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41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结构和孔隙流体预测是目前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地震预测的重点和难点。这里从流体敏感性参数的选择和基于储层结构模拟的孔隙度预测二方面。研究了碳酸盐岩礁滩油气储层的流体识别问题。其中,基于测井资料统计分析和/或岩石物理岩样测试的参数交会图的制作,是优选烃类敏感参数的基础。在单一敏感参数的基础上,构组复合型的流体识别因子,能获得更好的流体识别效果。储层孔隙度预测是这样实现的:首先,对Gassman流体替换方程通过引入近似关系βp-βs≈βp进行简化;然后引入Eshelby—Walsh储层结构参数以获得直接计算孔隙度的表达式;最后,根据弹性反演得到的纵波、横渡阻抗(或纵波、横波速度)等参数,计算得到孔隙度及孔隙流体预测剖面。经实际地震资料的流体预测结果显示,新方法比常规方法预测的精度高。  相似文献   
132.
河北省中南部一次MCC造成的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MS红外辐射亮温(TBB)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及探空和自动站等资料,对2008年6月27日傍晚到夜间影响河北省中南部的一次MCC(中尺度对流复合体)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MCC形成到成熟阶段在其西侧TBB梯度最大的地方均造成了雷暴、强降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高空低涡、高空槽和地面切变线...  相似文献   
133.
2010年5月6~7日广州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1°×1°的NECP/NCAR再分析资料、逐3h的TRMM卫星反演降水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以及美国大气和海洋局(NOAA)HYSPLITv4.8气流三维轨迹扩散模式,诊断分析了2010年5月6~7日广州地区的大暴雨降水过程.结果表明:该大暴雨过程发生在500hPa高空脊前,低空切变线,低涡和锋面是其主要影...  相似文献   
134.
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分析涉及到层序单元识别、生烃过程、孔隙类型和盖层圈闭这几个要素.这些因子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沉积占地理、成岩作用和构造演化史.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大型礁滩体油气藏的构成是这些因素优化组合的结果,塔中北台缘I号波折带临近满加尔凹陷的烃源岩区,,浅水台地边缘形成数期生物礁和高能滩复合体,也是良里塔...  相似文献   
135.
普查2005年5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FY-2C每隔30 min一次的红外云图,根据修正的MCC(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标准,统计分析中国东北地区出现的MCC变化。结果表明:4 a共出现了22个MCC,其中19个出现在7-8月;东北地区MCC生成源地有明显的地域特点,MCC的生成与大兴安岭的地形密切相关,而辽宁和吉林东部极少生成MCC。中国东北地区MCC平均生命史为9.3 h,比美洲及中国南方地区都短,而≤-52℃和≤-32℃冷云罩面积明显大于以上两个区域;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夜发性特征,近85 %的MCC生成于午后到傍晚,15-24时是MCC对流最旺盛的时段。  相似文献   
136.
川东北元坝地区二叠系长兴组礁滩储层的油气、水系统相对复杂,钻遇水层或气水同层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探索出一种有效的储层识别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井中储层段的流体类型进行物性分析研究,得出了该区含气层、气水同层、水层及非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含气层、气水同层都具有泊松比值、λρ(拉梅系数λ与密度ρ的乘积)值较非储层值低的特点。利用AVO反演技术对该区礁滩储层进行反演,得到相应的泊松比、λρ数据体。利用反演所得到的泊松比、λρ成果预测了元坝地区长兴组礁滩储层的含气有利分布范围,预测结果和该区测井资料吻合度较高。结论表明,采用AVO反演技术进行海相礁滩储层识别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7.
东北地区MCC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晰莹  吴英  王承伟  赵玉洁 《气象》2010,36(8):32-39
2005年7月16日在黑龙江省北部地区出现中尺度对流辐合体(MCC),产生了雷暴、冰雹、龙卷、暴雨等强对流天气,尤其是齐齐哈尔北部间隔1小时10分钟发生了2个龙卷。利用雷达、FY-2卫星云图和相关资料,对这次MCC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比高纬度MCC和非MCC强降雨的区别。结果表明:高纬度MCC雷达回波速度场上有明显中气旋,龙卷发生在MCC的发展阶段。物理量分析发现高纬度MCC比非MCC强降雨在水汽条件和动力因子上要求更高。地形在高纬度MCC的形成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相同的背景条件下,在山脉的背风坡系统明显加强。  相似文献   
138.
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暴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和T213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7月18-19日山东省大范围对流性暴雨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和对流有效位能,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东北冷性低涡、前倾槽、副热带高压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产生的.低层强盛的偏南气流建立起水汽通道,把水汽源源不断地向暴雨区输送.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使得大气强烈的对流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低层较强的东北气流与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侧向汇合,垂直涡度增大,辐合上升运动增强,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地面冷锋前生成中尺度低压,加强了辐合上升运动.高层辐散与低层辐合相配合,有利于上升运动发展和维持.卫星云图中显示两个对流云团合并发展形成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雷达回波中表现为两个东西向的带状强降水回波相衔接,缓慢南移;暴雨区上空东北气流、西北气流和西南气流相汇合;低层东北气流逐渐增大.冷空气从低层侵入.  相似文献   
139.
柴达木盆地盐湖区盐生植物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选取柴达木盆地内大柴旦盐湖南岸5种优势草本盐生植物, 即赖草(Leymus secalinus (Georgi) Tzvel.)、海韭菜(Triglochin maritimum L.)、毛穗赖草(Leymus paboanus (Claus) Pilger)、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Cav.) Trin. ex Steud)、无脉苔草(Carex enervis C. A. Mey.)等作为试验供试种, 采用由地表向下分层制取根-土复合体试样的方法, 分别对区内5种植物根-土复合体和不含根系素土试样进行了直剪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 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c值由地表向下呈逐渐降低趋势, 且赖草、毛穗赖草、无脉苔草3种草本植物平均粘聚力c值由表层的14.83 kPa逐渐降至下层的6.23 kPa, 海韭菜、芦苇2种草本植物平均粘聚力c值则由表层的15.62 kPa逐渐降至下层的11.83 kPa; 根-土复合体的粘聚力c值由表层至下层呈逐渐降低, 其主要与根-土复合体中的根面积比和含根量由表层至下层呈逐渐降低具有密切关系; 5种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内的摩擦角φ值未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根-土复合体在50 kPa、100 kPa、200 kPa、300 kPa垂直压力下的抗剪强度均大于相应素土的抗剪强度, 与不含根素土相比, 5种草本根系在地表以下的上层、中层、下层等3层对土体粘聚力增幅为40.7%~875.6%, 体现了5种草本植物对浅层土体具有显著加筋作用.  相似文献   
140.
2007年7月19日黄淮地区区域性暴雨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常规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图和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7月19日河南省黄淮地区区域性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是西伯利亚西部高压脊前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使贝加尔湖切断低压发生替换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短波槽携带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前、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大量向北输送汇合产生的;卫星云图直观演示了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演变特征,而且在其移动过程中激发出的中α、β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了短时强降水;云顶亮温tbb最低值中心及强度、θse高能区可以指示强降水的落区和移动方向;另外,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急流次级环流为中尺度对流云团长时间维持提供了持久、深厚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