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3篇
  免费   281篇
  国内免费   282篇
测绘学   2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333篇
海洋学   221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2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针对我国南海北部湾东部投放藻礁海域的海况条件,设计圆台型人工藻礁,以实现该海域马尾藻的人工增殖与移植。基于波流动力学理论,计算圆台型人工藻礁礁体不同海流速度下的作用力、抗滑移系数及抗翻滚系数,探讨礁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波、流共同作用下,礁体最大受力为171.8 N,最大作用力矩为49.64 N·m,抗漂移系数S1范围为2.88~25.09,抗倾覆系数R1范围为2.06~315.00,满足礁体稳定条件,礁体在该海域正常情况下不会发生漂移或倾覆现象。  相似文献   
992.
全新世中后期开封西郊黄泛沉积序列的孢粉记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历史时期以来,黄河在开封市附近多次泛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沉积序列。选取开封市西郊25 m岩芯(ZKjm)为研究对象,通过孢粉分析,结合地层沉积旋回和历史文献资料,探讨了全新世中后期以来大洪水事件的孢粉记录。结果表明:黄泛地层中的孢粉含量及其组成很好地记录了大洪水事件,洪水沉积期的木本植物花粉含量高于其间断期,而人工禾本科花粉含量低于间断期。每个粒度旋回基本上都有与之对应的孢粉亚带,且其上下界限的吻合度较高,表明孢粉可作为划分沉积旋回的代用指标。岩芯孢粉亚带的数目(12个)多于粒度旋回数目(9个),孢粉组合特征可以识别出规模较小的洪水或者一次洪水事件出现的多个短期洪水间歇期所形成的沉积,孢粉指标划分沉积旋回的精度高于粒度指标。  相似文献   
993.
准噶尔盆地东部阜康凹陷东部斜坡区上侏罗统齐古组是重要勘探层系,被认为是该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有利接替对象。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准东阜东斜坡区齐古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1个长期、3个中期及8个短期旋回层序。其中的中期旋回包含有3种基本旋回结构,有利储集体发育的砂体往往出现在旋回初期。短期旋回包含有5种基本旋回结构。在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内,对相当中期旋回层序的3个岩性段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描述,认为岩相古地理演化主要受构造运动影响,具有三角洲前缘亚相分布范围逐渐变小、而三角洲平原亚相分布范围逐渐扩大的进积特点,以三角洲平原亚相向前缘亚相延伸的分流河道为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994.
随着四川盆地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进展,在实践中长期被视作烃源岩与盖层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五段的勘探潜力逐渐受到重视。综合研究野外露头、岩芯、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结合前人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认识成果,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建立了川西坳陷须五段层序格架:将须家河组确定为一个巨旋回,须四段—须六段确定为一个超长期旋回,须五段确定为一个长期旋回,并将其细分为三个极不对称的中期旋回。通过野外露头与岩芯观察认为,须五段沉积时研究区处于三角洲前缘远端—滨浅湖的低能环境,特征为水体浅、河流能量弱、供砂不足,使得三角洲砂体以河口坝、远砂坝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常在短暂推进后快速退缩,三角洲末端常被波浪作用改造为滩坝沉积。须五段沉积相带的展布受层序演化的控制,6个中期基准面半旋回中,MSC1上升半旋回、MSC2上升半旋回和MSC3下降半旋回的三角洲砂体较为发育。  相似文献   
995.
