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2篇
  免费   427篇
  国内免费   73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2061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11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9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根据镇安县金洞沟1:1000地形图测绘作业的实践,提出适于秦岭山区特点的小区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2.
秦岭东段金红石矿床成矿构造环境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对秦岭东段主要金红石矿床赋矿层位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及对矿源层形成时的构造环境的分析 ,划分出 4种不同的成矿构造环境。中元古代以来 ,本区地壳处于强烈的陆 洋壳演化分异阶段 ,在北秦岭宽坪小洋盆、桐柏 大别古陆形成了与幔源成因有关的矿源层 ;在杨子地块北缘的被动陆缘拉张海盆形成了与沉积有关的矿源层。晚古生代以来 ,本区处于陆壳演化阶段 ,成矿构造环境为陆缘裂陷海槽环境 ,矿源层的形成与壳源岩浆有关  相似文献   
993.
北秦岭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彭大明 《黄金地质》1998,4(1):57-62
北秦岭金矿带,西起蓝田县、东抵嵩县,长达240km,南北宽50km,面积达12000km^2。该地区变火山岩、绿岩带、含金剪切带发育,金的成矿作用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30年来陆续探明了一批金矿床。探矿构造体系以古亚洲系为主,华夏系次之,二者复合区段为金矿密集区和空间定位处。金矿石类型以构造蚀变岩型及含金石英脉为主,多金属伴生型次之。金的成矿具分带性,富集程度和矿体规模,由浅部向深处逐渐变好,富在  相似文献   
994.
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与华北陆块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召柿树园组发现晚古生代孢子化石,证实存在北秦岭晚古生代海槽。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导致华北陆块北缘自早石炭世接受海侵,海水由北向南侵进,注入北秦岭海槽。中石炭世—二叠纪在华北陆块沉积盆地内形成由北向南穿时,由下而上演化的陆表海—三角洲—河湖相沉积体系,伴随沼泽化和泥炭化,形成由北向南穿时的煤层。  相似文献   
995.
根据对小秦岭金矿带枪马、文峪金矿床石英热发光特征的综合研究,提出了以石英热发光总强度、峰值强度作为含矿与无矿石英脉判别标志的具体界值;建立了以石英热发光峰值强度为自变量定量预测其相应金品位值的指数函数模型,并对其预测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996.
秦岭东段金红石矿床成因类型地球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岭东段金红石矿床分为区域变质、岩浆、热液、风化及沉积五大成因类型。正变质型矿床,常量元素与钙碱性—碱性、基性岩浆岩接近,TiO2与SiO2呈负相关;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由轻稀土富集型渐变为亏损型。副变质型矿床,常量元素与粘土岩接近,TiO2与SiO2、ΣREE等呈正相关;与CaO、MgO等呈负相关。岩浆型矿床,常量元素与超基性岩接近,TiO2与Al2O3、(La/Lu)N等呈正相关。热液脉型矿床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母矿床相同。矿床沿深大断裂分布,均位于变质岩区。成矿时代为晚元古代、泥盆纪及第四纪。正变质型矿床一般共生有风化、沉积及热液脉型矿床。成矿机制主要为扬子板块向北两次较大规模的俯冲所致。  相似文献   
997.
根据遥感影像的纹理结构及其相对应的地球物理场特征,秦岭地区可自然分割出四个构造景观单元。即:东秦岭盆岭构造区、西秦岭隆凹构造区、南秦岭叠覆构造区和镇淅盆隆构造区。构造影像单元的拼接组合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北板块、扬子板块、松潘—甘孜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构造域的地质演化史。即:晋宁—加里东构造旋回期,扬子板块与外来地块(秦岭—大别地块、松潘—甘孜地块)实现对接形成南中国联合大陆板块;自海西构造运动开始,华北板块向南推进,从东向西先后与南中国板块的前锋俯冲碰撞,随后进入陆内造山阶段。燕山运动末期,秦岭地区造山活动结束,伸展拉张作用由北向南展开。  相似文献   
998.
该岩体已变形改造为线状花岗质片麻岩体。除残留少量的岩浆流动组构外,主要表现为岩体定位后期或固结稍后的高温固态变形;以强烈的条带状片麻理发育为特征,并发育流褶皱、面理置换、小型韧性剪切带等。斜长石、钾长石多呈眼球状、条带状,为动态重结晶集合体;石英多呈矩形带状;变形温度在700℃~550℃。应变测量显示其变形为压剪应变形,v=0.19~0.58,强度ES=1.46~1.22。该岩体的变形揭示了该区晋宁期区域变形的特点和强度,并限定了其峰期变形时间。  相似文献   
99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非史密斯地层和古海洋新知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南秦岭勉略古缝合带是一个构造混杂岩型非史密斯地层区,由不同时代的原地地层系统和异地地层系统的构造岩片构成。泥盆纪—石炭纪硅质岩的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结果指示了勉略小洋盆的存在。区域背景分析表明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南秦岭为扬子板块北部边缘的一部分,中、晚寒武世以后开始分裂形成南秦岭裂陷槽。该海槽于中、晚志留世萎缩但未关闭,泥盆纪又进一步开裂逐渐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地,晚泥盆世后期到早石炭世早期形成一开放小洋盆。早石炭世后期出现洋壳俯冲,从而转化为活动大陆边缘盆地。该洋盆可能持续到二叠纪,并于印支期最终关闭、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运用波浪镶嵌构造理论,讨论了中秦岭区由于几条主要断裂带相互欠替式的动“静”转化,使其间地块随之天平摆动及分“和”运动,从而导致了泥盆系发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