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728篇
海洋学   99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以揭示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淡水化学形成机制为主要研究目的, 选择河北平原深层碱性淡水发育的保定、沧州地区为典型研究区, 应用水文地球综合分析方法和地下水地球化学模拟技术, 探讨了深层碱性淡水水化学性质、分布规律及形成的自然环境; 依据质量守恒原理建立深层地下水质量平衡反应模型, 研究了从山前至滨海整个水流路径上所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水、岩间的质量交换, 从而揭示了深层地下水化学演化规律的内涵及深层碱性淡水水化学形成机制.主要结论是深碱性淡水是由山前补给区HCO3-Ca·Mg水逐步演化而来, 从山前至中部平原, 在地下水环境由开放转为封闭的过程中, 方解石、白云石溶解和沉淀, 钠长石、石膏、岩盐和菱铁矿的溶解, Ca-Na阳离子交换是控制其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842.
云南建水普雄铌稀土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一处大型铌稀土多金属矿床,产于霞石正长岩和碱性正长岩组成的长岭岗碱性岩体的风化壳中,累计探明铌资源量超过5.7×10~7 kg,总稀土资源量超过47×10~7kg。目前,对该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矿物学特征和找矿勘查技术上,在矿床地球化学研究方面,仅限于部分成矿元素(如铌和稀土等)的基本分析上。本次工作在深入的野外观测基础上,对具有代表性的12号勘探线64号钻孔进行了系统取样(24件)和高精度微量、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结果显示,微量元素与上地壳元素平均含量相比,全部样品Li、Ga、Nb、Sb、Cs、Pb、Th和U等有不同程度富集;稀土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也均有不同程度富集,但稀土总量变化范围较大,总体上表现为全风化层样品(∑REE介于1046×10~(-6)~9154×10~(-6))高于粘土层(630×10~(-6))和半风化层样品(163×10~(-6)~1369×10~(-6)),表明成岩作用和风化过程导致了这些元素的不同程度富集。此外,全部样品的轻稀土总量和重稀土总量比值较大,轻稀土元素和重稀土元素间分异明显,∑LREE/∑HREE=20~58,(La/Yb)N=25~143,轻稀土元素内部分异((La/Sm)N=11~26)较重稀土元素内部分异明显((Gd/Yb)N=1~6),表明稀土元素发生了不同程度分异和富集。全部样品Eu负异常明显(δEu=0.5~0.7),Ce异常显著,正、负异常均有(δCe=0.1~3.8),表明成岩作用和风化过程没有导致Eu异常改变,但对Ce异常产生了显著影响。综上,普雄铌稀土矿床富集多种三稀(稀有、稀土和稀散)元素,成岩作用和风化过程共同导致了三稀元素不同程度分异和富集。  相似文献   
843.
新矿物简讯     
许涛  傅小土 《矿物学报》2019,39(5):615-616
BATIEVAITE-(Y)(中文名未定)- IMA 2015-016Batievaite-(Y): Y2Ca2Ti[Si2O7]2(OH)2(H2O)4,三斜晶系,这是一种在俄罗斯科拉半岛Western Keivy的Sakharjok碱性山丘上发现的一种新矿物。它赋存于霞石正长岩与霞辉二长岩接触带内的伟晶岩体中,形成于伟晶岩成岩晚期或热液阶段,发现于与铈片榍石(hainite)密切相关的浅色矿物聚集体中。摩氏硬度为5~51/2;Dmes =3.45(5) g/cm^3,Dceal=3.51g/cm^3。无多色性,α=1.745(5),β=1.747(5),γ=1.752(5)。Batievaite-(Y)被认为是缺少 Na的铈片榍石(hainite) Y类似物。该矿物以俄罗斯地质学家Iya Dmitrievna Batieva (1922- 2007)的名字命名,用以纪念她在科拉半岛对变质和碱性岩体在地质学和岩石学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844.
山东昌乐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郯庐断裂带中段,广泛出露挟裹幔源捕虏体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为深入了解华北克拉通演化,依据岩相学特征、矿物化学成分特征,把昌乐碱性玄武岩中单斜辉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第1类为幔源捕虏体中原生单斜辉石,其主、微量元素含量呈现趋势不一致的解耦现象,且LREE、HREE各异特征表明其经历了多期、不同程度的地幔富集交代和部分熔融作用(低于10%的尖晶石相部分熔融),交代熔体包括地幔富碱(K)富Al硅酸盐熔/流体,可能有碳酸盐熔体的贡献;第2类为幔源捕虏体中筛状单斜辉石,是部分熔融和熔体交代作用的共同产物,从无筛孔部位到筛孔周围远离筛孔部位和紧挨着筛孔部位,呈现出受熔体作用逐渐加强趋势,离筛孔较远部位记录了玄武质熔浆作用之前的一次富碱(K)富Al熔体交代的特征,而紧挨着筛孔的部位受晚期玄武质熔浆作用的影响最强;第3类为幔源捕虏体中反应边单斜辉石及玄武岩中斑晶单斜辉石,两者的化学成分及形成条件相似,显示HFSE正异常,LILE负异常,受OIB特征寄主玄武岩浆强烈的影响.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地幔捕虏体中单斜辉石显示经历多期"熔体作用"和不同程度的部分熔融特征,是研究区岩石圈地幔不均一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45.
