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142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提高空间CCD相机中数字视频图像信息的传输带宽,增强图像传输抗电磁干扰能力并提高光纤链路的整体性能,开发了应用于大视场空间相机的数字视频图像信息高可靠光纤传输系统。首先,根据CCD成像单元特点和相机在轨工作环境得出了传输系统的输入速率,在此基础上并结合CCD视频处理结构设计并实现了9通道CCD图像数据光纤并行传输系统。然后,阐述了系统设计思想,并说明了高速串化器和光模块的设计理念。接着,提出了(16,8)纠错编码算法,阐述了该算法思想和实现电路。最后,在XX-X空间多光谱相机样机的传输系统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传输系统图像传输正确、工作稳定、可靠性高、实时强、无误码,单路有效数据率达到2.44Gbit/s。(16,8)纠错编码算法纠错能力强、易于硬件实现、占用资源少。纠错算法在3043Byte内可以纠正191bit错误。该传输系统满足了空间相机图像传输的要求。  相似文献   
92.
科罗拉多河的适应性管理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为研究格伦峡谷大坝对下游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而进行了3次高速水流实验,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分析显示,利益相关方参与是该实验成功的体制保障,跟踪监测与评估是实验成功的技术保障,闸坝适应性调度是河流保护与管理的有效手段。该实验的实施过程和效果对我国闸坝调度有许多有益的启示。例如,对下游水生生物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应作为闸坝调度的目标之一,应加强闸坝适应性调度的实验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方参与河流保护与管理。  相似文献   
93.
本文针对吉林省440L卧式云室和20L分体式云室结构特征,介绍两种云室不同之处及冰核成冰性能检测特点,440L云室采用高速气流等成冰方法的模拟试验,不仅验证了气流动力作用具有良好的成冰性能和应用前景,还验证了该云室在冰核检测中具有良好的性能。20L分体式云室在微、纳米AgI冰核成冰试验检测的结果表明,该云室催化剂冰核检测的检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4.
连霍高速郑商段路旁土壤重金属积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连霍高速郑州-商丘段路旁土壤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公路交通对周围土壤中Ni、Pb、Cr、Cu、Zn和Cd 6种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的影响,计算了表层土壤的重金属元素积累速率与积累通量.结果表明:Cu、Pb和Cd是典型的交通源重金属,其含量在公路两侧随着距离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含量峰值出现在离路基25-50 m之间.公路运营时间越长,交通源重金属含量就越高.两断面绝大部分样点Pb、Cu和Cd的积累速率和通量均为正值,且Cu>Pb>Cd,小王庄断面大于湾刘断面,Cu和Pb的通量远远超过国际上正常土壤标准.  相似文献   
95.
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层析资料表明,南海地区,自红河口向南经南海、苏录海到苏拉威西海,岩石圈速度低,底部横波速度仅4.4km/s,岩石圈厚度在60~80km,为薄岩石圈地区;而软流层的速度也较低,在4.2~4.4km/s,但厚度较大,大于200km。从红河—莺歌海断裂带经南海到苏录海,存在一条北西向宽约200km的上地幔北西向低速带,速度在4.05~4.25km/s(面波速度)。它反映了新生代南海地区上地幔的动力学过程。南海岩石圈厚度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南海陆缘,岩石圈厚度在70~80km,而在南海洋盆之下,岩石圈厚度超过100km,岩石圈底部存在高速岩石层,并且洋盆下的岩石圈之厚度比大陆边缘厚,在海盆岩石圈下部的60~80km深度上存在一高速层,纵波速度为8.2~8.3km/s。特别是中央海盆及西北海盆与西南海盆,其下部岩石圈中均存在一高速岩石层,这是非常具有构造意义的。由此笔者提出大陆岩石圈裂离、上地幔因减压而部分熔融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形成南海新生代洋壳的猜想。  相似文献   
96.
