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153篇
地质学   221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针对传统PCT方法中“相干相位-幅度联合反演算法”的缺点,采用RVOG模型,利用改进的非线性迭代算法反演植被高、地表相位.改进的非线性迭代算法不仅充分利用不同极化方式对应的复相干系数,同时兼顾复相干系数的先验统计误差,提高参数解算的可靠性,进而提高PCT结果的反演精度.最后,采用两景德国E-SAR数据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植被的垂直结构信息;植被冠层对应的平均相对反射率函数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反演的相对反射率值与植被的种类、密度存在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32.
近年来,得益于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快速发展,钾(K)同位素的分析精度得到显著提升,极大地促进了K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发展,在示踪大陆风化、壳幔物质循环等方面已经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样品分离提纯过程繁琐,耗时长,以及ArH+对K的直接干扰导致的分析精度不足依旧是K同位素得到更广泛应用的最大阻碍。在使用盐酸、硝酸以及氢氟酸将样品彻底溶解后,利用装有约2.7 mL AG50W-X8(BioRadTM,200~400目)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定制石英离子交换柱,以及0.5 mol/L硝酸作为淋洗液可以有效地将地质样品中的K与Na、Ti、Mg、Mn、Al、Ca等主要基体元素一次性分离开来,从而有效分离提纯常见地质样品中的K(高Cr样品除外)。在仪器分析方面,为达到最大程度降低测试过程中的ArH+产率以及提高仪器测试的稳定状态,分别采用了高分辨模式、高分辨加连续采集模式以及低分辨下扣除ArH+干扰模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低分辨模式下测试成本较低,测试稳定时间最长且能达到与高分辨率测试相...  相似文献   
533.
提取考古遗址出土的人和动物骨中的不可溶性胶原蛋白(ISC),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是目前古食谱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然而,对于无法提取出ISC的骨样,古食谱的重建也就无从谈起。之前,我们通过凝胶层析法,首次成功提取出古骨中ISC的降解产物——可溶性胶原蛋白(SC),并发现:SC与ISC的C、N稳定同位素比值相似,同样可以应用于古食谱研究。为进一步探明两者稳定同位素相似的机理,本文选取更多的古骨样品,开展了SC和ISC的元素含量、稳定同位素值和氨基酸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与ISC的总氨基酸组成,完全符合I型胶原蛋白的特点。此外,SC与ISC相比,8种必需氨基酸组成,非常接近,变异范围仅为0.25%(n=3);而11种半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则变化稍大(0.90%,n=3)。显然,不同性质氨基酸含量的少许差异,是造成两种蛋白C、N稳定同位素相似但不相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34.
地震勘探目标逐渐由浅层(<2000 m)转向中深层(2000~3500 m),高精度速度建模是实现精确地震成像的关键手段之一.目前,初至波或早至波速度层析建模方法已较为成熟,然而对深层速度建模更为重要的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依然面临走时拾取困难及计算量大等难题.针对当前中深层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面临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声波测井资料的波动方程全波走时层析速度建模方法及策略.该方法首先通过早至波层析反演获得浅层及大尺度速度信息;其次,通过提取初次成像剖面的构造倾角信息,利用声波测井资料进行稀疏反演,进一步获得更高精度的速度模型;最后,以此为初始模型,进行全波层析反演获得最终偏移速度模型.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速度建模方法及策略不仅可以避免传统反射波层析建模方法因采用Born近似反偏移所带来的大计算量问题,且大幅提高了中深层速度建模的精度,进而能有效地提高中深层复杂构造区域的地震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535.
水淹层混合地层水电阻率是水淹层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必须确定的参数.在开发中后期,注入水会与原始地层水发生离子交换作用,因此不能简单地利用并联导电模型计算混合地层水电阻率,从而增加了计算的困难.首先根据注入水和原始地层水未进行离子交换和离子交换完全两种情况确定出不同的混合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方法;再考虑实际注水过程,确定动态的混合地层水电阻率计算模型,在动态模型中利用离子交换率表示不同阶段混合地层水电阻率的变化规律,并提出利用岩电实验和阿尔奇公式确定离子交换率的方法;最后给出混合地层水电阻率在饱和度计算时的应用方法,为定量测井解释的大批量数据处理提供编程思路.  相似文献   
536.
537.
复杂断块区域的高精度速度建模是解决成像剖面中断层阴影问题的有效方法。以南海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A构造区域速度建模为例,发展了一种基于层位、断层以及倾角等多种构造属性联合约束的建模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当前的地质认识,结合已有的钻井资料建立初始速度模型,然后将断层、层位及能体现断裂特征的倾角等构造属性联合约束在层析反演的过程中,最终可迭代得到精细的速度模型。该方法可更准确地保留住断层两侧速度的差异性,与实际地层更加吻合。基于所得速度模型的地震深度偏移成像处理显示,成像剖面中断层阴影区成像更加连续,断点清晰,成像质量明显优于老资料。  相似文献   
538.
陆丰凹陷A洼工区面积小,油气储量大,原有采集地震资料分辨率低,多次重处理之后目的层接触关系难以确定,复杂断裂带及陡倾角基底成像模糊,难以满足勘探需要。因此在该区进行了二次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集方位正交。针对同一区块不同方位采集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不同方位地震资料的差异性,针对性的提出使用断层约束的双方位资料联合层析反演技术来求取精度更高的速度场,通过TTI各向异性中的倾角和方位角属性解决不同方位资料陡倾角地层的同相轴错动,提高偏移归位精度,更好地实现双方位资料的融合成像,古近系陡倾角地层成像品质提升明显,地层连续性、信噪比更高,为后续目标评价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39.
采用NaOH对围场地区天然沸石进行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N2吸附-脱附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采用水蒸气吸附法评价材料的亲水性,采用Cr3+和Mn2+评价材料的离子交换性能,探讨了碱处理对天然沸石的结构、亲水性和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围场地区天然沸石中主要含有斜发沸石...  相似文献   
540.
为了明晰张家口坝下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探究其对当地居民饮用水安全的潜在影响,采集了391组潜水样品(井深≤ 100 m),通过水化学分析法、图解法、离子比例法、饱和指数计算法等对高氟地下水的分布与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美国EPA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四类受体人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高氟地下水(ρ(F-)>1.5 mg/L)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高氟岩浆岩下游的山前地带、封闭式小盆地、沿河两侧的径流滞缓区等地区,其主要机制主要包括矿物风化溶解作用、碱性环境下的晶格置换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盐效应会影响研究区地下水中F-富集,但不是高氟地下水的主要成因;农业活动与地下水中F-的富集无关。此外,坝下地区分布的电厂、钢铁厂等是永定河水系的潜在污染源,对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区婴儿、儿童、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平均健康风险指数依次为1.20,0.74,0.69,0.56,呈现出受体年龄越小,风险越高;女性对含氟地下水的抗风险能力优于男性的特征。建议针对高风险区发展多水源联合供水模式,提升退氟改水工程效率,保障区域供水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