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刘厂镇的王家庄温泉水样YMD10-1(王家热水井)与YMD10-2(聚龙温泉宾馆热水井)的矿化度为1.49~1.65 g/L,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Na型。YMD10-1和YMD10-2的p H值野外测定数据分别为10.8和7,因YMD10-2暴露于空气使其pCO2较高导致其p H野外观测值偏低;实验室p H测定值分别为8和7.6,主要受到pCO2差异影响导致水中碳酸组分发生变化而改变了其p H值。水样的δ^2H-δ^18O数据显示温泉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利用Si O2温标估算了温泉的地下热储温度为89~92℃。利用226Ra-222Rn法估算出YMD10-1的热水年龄为446.84 a,YMD10-2的热水年龄为319.56 a。估算的地下热水的循环深度为3 808~3 898 m,利用δ^2H和δ^18O估算热水补给高程为2 845~2 865 m,补给区为周边的山区。地下水获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后,经历深循环并获得深部热流加热,沿断裂带上升穿透浅部第四系出露地表。温泉显示碱性是由于长石与水和CO2发生反应,产生大量的HCO3^-,HCO3^-在溶液中有可能水解消耗H^+产生OH^-。王家庄温泉被当地人们用来晒制土碱,与热水Na^+和碳酸的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846.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的碱性溶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储层孔隙度与富铁绿泥石胶结的关系, 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技术分析了砂岩的孔隙特征、岩石组分特征及孔隙与岩石组分的关系, 认为绿泥石包膜对孔隙的保护作用有限, 火山物质(火山灰杂基和火山岩岩屑)的碱性溶蚀是孔隙发育的主要原因, 通过定量计算绿泥石的铁质来源, 认为这种火山物质属于中-基性火山岩, 在早成岩阶段A期7%~11%的中基性火山物质发生碱性溶蚀, 产生了8%的碱性溶蚀粒间孔隙, 同时生成了3%的孔隙衬里绿泥石.绿泥石胶结物的广泛分布只是指示成岩早期发生了大量的火山物质溶蚀并产生了可观的碱性溶蚀孔.   相似文献   
847.
海南地幔柱与南海形成演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东南亚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表明,海南岛周围之下存在地幔柱,近垂直的低波速柱体位于海南岛及南海之下,从浅部向下穿越660 km的不连续面处(上下地幔的分界面)并一直延伸到1 900 km。南海及周边地区包括雷琼半岛、海南岛、北部湾盆地、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中南半岛等地,分布有一定量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它们的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出OIB的特点并具有DUPAL异常,表明其源区较深。此外,由南海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橄榄石-流体平衡所推导的南海底地幔潜在温度( 1 661℃)位于夏威夷(1 688℃)与冰岛热点(1 637℃)相应值之间,为海南岛地幔柱的存在提供了岩石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约束。基于以上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方面的证据,结合数字模拟实验资料,表明在海南岛及邻近区域之下存在地幔柱。建立了一个南海形成演化的初步模型:(1)50~32 Ma,印度洋板块-欧亚板块碰撞及其所导致的太平洋板块后退的综合效应为南海地区提供了一个伸展环境,进而为地幔柱物质的上升提供了通道;(2)32~21 Ma,当地幔柱柱头到达软流圈时, 由于侧向物质流与扩张中心发生相互作用,促进了南海的扩张,并在26~24 Ma期间发生了洋脊重新就位,使扩张中心从原来的18°N附近(即现今西北海盆的中心)调整到15.5°N附近(即现今的东部亚盆);(3)21~15.5 Ma, 随着地幔柱效应的逐渐增强,热点-洋脊相互作用越来越强烈,在大约21 Ma发生了洋脊的再次重新就位事件,诱发了西南海盆的扩张;(4)15.5 Ma~现在,由于印澳板块前缘与巽他大陆碰撞,使得南海大约在15.5 Ma停止扩张,并沿着南沙海槽及吕宋海沟向菲律宾岛弧及巴拉望地块之下俯冲,而南海热点继续活动,直到第四纪还有碱性玄武岩喷出 地表。  相似文献   
848.
位于南秦岭武当地区的天宝铌矿床是我国典型的碱性火山岩型铌矿床,但其岩浆成因、演化及成矿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十分薄弱.天宝碱性火山岩主要分为粗面质岩石和碱性玄武岩两大类,两者在空间上紧密共生.在详细的岩(矿)相学及榍石显微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利用LA-ICP-MS分析技术对天宝粗面质火山岩中的榍石进行原位U-Pb定年,并利用E...  相似文献   
849.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碱性系列岩浆岩构造类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吕伯西  钱祥贵 《云南地质》2000,19(3):232-243
滇西三江地区新生代碱性系列岩浆岩,其构造类型非大陆边缘之岛弧,也非大陆内部之裂谷,而属两大陆碰撞,在抬升板块陆内一侧巨型走滑构造体系。  相似文献   
850.
厦门西海域水体中碱性磷酸酶活力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3年8和11月,1994年3,5和10月,应用荧光法测定了厦门西海域水体中各载体相(浮游植物、细菌和游离态)碱性磷酸酶活力(APA),结果表明:APA呈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动,总APA表现为夏季(1993年8月)最高,春(1994年5月)秋(1993年11月)最低;结果亦显示,该海域浮游植物和海水是碱性磷酸酶的主要载体,平均分别占44.7%和40.5%;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各形态磷,硝态氮、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初级生产力、细菌生长速率(BP)对APA有较明显的影响;其中除BP与APA成正相关外,其余均为负相关。还对碱性磷酸酶作为水体磷状况的指示和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作用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