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3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1713篇
海洋学   19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洛川北韩寨黄土磁性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the Beihanzhai loess section at Luochuan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ypical Heimugou loess secdon of Pleistocene age. Loes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ajor output of the Beihanzhai sec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B/M boundary. The NRM of specimens was measured on a cryogenic fluxgate magnetometer in the Palcomagnetic Lab. of A.N.U. The stepwise TH and AF demagnetization of the specimens were carried out, respectively. Th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diagrams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demagnetization data indicates that TH demagnetization is better than AF demagnetization to obtain the characteristic NRM components. The data on inclination, declination and latitude of V.G.P. show that the B/M boundary approximately lies between loess bed L8 and palaeosol bed S7, and the Jalamillo subchron is at least recorded at the portion from S10 to L10. By comparing the magnetic data from the Beihanzhai loess section with those from the Heimugou loess section reported in 1977, it is obvious that the Olduvia subchron is recorded at the second palaeosol complex in the middle part of Early Pleistocene loess at Wucheng, Evidence shows that the Luochuan loess began depositing in Early Matuyama at abont 2.3--2.4 m.y. ago.  相似文献   
152.
东海陆架盆地岩石密度与磁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东海陆架盆地20口钻井160块岩心标本物测定和17口钻井密度测井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析、统计,给出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岩石密度和磁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3.
中国早期具刺疑源类的演化及生物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崇玉  高林志 《地质学报》1995,69(4):360-371,T002
本文以我国元古代至早寒武世梅树村阶中发现的具刺疑源类化石为基础,结合最近研究的新资料,通过对具刺疑源类化石组合特征、形态对比、微细结构和演经关系的研究,并与国内外资料广泛为对比。探讨了我国早期具刺疑源类的演化阶段、各阶段的组合特征及生物地展学意义,论证了我国早期具刺疑原类的演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4.
陶然  曾允孚 《沉积学报》1995,13(1):18-26
根据旋回特征可把西藏南部的中白垩纪地层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级旋回主要是大套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交替,以及生物种类的变化,表现了当时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第二级旋回代表了古生产率和氧化还原的韵律性变化,通过对CaCO3含量的AR-FFT处理得出的周期(ZMa)与Berger等人所计算的理论周期基本相符。因此,可以认为这种旋回根本原因是因轨道参数变化所引起的古环流改变所造成,如地中海型环流与河口型环流的互换,必将导致古生产率以及海洋水体性质的改变。第三级旋回表现为层偶的变化,如泥岩与灰岩互层以及黑色页岩与灰岩互层,在本区主要有三个周期:4.3、5.2和9.2万年,它们分别相当于斜率(ε)和偏心率(C)的理论周期值,旋回的周期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变化引起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发生周期性变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是由于轨道参数的改变而引起,因此,这种族回具有全球的可对比性。第四级旋回是由于海水里季节性变化所引起的纹层状层理。  相似文献   
155.
凝缩段的地质意义和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凝缩段是层序地层学中很重要的标志层,它虽然岩性单调,但引人注目,是沉积作用极不活跃的产物,而这种不活跃有利于金属矿质缓慢聚集和沉淀,因而它与成矿作用密不可分。在地质学上具广泛作用,是指示古板块、层序地层、地层划分与对比、岩相等方面的良好标志。  相似文献   
156.
准噶尔盆地第三纪磁性地层柱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新疆准噶尔盆地第三系3个剖面古地磁样品的分析、测试,在生物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第三纪磁性地层柱,标定了各组地质年代,为在不同盆地进行对比,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7.
西南天山构造地层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高俊  肖序常 《地层学杂志》1995,19(2):122-128
西南天山造山带可划分为伊犁中天山、中天山南缘、南天山和塔里木4个构造地层区。伊犁中天山区出露早元古代变质结晶基底及晚期地台型稳定盖层。中天山南缘区产出一套早古生代变质俯冲杂岩。南天山区早古生代为陆坡、陆棚相被动陆缘沉积,晚古生代发育洋壳建造。塔里木区北部出露中晚元古代“优地槽建造”的变质结晶基底和早震旦世后稳定盖层。  相似文献   
158.
全球旋回地层学是指在对全球沉积岩进行综合系统研究之基础上,通过估算沉积盆地中源于物源区的沉积物类型和沉积环境条件变化,来预测地层学特征的一种过程一结果模型。其研究内容包括对全球地质演化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气候条件、全球构造运动、全球古地理背景、全球沉积环境特征、全球古生物事件及全球矿产形成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强调古气候在地质记录中的意义,注重沉积记录的全球同时性研究;强调各种事件在沉积作用中的意  相似文献   
159.
多数磁异常源在解释时可以看成是一个均一体,此时求取其磁参数是至关重要的。对正演问题这是显然的。对反问题,如果磁参数已知,即使仅仅知道磁化方向,也将使解有质的改善。若通过场的观测推算出异常源的剩余磁矩与感应磁矩的比值Q,除对磁异常  相似文献   
160.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回顾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演化历史及其周缘环境响应、中国第一第二阶梯地貌格局演变和高原东南缘水系变迁的天然地质记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该区晚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尤其是昔格达组和大箐梁子组的研究历史、岩性内涵、形成时代、古地理与古气候意义等进行了较全面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晚新生代冰碛物记录的冰川发育过程、青藏高原东南缘新构造运动和隆升历史、水系格局变迁等过程进行了评述。针对该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分歧,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认为在详细的地层学和地貌学等综合研究基础上开展高精度的年代学研究是当前攀西地区晚新生代沉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