上扬子区志留纪早期的浅水相灰岩和壳相动物分布,多局限于滇黔桂古陆之北陆浅海近岸带。黔东北石阡兰多维列世埃隆期香树园组上部记录了华南板块奥陶纪末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最早后生动物礁群落的复苏,持续相对长时间清澈浅水环境是造礁的基本条件,南陆北海的古地貌塑造了礁体各亚相的展布方式,礁灰岩南北延伸出露宽度约为150m,最大保存厚度约为20余米,形态学上呈现点礁特征。棘屑滩之上的珊瑚—层孔虫格架礁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属全球志留纪最常见的礁灰岩类型;南侧为礁后薄层棘屑滩堆积;礁核部位的大量珊瑚—层孔虫原地生长格架具有抗浪性,并障积不同粒度的壳相化石和内碎屑颗粒,有利于加速沉积形成块状礁灰岩和正向地貌;礁体北端为薄层生屑灰岩夹少量粉砂—泥质薄层的礁前沉积区;礁顶薄层灰岩中粉砂质—泥质成分逐渐取代珊瑚—层孔虫格架岩,相变为雷家屯组下部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海水浑浊度增高是终止生物礁群落栖居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96.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问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997.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滨浅湖滩坝相砂体分布规律复杂、预测难度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因为存在高级别层序划分标准不严格的问题,难以形成统一的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借用米氏旋回地层学研究方法识别出的米氏旋回作为天然时间标尺,对该地区博15井、官9井和王94井沙四上地层进行了米氏旋回高级别层序划分与对比,所获得的高级别层序地层格架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且能合理地解释地层的形成环境、预测有利砂体的分布规律,因而是有效且准确的。  相似文献   
998.
南堡凹陷南部东营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南堡凹陷在古近纪是一个"北断南超"的断陷构造,东营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相沉积体系,对于其南部地区的地层等时格架研究尚未深入。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综合岩芯、录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识别出南堡凹陷东营组内的4个基准面旋回,将南堡凹陷东营组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及多个短期旋回,并对各界面和层序的测井响应、地震反射特征、短期旋回叠加样式及沉积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初步建立了南堡凹陷南部的等时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999.
从露头剖面及钻井岩芯、电性特征入手,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麦盖提斜坡西段石炭系生屑灰岩段横向展布相对稳定,夹在上下两套泥岩(或膏质泥岩)之间,呈连续沉积过渡,电测曲线为低伽玛值、高电阻率值,形态总体呈箱形。生屑灰岩段在岩性、电性特征上均具明显的成段性,自下而上具有四次旋回性(相当于五级层序)。Ⅰ旋回层主要为灰质云岩夹膏质灰岩、泥质云岩,电阻率、自然伽玛曲线呈漏斗型,与下伏及上覆地层均呈突变过渡;Ⅱ旋回层主要为含泥灰岩、泥晶灰岩,自然伽玛、电阻率曲线均呈鼓型、箱型特征,与上覆地层呈突变过渡,电阻率曲线幅值相对较高;Ⅲ旋回层主要为泥晶灰岩、泥质灰岩、云质灰岩夹生屑灰岩,电阻率、自然伽玛曲线呈低幅度锯齿型,自然伽玛幅度相对较高,电阻率幅值相对较低,与上覆地层均呈渐变过渡;Ⅳ旋回层以白云岩、灰质云岩为主,电阻率及自然伽玛曲线呈复合钟型特征,与上覆地层均呈突变接触。地层精细划分对比有助于更好地认清生屑灰岩段在纵横向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突出有利储集区(琼002—群6井)及有利储集层段(Ⅳ旋回层),为下一步的勘探夯实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以四川盆地川中磨溪构造下三叠系嘉陵江组二段为研究对象,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多旋回小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方法。通过对海水咸化旋回、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古气候变化旋回沉积特征与成因的分析,磨溪地区嘉二段沉积期主要发育潮下型碳酸盐米级旋回层序,沉积界面特征明显并具有一定的成因联系,这种高频沉积旋回具多成因机制特征。在此基础阐明了高频米级旋回的划分原则,提出了一种多旋回沉积界面优选的依据与方法,据此,重新厘定了川中磨溪构造嘉二段小层划分方案。通过精细对比,建立了近于等时的地层格架。该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单纯运用岩电特征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时带来的多解性问题,并使各亚段和小层接近于等时的沉积体,为沉积微相及储层的成因和分布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地层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