑矿物组合与中南半岛大量出露的变质岩基本吻合,表明其物源主要来自中南半岛,而不是来自其南北的湄公河和红河。  相似文献   
996.
额济纳旗碧玉岭铜矿田成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碧玉岭铜矿区产出于塔里木-华北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缝合带,其形成与中奥陶统幔源基性火山喷发活动间歇期海底热液喷流活动有关.容矿岩石为碧玉岩,属于含铁硅质岩类的典型喷流岩或热水沉积岩,是同生成矿阶段的主要产物.造山期矿质发生活化迁移,在断裂破碎带中再次富集成矿,因此矿体分布受喷流岩带与断裂破碎带双重控制.浸染状-块状硫化物矿化受碧玉岩层位与岩性控制,矿化体受断裂破碎带控制.结合成矿地质特征及矿物元素的组合异常特征,初步认为该区的找矿标志为:基性火山岩-碧玉岩-孔雀石、褐铁矿、石膏-Cu、Zn、Ba异常.  相似文献   
997.
南极普里兹湾主要碎屑矿物特征及物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极普里兹湾海域33个表层碎屑沉积物样品的碎屑矿物学分析,对该区的沉积环境与物质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碎屑重矿物共17种,石榴子石、普通角闪石和磁铁矿为优势矿物,紫苏辉石和赤铁矿为特征矿物。根据矿物组合分布特征,普里兹湾可划分为4个矿物区:Ⅰ区为石榴子石含量占绝对优势、重矿物含量较高的弗拉姆浅滩矿物区;Ⅱ区为石榴子石、普通角闪石含量较高,磁铁矿为特征矿物的普里兹水道矿物区;Ⅲ区为紫苏辉石含量较突出的四女士浅滩矿物区;Ⅳ区为普通角闪石含量明显突出,石榴子石显著减少的深水陆坡矿物区。通过电子探针测试研究区石榴子石结果表明:碎屑石榴子石含有较高的Fe、Mg和较低的Ca、Mn,属主要来源于高级麻粒岩相副变质岩的A型石榴子石。普里兹湾海域的碎屑矿物分布特征是物质来源、海流系统以及冰川活动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8.
宋芳  牛志军  何垚砚  杨文强 《地质学报》2016,90(10):2661-2680
南华纪早期中扬子地区以鄂中古陆为主体,在其周缘发育以莲沱组为代表、以河流相为主的沉积。本文通过对湖北通山、长阳以及湖南杨家坪3个地区代表性剖面的莲沱组及相应层位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研究,结合研究区已发表的相关成果,对中扬子地区不同地理位置南华纪早期物源特征及其对古地理格局的约束进行探讨。根据研究区碎屑锆石年龄谱~810Ma、~860Ma、~2000Ma及~2500Ma的年龄峰值,认为其物源为典型的亲扬子型,主要物源区为鄂中古陆的隆起剥蚀区;3000Ma的崆岭杂岩物源只分布于宜昌莲沱、长阳以及随州大洪山地区,在该线南东方向应存在一个地势较低的区域。  相似文献   
999.
虞利军 《探矿工程》2016,43(10):49-52
在浙江中东部地区,沉积岩分布较广泛,由于层面发育及存在软弱夹层,顺层滑坡时有发生。结合工程实例,对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治理顺层滑坡的设计过程及施工方法进行了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治理措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00.
华北克拉通宣龙式铁矿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沉积型铁矿类型,形成于元古宙中期(1800~800 Ma)。河北大岭堡地区鲕状赤铁矿石发育大量碎屑锆石,对这些碎屑锆石及庞家堡地区侵入串岭沟组的花岗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析。鲕状赤铁矿石碎屑锆石获得了2组主要的峰值年龄,分别为1873 Ma和2530 Ma,记录了华北克拉通约1850 Ma和约2500 Ma两次构造热事件,结合前人研究,表明其与围岩具有基本一致的碎屑锆石源区,与北京十三陵地区串岭沟组源区略有差异,推测宣龙式铁矿可能为华北克拉通响应Columb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花岗岩脉锆石U-Pb年龄为202.3±1.4 Ma(n=27,MSWD=0.96),表明区内发育印支期岩浆侵入活动,暗示磁铁矿石可能并非前人认为的燕山期的产物,其成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