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91.
以1998~2007年和2009~2017年中国大陆水平GPS速度场为约束,基于块体-位错模型,研究2008年汶川地震前后红河断裂运动特征。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平均右旋走滑速率约为4.5 mm/a,其北段走滑速率增大明显,中段次之,而南段明显减弱;倾滑速率北段减弱明显,中段和南段有所减弱。汶川地震后红河断裂闭锁程度和滑动亏损中、北段都有所增加,南段减弱较大;近期红河断裂滑动亏损北段达到10 mm/a以上,中段也在5~8 mm/a,平均闭锁深度在20 km左右。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对红河断裂中、北段影响较小,南段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2.
利用重复微震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深部滑动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云南数字地震台网1999—2015年的波形资料,通过识别在断层同一位置发生的重复微震来估算红河断裂带北段不同孕震深度的断层滑动速率.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采用基于子采样条件下S-P相对到时差约束地震相对位置,从而确保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红河断裂带北段及其附近区域识别出23组重复微震,其复发间隔变化明显.重复微震的时空变化初步分析表明,研究区频繁的背景地震活动和相邻较近的重复微震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对重复微震的复发间隔产生影响.利用重复微震的震级和复发间隔,估算得到红河断裂带北段6.0~13.4km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mm·a-1,显示不同孕震深度的滑动速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3.
为探讨红河(元江)流域的典型洄游鱼类游泳能力,给过鱼设施修建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本研究以该流域的野生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华南鲤(Cyprinus carpio rubrofuscus)和红魾(Bagarius rutilus)3种鱼类(体长范围0.05~0.45 m)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布置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分别测试了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突进游泳速度.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绝对游泳能力与体长相关性,3种鱼的相对游泳能力与体长的相关性更高,均呈显著负相关;(2)3种鱼之间的游泳能力存在差异,红魾的感应流速最大,为(0.10±0.01)m/s,华南鲤的临界游泳速度最大,为(0.66±0.01)m/s,华南鲤的突进游泳速度最大,为(1.48±0.18)m/s;(3)拟合趋流率与水流速度的相关曲线,所有测试鱼的趋流率与流速的函数关系为Pre=19.80V-1.13(R2=0.96,P<0.05),得出95%目标鱼的趋流速度为0.11 m/s;利用生存分析方法,得出95%目标鱼累积疲劳的临界和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58、1.01 m/s.(4)当以暗色唇鲮、华南鲤和红魾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过鱼设施的内部流速不应小于0.1 m/s,入口的设计流速范围为0.6~1.0 m/s,休息区域的流速范围为0.1~0.6 m/s,孔口或竖缝等高流速区的设计流速不宜超过0.8 m/s,若过鱼设施孔口边壁或底部加糙,可适当增至0.8~1.0 m/s.本研究中红河(元江)流域鱼类游泳能力等资料为过鱼设施修建及珍稀鱼类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4.
95.
运用双差精确定位方法对1999—2003年间发生在云南红河断裂带上的中小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分析了精确定位结果与地质构造的关系,结果显示,红河断裂带上重定位前与重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变化不大,只是重定位后震中分布略向两端集中,北段地震多于南段。说明当前红河断裂带北段比南段、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可能受洱源断裂带~程海断裂带的影响。但重定位前、后震源深的分布差异较大,在以洱源为中心的区域上存在一个10km深的条带,这可能与红河断裂在北段形成的拉张区有关。  相似文献   
96.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是东南亚重要的构造边界,其记录了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以来的陆内变形和地貌演化。本次研究对该剪切带哀牢山南段开展了基于LA-ICPMS法测试的磷灰石裂变径迹低温年代学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和热史反演模拟揭示哀牢山段存在晚始新世-早中新世(40~20Ma)的快速剥露事件,而早中新世(大约20Ma)之后处于稳定的慢速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海拔分布曲线特征暗示:快速剥露机制存在差异,早期阶段(40~26Ma)的剥露过程受控于伸展为主的左旋走滑体制影响;晚阶段(26~20Ma)的快速剥露归因于简单剪切为主的左旋走滑剪切体制,上述结果暗示哀牢山-红河构造带在晚渐新世发生了一次重要的构造体制转换,即从走滑伸展变形转换为简单剪切变形。哀牢山杂岩带北段、中段、南段冷却路径对比,表明北-中段可能存在两阶段快速冷却作用,而南段只发生单一快速冷却作用;结合青藏高原东南缘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暗示自中-晚中新世,青藏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可能向东南缘扩展,并已到达哀牢山中段,同时诱发哀牢山杂岩带以北广大地区的抬升和快速冷却。  相似文献   
97.
C.Rangin  M.  Klein  D.  Roques  X.  Le  Pichon  Le  Van  Trong  孙桂华 《海洋地质》2010,(2):1-13
本文利用经过钻井资料校准的地震剖面研究了东京湾海防海域的红河断裂系统。该断裂系统在VinhMirth断层西南部表现为30km宽的狭长的左行走滑带,其运动时间为30Ma-5.5Ma,走滑位移不会超过几十公里,没有识别出5.5Ma之后的右行走滑运动。30Ma之前存在一个100km宽的伸展带,这次伸展作用可能与左行运动有关。30Ma之前,断裂系统在VinhMinh断层东北方向的分叉很可能刻E部湾的裂谷作用所吸收。15.5Ma的不整合将该区张扭体系与晚期的压扭体系分开,这个不整合的年代与南海海底扩张停止的时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8.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约50Ma以来的持续碰撞作用,导致了地壳块体沿红河断裂带的侧向挤出[1].研究表明,红河断裂带第三纪为左旋走滑运动,并有过从左旋运动到右旋运动的转化[1,2].  相似文献   
99.
哀牢山中段滑坡灾害类型及其变形失稳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旗 《地学前缘》2007,14(6):112-118
以哀牢山地区中段为理论研究基地,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对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进行详细调查工作方法、对哀牢山地区中段滑坡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变形失稳模式进行了描述性研究。调查研究表明:在西南山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中,调查部署应兼顾流域环境、地质条件和社会经济等三要素,应充分发挥遥感调查的先导性作用,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方式,加强对区域灾害地质条件的调查,结合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增强对地质灾害趋势的预测能力;哀牢山中段滑坡点多面广,规模小,包括特殊土体型、崩滑堆积体型、残坡积层型、人工堆填土型和风化层型5种类型;滑坡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作用显著,现代滑坡集中分布于地理地质-人类活动的频变区(或带),古滑坡主要沿主干构造或深切河谷岸坡分布;滑坡变形失稳具有散裂-摩阻-溜滑、蠕滑-拉裂-转动、滑移-拉裂-溃屈、蠕滑-拉裂-追踪和弯曲-拉裂-崩滑等5种模式;概括出了区内3种滑坡-泥石流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0.
红河断裂的GPS监测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德合作于1988年和1991年两次用GPS监测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红河断裂的地壳形变,两期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滇西GPS观测基线相对定位精度接近10-7。利用两期观测资料得到的基线变化,并结合构造应力场应变模型,估算得到场区近期构造应力场的应力特性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兼有拉张及右旋剪切,其主压应力方位为N17°±12°E;由于印度板块在场区西侧的侧向挤压作用,场区内北东向压应力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