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335篇
海洋学   5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白云鄂博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矿,也是我国著名的铁矿区。稀土白云岩是白云鄂博稀土矿主要赋矿岩体,大部分铁矿也赋存于其中。然而,稀土白云岩的岩石电磁学特征至今没有清楚的认识,影响了电磁法勘探资料解释及稀土白云岩发育规律的认识。本文测量了白云鄂博稀土白云岩、铁矿石样品和部分围岩的岩石复电阻率,为分析岩矿石复电阻率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还测量了样品的磁化率数据。利用手持XRF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成分粗分析,部分样品进行了主微量分析和显微镜下分析。结果显示,矿区岩石电阻率变化范围跨度大,而且相同岩性岩石电阻率差异较大。矿区围岩与矿石(铁、稀土)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磁化率差异、轻稀土元素含量(LREE:La、Ce、Pr、Nd)差异显著。岩石组分与岩石电磁属性的交汇结果显示,岩石磁化率与岩石Fe2O_3T含量正相关。镜下分析发现,磁铁矿的分布与联结程度影响白云鄂博铁矿石电阻率。白云鄂博稀土白云岩具有中高阻、甚至高阻特征,岩石中大量发育的高阻矿物是影响其电磁学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岩石电磁学分析为白云鄂博电磁法勘探数据解释和隐伏矿预测提供了重要的岩石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562.
北黄海盆地内多口钻井钻遇到前中生代和中生代火成岩,证实了盆地中生代经历的多期构造活动伴随着多期次火成岩的发育.对北黄海盆地X1和X2井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学鉴定、磁化率和密度测试、主量元素、ICP-MS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研究表明:X1井前中生代碱玄岩和粗面玄武岩属于弱磁性((131.5~138.5)(4π×10-6))、中密度岩石,X2井中生代英安岩(下层) 和含角砾英安岩(上层) 属于微弱磁性((27.5~82.5)(4π×10-6))、中密度岩石;X1井碱玄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粗面玄武岩属于钙碱性系列,2种火山岩表现为ΣREE较高(108.11×10-6~208.02×10-6)、轻稀土富集(LREE/HREE=4.04~6.91)、δEu有微弱异常(0.99~1.18);X2井2层火山岩属于钙碱性系列,均表现为ΣREE较低、轻稀土富集、δEu有微弱异常,微量元素具有Ba、U、Sr富集和Nb、Ta亏损的特征,而且(Rb/Sr)N、(La/Nb)N和(Ba/Nb)N的比值均高于原始地幔值,反映岩浆源于地壳熔融.北黄海盆地前中生代火山岩形成于板内构造背景,中生代火山岩可能形成于板块俯冲的弧后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563.
磁化率各向异性(AMS)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可以用来研究古流向造成的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以及构造应力作用引起的岩石内磁性矿物的定向重结晶、定向排列及韧性变形。本文介绍了AMS的基本原理和参数,并并介绍了前人及作者应用AMS详细分析研究了二个实例:(1)以假多畴(MD)高钛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的玄武岩样品的AMS变化及其对构造运动的响应;(2)以MD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的湖泊沉积物样品在沉积过程中AMS变化。AMS可以灵敏地检测样品中磁性矿物的定向排列,因此在在地质领域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64.
晚二叠世长兴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成礁期,也是火山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生物礁是一种对海洋环境十分敏感的生态系,晚二叠世的火山作用势必影响到当时生物礁的生长和沉积相的演化。然而,前人有关晚二叠世火山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叠系与三叠系界线附近,而对整个长兴期生物礁的演化与火山事件关系的研究则较少。选择贵州紫云的台地边缘礁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磁化率的测试,分析整个晚二叠世生物礁的沉积演化与火山作用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长兴早期和末期岩石的磁化率值明显偏高,反映较强的火山活动。在这两个时期,造架生物相对不发育。长兴中期,岩石的磁化率值相较于长兴早期和长兴晚期总体偏低,表明火山活动相对较弱,导致生物礁的快速生长。但长兴中期生物礁灰岩中夹有几层生物碎屑灰岩,其磁化率值有小幅度的升高,说明短时期小规模的火山作用虽然导致了生物礁生长的暂时中断,但礁相动荡的环境使得火山灰中细小的铁磁性物质难以沉积下来。研究发现,尽管早三叠世早期泥岩具有高的磁化率值,但泥质岩中多层火山黏土具有异常高的磁化率值,火山灰物质对磁化率大小的影响远远超过陆源物质的贡献。  相似文献   
565.
