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780篇
海洋学   3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4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研究表明,本区自然金主要以显微金形式存在,明金甚少。金主要分布于各种硫化物中,其中则以黄铁矿为主,此外,还可产于石英和褐铁矿等矿物中。自然金与载体矿物之间的散布关系有3种,即包体金、晶隙金和裂隙金,且以后者为主,约占82.5%,这说明在成矿过程中,金的沉淀和就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本区自然金平均含金84.44%,含银15.61%,成色为844。  相似文献   
22.
金沉淀的一个可能机理——歧化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结果指出,在温度小于200℃的本实验条件下,金的溶解种类主要是AuCl_2~-和AuCl_4~-,AuCl_2~-.和AuCl_4~-的关系可用歧化反应式表示为3AuCl_2~-=2Au(s) AuCl_4~- 2Cl~-高的AuCl_2~-浓度有利于(1)式向右进行,logK_1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讨论了通过歧化反应机理形成金矿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中的钛矿化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100~2000m的岩心、矿心的观察、编录揭示主要有经济价值的舍钛相是金红石.其次是钛磁铁矿。主要含矿岩石是普通金红石榴辉岩和石英金红石榴辉岩,其次有多硅白云母金红石榴辉岩,蓝晶石金红石榴辉岩,金红石黑云绿帘纤闪石岩(退变的石榴辉石岩)和金红石-含钒钛磁铁矿榴辉岩。划分了四个矿化层位。金红石在矿层中的含量一般为2%~5%(体积),多高达8%~10%。金红石的TiO2含量在95%(重量)以上,多产于石英榴辉岩、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钛磁铁矿的TiO2含量在49%~55%(重量),钛磁铁矿多见于黄铁矿-金红石-钛磁铁矿榴辉岩(546~608m岩性段)中,含钛磁铁矿5%~25%,石榴单辉橄榄岩(608~683m岩性段),含钛磁铁矿达5%~10%和第三含矿层中局部黑云绿帘角闪岩夹层内,舍钛磁铁矿可达6%。30个榴辉岩和超铁镁质岩中8种主要造岩矿物148个点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揭示:榴辉岩可分为壳源和幔源两大类,钛磁铁矿富含V、Ni、Cr说明来自幔源,大部分金红石则来自壳源榴辉岩,它们的原岩是曾经居留地表的基性火成岩,在深俯冲的过程中经超高压变质成为含柯石英的榴辉岩。岩石薄片中金红石和柯石英的假像共存于同一石榴石或绿辉石晶粒中,也见金红石粒内有“柯石英”假象,这清楚说明金红石结晶于超高压的峰期变质阶段,在后继的变质地体隆升过程中,钛磁铁矿和金红石都有退变质成为钛铁矿和榍石的种种岩石记录,因此,退变质作用势必导致钛矿品位的降低。  相似文献   
24.
<正>在英国东南部的海岸线上,有一座小城。它既不位于交通要道的枢纽位置,也没有闻名世界的自然风光。小城的居民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工作在这片温情的土地上,不紧不慢,而这座城市的名字也犹如这座城市本身一样,静谧平淡,Norwich——诺里奇。那是一座如同充斥着红酒味的城市,在醇厚之中跳动着一丝酸涩,沉淀着时间的特别气味,如果你没有一下子被这座城感染,只好怪时光还不够漫长。  相似文献   
25.
国内外前寒武纪条带状铁建造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条带状铁建造(BIFs)主要发育于早前寒武纪时期(3.8~1.8Ga),记录了早期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且蕴含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本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BIF相关领域的研究认识及存在问题:1统计对比显示,BIF沉积事件与地幔柱、地壳增生等重大地质事件相关;2稀土元素及Nd同位素示踪表明,Fe来源于海水与海底高温热液的混合溶液,其中高温热液与海水比例为1:1000;3 BIFs缺乏负Ce异常且富集重Fe同位素,暗示沉积时古海洋整体处于缺氧环境以避免Fe~(2+)发生氧化;4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尚未解决,例如Si的主要来源、沉淀机制及条带成因等;5华北克拉通BIFs多形成于约2.54Ga,BIF类型、形成时代与富矿成因等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加强国内外典型BIFs的对比研究并适当应用现代先进测试技术,有利于探索BIF沉积的精细过程及古老克拉通的早期演化。  相似文献   
26.
