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0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552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00篇
地质学   1470篇
海洋学   63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海底播种     
李丹 《海洋世界》2014,(3):24-27
<正>生活在海边的渔民能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描写耕作艰辛和农作物来之不易的古诗,对于很多人来说都不陌生,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在土地上播种、收获农作物,那么生活在海边的渔民除了进行传统的捕获,在野生资源越来越匮乏的条件下,他们能不能像在陆地上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几年前我在大连的一次采访中了解到:獐子岛的海产品主要来源于近海水域,当地渔民采用底播增殖的生产模式,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养殖户来说,这是一门新技术。那么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确定巴音都兰凹陷巴66扇体的成因类型和特征,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其沉积特征、控制因素、沉积模式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表明,巴66扇体为间歇性洪流经短距离搬运后快速沉积而成的扇三角洲,扇体水动力以重力驱动为主导,平面延伸短,内部分异差,整体呈朵状,具有“小平原-大前缘”的相带特点。扇体主要特征为:岩石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以杂乱块状砂砾岩为典型岩相;测井曲线具有高幅、齿化、多突变接触等形态特征;地震相包含乱岗状、前积状、席状等类型,并据此划分出平原,前缘(近、中、远端),前三角洲或湖相等相带。综合分析认为斜坡带之所以发育扇三角洲主要受凹陷背景环境、古地貌控制:①隆起物源、盆窄(无宽缓斜坡)、湖阔等背景条件保证了物源供给以及短距离搬运的条件;②凹槽古地貌提供了砂体发育空间,坡折带改变了坡度,分割了可容纳空间并控制了相带分布,水下低凸起影响了扇体平面形态展布,最终构建了巴66扇体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93.
During the Mesoproterozoic, central Fennoscandia and Laurentia (Greenland)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weakly extensional stress regime, as evident from episodic rapakivi granites, dolerite dykes, continental rift intrusives, sandstone basins and continental flood basalts. Along the southwestern active margin of Fennoscandia, the 1.64-1.52 Ga Gothian and 1.52-1.48 Ga Telemarkian accretionary events resulted in oceanwards continental growth. The 1.47-1.42 Ga Hallandian- Danopolonian event included high-grade metamorphism and granite magmatism in southern Fennoscandia. The pre-Sveconorwegian 1.34-1.14 Ga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bimodal magmatism associated with sedimentation, possibly reflecting transcurrent tectonics. The Sveconorwegian orogeny involved polyphase imbrication of terranes between 1.14 and 0.97 Ga, as a result of a collision between Baltica and another major plate, followed by relaxation and post-collisional magmatism between 0. 96 and 0. 90 Ga. Recent geologic data support classical models restoring the Sveconorwegian belt directly to the east of the Grenville belt of Laurentia at 1.0 Ga. Fragments of Paleo-to Mesoproterozoic crust showing late Grenvillian-Sveconorwegian (1.00-0.92 Ga) magmatism and/or metamorphism are exposed in several tectonic levels in the Caledonides of Scandinavia, Svalbard and East Greenland, on both sides of the inferred Iapetus suture. Linking these fragments into a coherent late-Grenvillian tectonic model, however, require additional study.  相似文献   
994.
南海北部陆架南北卫浅滩的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但其成因却和其他陆架浅滩有着根本不同。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本文指出,南海北部珠江口东南陆架上发育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都属于构造地形,其下部各对应一个底辟构造。这3个底辟构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部属于同一个较大的背冲构造。这个背冲构造位于南北卫滩的下方,其上几个突出的底辟,则和本文讨论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相对应。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在成因上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从而在平面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底辟系统,本文称为南北卫滩底辟系统。该底辟系统以北卫滩为中心,包括南卫滩、惠州滩和陆丰滩,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直径约50km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底辟系统位于珠一坳陷和东沙隆起之间。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发育起因于东沙隆起后在南海东北部形成的挤压应力环境。底辟系统的发育活化了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的输导层,并重新调整了油气运移的势差和势梯度,在环绕南北卫滩底辟系统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形成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环带。已知的油气田基本分布于这个环带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应该考虑围绕这个环带重点展开。同时,应该考虑在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中心带内开展气藏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的区域成岩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和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含气性的控制,本文进一步细分了成岩阶段,并分别研究了各构造单元的成岩特征,应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镜质组反射率、孢粉颜色指数、热解分析、有机酸、X-衍射分析、普通薄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等资料分别划分了各构造单元的成岩阶段。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的成岩作用具有"隆起区较强、坳陷区较弱"的成岩规律,断陷中部的隆起区抬升剥蚀幅度大、地温梯度高、时代相对较老,成岩作用强;断陷两侧的坳陷区抬升剥蚀幅度小、地温梯度低、时代相对较新,成岩作用弱。储层的成岩作用对致密储层的含油气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砂岩、砾岩工业气层的勘探下限分别为中成岩阶段B1亚期和晚成岩阶段A期对应的深度。  相似文献   
996.
世界范围内的陆架调查已经清楚,陆架浅滩是普遍发育于陆架区的一种海底地貌类型.在中国陆架上发育多个知名浅滩,这些浅滩和现今动力条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为现今潮流沉积体系.然而,南海北部陆架的南北卫浅滩在地貌上被称为陆架浅滩,但其成因却和其他陆架浅滩有着根本不同.根据地震剖面解释结果,本文指出,南海北部珠江口东南陆架上发育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都属于构造地形,其下部各对应一个底辟构造.这3个底辟构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部属于同一个较大的背冲构造.这个背冲构造位于南北卫滩的下方,其上几个突出的底辟,则和本文讨论的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相对应.南卫滩、北卫滩和惠州滩在成因上具有统一的深部背景,从而在平面上构成一个统一的底辟系统,本文称为南北卫滩底辟系统.该底辟系统以北卫滩为中心,包括南卫滩、惠州滩和陆丰滩,形成一个大致呈圆形,直径约50 km的区域.在构造上,该底辟系统位于珠一坳陷和东沙隆起之间.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发育起因于东沙隆起后在南海东北部形成的挤压应力环境.底辟系统的发育活化了惠陆-东沙含油气系统的输导层,并重新调整了油气运移的势差和势梯度,在环绕南北卫滩底辟系统一定距离的圆周上形成一个有利于油气聚集的环带.已知的油气田基本分布于这个环带上.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方向应该考虑围绕这个环带重点展开.同时,应该考虑在南北卫滩底辟系统的中心带内开展气藏的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997.