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火山岩为例,通过测量分析不同岩性类型火山岩磁化率,确定研究区主要类型火山岩的磁化率特征,总结磁化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基性火山岩的平均磁化率为11.705×10~(-3)SI,中性火山岩的平均磁化率为6.325×10~(-3)SI,酸性火山岩的平均磁化率为0.345×10~(-3)SI,磁化率可以有效区分这三种具有不同磁性矿物组合的岩石类型。研究区火山岩受成岩作用改造强烈,其磁化率受矿物组成、成岩方式、结构构造及岩石蚀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钙质、硅质等逆磁性矿物不同程度地交代辉石和角闪石等强磁性矿物斑晶,且作为填隙物的主要成分充填于岩石孔缝中,是致使研究区中基性火山岩整体磁化率明显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6.
磁化率各向异性地学应用综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张拴宏  周显强 《地质论评》1999,45(6):613-620
本文综述了磁化率各向异性在地学中应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重点介绍了磁化率各向异性在岩石变形分析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磁化率各向异性在岩浆岩、沉积岩(物)及沉积环境方面的应用情况及最新进展 。  相似文献   
567.
航磁异常的构造解释和华北-塔南-扬子超陆块演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家声  劳秋元  李燕 《地学前缘》1999,6(4):379-390
在现代地球磁场中,总体感磁效应与岩石的磁化率无关。典型地区大比例尺构造组构填图结果与岩石磁组构的对照分析,证明磁线理和构造线理具有一致的矢量特征。强烈韧性剪切导致岩石中区域一致的矿物定向和磁化率各向异性,是干扰现代地球磁场、产生特定航磁异常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对五种基本的区域尺度构造 航磁异常样式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证明华北地区的航磁异常的分布样式与结晶基底的基本构造格架基本一致。并据此对塔里木、扬子地体基底岩石的构造性质进行了解释,提出存在前寒武纪华北- 塔南- 扬子超陆块。结合显生宙构造演化的地质证据,划分出新太古代克拉通化、古元古代左行韧性剪切改造和活动带发育、中- 新元古代裂解和活动大陆边缘、古生代原地改造和中生代再裂解五个演化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568.
环境磁学是一门介于地球科学、环境科学和磁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在环境系统中,土壤、岩石、沉积物、大气尘埃等自然物质以及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次生物质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磁性特征,它们与物质内含矿物的磁性类型、铁磁晶粒含量、大小构成及配比组合有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来源母质、生成环境、搬运过程和沉积作用等综合信息。环境磁学旨在分析物质的磁性矿物组合和特征,探索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转化规律,利用环境系统中的物质在磁性特征上的差异和联系及其所指示的环境内涵,研究不同时空尺度的环境过程、环境作用和环境问题,进而…  相似文献   
569.
海南文昌涣文村老红砂剖面的磁化率测量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峰宇  王为 《中国沙漠》1996,16(4):364-367
通过对海南文昌县涣文村老红砂剖面的野外调查和磁化率测量, 绘制了该剖面磁化率曲线; 分析了剖面磁化率特征与剖面颜色及红化过程的关系。指出剖面磁化率可以作为反映老红砂堆积过程中(及以后)气候变化的物理参数。开展老红砂堆积连续剖面的磁化率测量, 以此进行气候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对华南沿海乃至更大范围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0.
青海湖近900年来气候环境演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40,自引:9,他引:31  
通过对青海湖沉积物碳酸盐含量、磁化率、TOC等多环境指标的分析,探讨了青海湖地区近900年来的气候环境演变。结果表明青海湖地区近900年来气候变化属于暖干-冷湿的气候演替类型,经历了5次冷湿期和5次暖干期,中世纪暖期、小冰期以及20世纪以来的升温在该沉积岩芯有清晰的记录。沉积物的磁化率和沉积速率的变化忠实地记录了本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