李曦  曾湘  张昭  邵宗泽 《海洋学报》2016,38(8):83-92
异化铁还原微生物在铁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中具有重要意义。深海热液活动是大洋铁元素的重要来源,目前深海热液环境中铁代谢相关微生物研究很少。本文对一株分离自深海热液区的嗜热异化铁还原菌新种Caloranaerobacter ferrireducens DY22619T的铁还原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了该菌对无定形羟基氧化铁、无定形铁氧化物和针铁矿3种不同铁氧化物的铁还原速率;并利用透射电镜对矿化产物进行矿物形貌、组成元素和晶型的分析。研究发现该菌生长在指数期至稳定期时,铁还原速率最快,其中对无定形羟基氧化铁和无定形铁氧化物的还原速率较高,达2.82 μmol/h和2.15 μmol/h;透射电镜结果表明,该菌可将3种不同胞外铁氧化物均还原矿化形成颗粒状磁铁矿,由针铁矿矿化形成的磁铁矿少但粒径最大,而由无定形铁氧化物形成的磁铁矿晶面不同于另外两种铁氧化物。结果表明,该菌有很强的铁还原和矿化能力,能厌氧呼吸还原三价铁氧化物,但是铁氧化物的性质对该菌胞外铁还原能力和矿化形成的磁铁矿的性质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认识深海热液环境中异化铁还原菌在铁元素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成矿过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7.
褐藻寡糖具有多种生理活性,本研究通过酶解与分级条件的优化,获得了低分子质量褐藻寡糖的酶法制备工艺,并在体外模型上评价了不同分子质量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褐藻寡糖制备条件为:底物浓度1.20%,酶底比4.35 U/mg,酶解时间4 h。进一步采用乙醇沉淀和超滤分离后,获得了重均分子质量分别为0.84、1.40、2.25和34.56 k Da的4种组分,其得率分别为50.82%、5.15%、11.48%和12.00%。各组分均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可有效清除DPPH和羟自由基,其中低分子质量组分A的抗氧化活性最为显著,其清除羟自由基的能力与维生素C相近。  相似文献   
28.
斑岩型钼矿床研究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冲  申萍 《地质论评》2018,64(2):477-497
本文在简要介绍全球重要成矿带斑岩型钼矿床品位、储量、时空分布以及构造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归纳了斑岩型钼矿床中Mo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特征以及Mo在成矿流体中的迁移与沉淀机制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取得了以下认识:形成斑岩型钼矿床成矿岩浆氧逸度(f_(O2))变化范围较大,但一般大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FMQ)缓冲体系。斑岩钼矿床形成的主要受岩浆房的大小,大体积的岩浆流体能否高效聚集到浅部岩株或岩脉,岩浆中的挥发分(例如F)含量等因素的控制,但与成矿花岗岩和出溶流体中Mo的含量高低无直接关系。成矿流体的氧逸度与p H降低对辉钼矿沉淀具有关键作用。除此之外,温度与盐度降低对辉钼矿沉淀也有重要作用。流体的多阶段沸腾可能对提高Mo品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应加强岩浆结晶分异过程、岩浆热液转化过程Mo的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相似文献   
29.
用碱融沉淀分离乙酸锌容量法测定几内亚红土型铝土矿中的三氧化二铝,对常规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避免了该类矿石中高含量铁对三氧化二铝滴定终点的影响,结果与认定值相符,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n=5),加标回收率为99.1%~100.5%,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30.
宁芜陶村磁铁矿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村磁铁矿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矿床地质特征及岩浆构造背景与Kiruna型磷灰石-铁氧化物矿床相似。本文在野外工作基础上,通过流体包裹体测温和氢氧硫同位素研究,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及成矿作用。陶村主要矿石类型为浸染状和脉状磁铁矿,脉状矿石形成稍晚。通过包裹体显微测温获得:磷灰石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10~390℃,盐度集中在15%~23%NaCl_(eqv);石英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330~390℃,盐度主要集中在9%~13%NaCl_(eqv),此外还存在部分高盐度原生包裹体。石英的δD为-96‰~-54‰,δ~(18)O_(H2O)除了一个为8.3‰,其余为1.9‰~4.0‰,指示原始成矿流体为岩浆来源,后期有地表水加入。黄铁矿δ~(34)S为4.8‰~9.3‰,平均值为7.4‰,综合中段地区硫同位素资料,认为成矿流体中的硫来自三叠纪膏盐层与岩浆硫的混合。结合矿床地质特征,陶村成矿作用过程可概括为:岩浆出溶形成的高温含矿气液同化三叠纪膏盐层,带入SO_4~(2-)、Cl~-、Na~+等矿化剂;这种高温气液在岩体内以钠质交代形式富集Fe后,于岩体上部形成浸染状磁铁矿,岩体顶部和边部断裂部位形成(网)脉状磁铁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