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研究是认识硫化物矿床成矿元素来源和演化的重要手段,由于硫化物熔融包裹体的体积较小(粒径仅为10~20 μm),其详细化学元素组分的难以获得一直是制约进一步研究的瓶颈.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于扫描电镜、电镜能谱和二次飞行时间离子探针(Tof-SIMS)对产于铜陵地区角闪石巨晶中的硫化物熔融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次获得了一套精确的矿物化学资料和元素分布图.矿物学研究表明,角闪石巨晶在上地幔和下地壳均有结晶,温压区间分别为T:850~900℃(温度),P:0.70×109~0.82×109 Pa(压力),对应深度D:23.10~27.06 km;和T:900~950℃,P:1.09×109~1.17×109 Pa,D:35.97~38.61 km.元素分布图显示,硫化物熔融包裹体主要有两种元素组成体系:S-Fe-Mn-Ni-Rb-Sr-Ba和S-Fe-Cu-Sr,幔源硫化物体系中Mn、Ni、Rb、Ba等元素具有相似的性质特征可共溶,与Cu则表现出不混溶.在铜陵地区,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了一套碱性玄武岩浆,后受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影响,底侵进入下地壳深位岩浆房,发生结晶分异和同化混染作用,形成一套轻度演化的玄武岩浆,可能为辉长质.上地幔和下地壳的角闪石巨晶分别是由上地幔碱性玄武岩浆和下地壳轻度演化的玄武岩浆(辉长质)高压下结晶的产物.当上地幔碱性玄武岩浆上侵到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以后,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又由于地壳硅镁层的混染作用,使得玄武岩浆中硫溶解度降低,促其熔离,从而释放大量的硫(S,以及Ni、Cu、Cr).角闪石巨晶中的硫化物熔融包裹体正是在下地壳深位岩浆房中,由正在结晶的角闪石巨晶在结晶分异和轻度演化的玄武质岩浆中捕获的不混溶硫化物熔融液滴形成的.铜陵地区在中生代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大规模的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由于下地壳硅镁层混染作用使得轻度演化的玄武岩浆释放大量硫,必然会在莫霍面附近形成大规模高浓度的硫富集区,这些组分在岩浆上侵作用、地壳减薄作用或者裂谷作用的影响下很容易再活化,进入区域岩浆-热液流体系统,最终参与形成区域大规模的硫化物矿床.  相似文献   
998.
张云鹏  任建业  赵学钦  汤艳  王珊  杨承志 《地质通报》2012,31(10):1731-1738
大三江地区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油气资源接替区,早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曾为一个统一的盆地,之后盆地遭受破坏分解。如何确定当时的盆地边界进而恢复盆地原型,是该地区亟待解决的关键地质问题之一。前人对盆地边界的确定大都以理论推测为主,缺乏实际证据。本次工作在黑龙江林口地区发现一套穆棱组底部砾岩,对砾石进行成分及分选特征、沉积特征等的统计与分析,结合古水流恢复和地震解释资料,认为该套砾岩整体为冲积扇相,以河道砾岩沉积和漫流砾岩沉积为主,物源主要来自盆地西部的张广才岭。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认为研究区穆棱组时期的沉积模型为冲积扇相向滨浅湖亚相的直接过渡。本研究不仅为大三江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该地区今后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99.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下组油藏属山前陆相盆地边缘冲积扇成因砾岩油藏,油藏单一扇体具独立成藏体系。研究中需区分不同扇体,厘清扇体展布及演化特征,为油藏后期精细开发提供依据。在沉积微相特征分析基础上,充分运用砾岩组分和重矿物资料,落实八区克下组发育的3大冲积扇体,发现扇体具明显区带性,自下而上呈退积式演化特征。对油田生产状况分析认为,八区克下组油藏产能及剩余油分布受沉积微相控制,其中主槽和辫流线为最有利相带,具高产特征,是剩余油主要分布区。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对辽宁兴城地区中元古界长城系大红峪组底部的石英砂岩质砾岩的野外调研、砾石颗粒统计分析,在显微镜下分别对砾石的砂岩和填隙物的砂岩进行了岩相学研究、粒度统计分析等研究工作,结果显示砾石粒径大小为5 mm~420 mm,组成砾石的砂岩主要为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其中石英碎屑颗粒以跳跃方式搬运为主;填隙物砂岩的石英碎屑颗粒包括悬浮、跳跃、滚动形式搬运的3个次总体,其概率累积曲线研究显示代表性填隙物砂岩的各项参数为:平均粒径Mz=2.3、标准偏差σ1=0.83、偏度Sk1=-0.06、尖度KG=1.025、粒度参数Y=-5.585.因此认为:构成砾石的石英砂岩其沉积环境为滨浅海环境中的前滨与后滨亚相;填隙物的石英砂岩形成于滨岸带,属无障壁海岸相中的海岸沙丘亚相沉积;石英砂岩质砾岩的形成环境为冀鲁古陆边缘与胶辽边缘海交界处.此砾岩层的出现证实本区在大红峪早期发生过一次构造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