汶川地震触发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家沟高速远程滑坡-碎屑流位于映秀—北川断裂带与灌县—安县断裂带夹持的文家沟向斜断块中,地震断裂的强烈活动引起的振动效应是形成滑坡的先决条件。滑坡源区顶端与文家沟沟口高差约1360m,突兀山体下临深切峡谷的地形使地震动荷载在山脊部位的放大效应显著,并直接导致坡体破坏;滑坡源区的地震动加速度3分量峰值分别为aEW=2.4g,aNS=2.3g,aUP=1.2g。D2gn观雾山组石灰岩斜坡具有强度渐进式分层结构,坡体表层以下约50m内的结构相对松散的残坡积层~新鲜岩体上部无法抵抗地震纵横波的周期性拉压与剪切耦合作用,被切割成为初始滑体;滑体在第八级台地边缘高位剪出后,在文家沟上游地区最高滑移速度约介于93m.s-1~122m.s-1之间。滑体上部的干碎屑流在两处路径转折端瞬间压缩沟谷内的圈闭气体,形成明显的"气垫效应",滑体下部泥石流底层液化和颗粒有效动摩擦系数随剪切速度增大而减小的效应都是导致碎屑流体高速远程滑移的关键;同时,碎屑物流通过程中还伴有明显的岸坡铲刮与翻越效应、以及树木摧削效应。汶川地震后截至2009年9月,降雨诱发碎屑堆积物形成多次泥石流,反映了地震地质灾害的链生性和长期性。  相似文献   
97.
多乌酸钠是一种无毒、无气味、易溶解、易配制、稳定性好、回收率高、使用方便安全的新型无机重液,其密度变化范围为1.0g/cm^3-3.1g/cm^3,分离缙云沸石和粘土矿土矿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述了多钨酸钠溶液的配制和回收,分离缙云沸石和粘土的实验流程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8.
关于远震Pn波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世玉  丁山 《地震学报》1993,15(1):97-102
借助地震模型实验,讨论了深部的低速层力学性质及高速层厚度对地震波水平传播的影响;指出由软弱的低速层和坚硬的高速薄层组成的下部岩石层结构,有利于地震能量沿水平方向传播,是解释远距离上出现强的 Pn 及高速续至波的很可能的结构模式;也阐述了这种解释同已有的关于大洋中脊及大陆裂谷区域内岩石层下部流变学分层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
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分布在北京地区各方位上,震中距在20°-100°范围内的120次远震在本区15个地震台上的P波到时,研究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三维速度结构。 在正演时,远震的震源参数(λ、φ、h、o)采用BISC的数据,以J-B模型作为标准地球模型。 在反演中,采用奇异值分解的方法直接解大型超定方程组Gm=t,而不借助于正规方程组GTGm=GTt。 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的P波速度存在明显的横向差异。就1972年-1975年的资料所得的结果来看,存在东南的相对低速区(地壳中P波速度低10-14%,在上地幔中低8-9%),西北部的相对高速区(在地壳中P波速度高9%左右,进入上地幔后差异逐渐消失),中部是正常区。 在地表,速度差异带的分布与覆盖层的分布大体一致。而在深部,这种差异带的分布与地震活动性分布相当符合。而且,本区的几次强震:三河-平谷地震(1679年,M=8)、沙城地震(1730年,M=6 3/4)和唐山地震(1976年,M=7.8)的震源正好在这些速度差异带的边界附近。  相似文献   
100.
首次回击具有双接地点的地闪光学和电学特征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成像率为1000幅/s的数字化高速摄像系统和时间分辨率为1μs的快、慢天线闪电电场变化测量仪在广州附近观测到一次首次回击具有两个接地点的负极性地闪。两个分支到达地面的时间间隔约为30μs;在发生回击R2时,其中一个分支的直窜先导发展成为企图先导。观测发现M一分量的发光要比梯级先导强;回击间的K一变化与云中的在击穿和通道的延伸有关,但不引起云地间通道的发光。光学和电场变化的同步观测证实了直窜一梯级先导的发展速度与前一次回击的时间间隔有关,较快的先导发展速度对应于较短的回击时间间隔,较慢的发展速度对应于较长的回击时间间隔。另外,本文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双接地点的四种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