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3篇
  免费   131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87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198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98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71.
一种高层框架振动分析新方法——修正的Holzer迭代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框架侧移柔度系数和等效侧移刚度提出了一种高层框架结构自振频率与振型计算的新方法——修正的Holzer迭代法,使之推广于弯曲型框架,并适用于梁柱任意刚度比情况,可考虑梁柱节点转动和柱的轴向变形,计算简单,精度良好,可供实用。  相似文献   
672.
黄河下游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炯心 《水科学进展》2002,13(5):562-568
研究了黄河下游1950-1960年、1969-1985年144次洪水的泥沙输移特征.结果表明:泥沙输移比(SDR)随场次洪水平均含沙量和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存在着一个使泥沙的输移比达到最大值的最优洪水流量级(4000m3/s左右);场次洪水泥沙输移比与场次洪水最大含沙量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当最大含沙量(Cmax)>300kg/m3时,泥沙输移比(SDR)<0.50,说明高含沙洪水的输移比是很低的.上中游不同源区的洪水对下游的SDR有显著的差异.来自河口镇以上清水区洪水的SDR大多数大于0.60;来自多沙细沙区洪水的SDR都大于0.50;来自多沙粗沙区洪水的SDR则小于0.50.黄河下游SDR与来自不同来源区洪水的搭配关系有关,SDR随来自粗泥沙区来沙量比例的增大而增大,达到一个峰值,与之相对应的粗泥沙区沙量百分比为50%;对于细泥沙区来沙量比例而言,情形类似,与SDR峰值相对应的细泥沙区来沙量百分比为40%.  相似文献   
673.
莺歌海盆地泥-流体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运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莺歌海盆地发育多期泥.流体底辟.底辟活动的多期性造成底辟区断裂和裂隙不断开启,输导天然气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充注底辟两侧及周缘的砂体,在剖面上构成树形样式,称之为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底辟树型输导系统连通了浅层和中一深层的构造和岩性圈闭,是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构造及岩性天然气藏成藏的主要输导通道和样式,其相应运移方式分为能量保持型和能量释放型两种.本文提出了莺歌海盆地中央凹陷带发育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的地质模型,泥-流体底辟活动控制下的底辟树型输导系统及其运移模型是对伸展-转换盆地油气成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  相似文献   
674.
大陆层控构造与油气资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按大陆层控构造观点,控制油气资源的大陆构造主要有3种类型,即盆-山系、冲叠造山带和厚皮纵弯隆起带。油气资源与地幔流体息息相关。盆-山系油气的产生始于地幔流体作用下形成的玄武岩浆活动时期,集中于富含地幔流体的中地壳塑性层变厚、上拱的断隆山及其上覆盖层,如中国大陆东部中、新生代盆-山系。冲叠造山带前陆盆地油气,以有利于地幔流体上涌的仰冲型冲叠造山带较佳,如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俯冲型冲叠造山带次之,如秦岭印支造山带南缘。厚皮纵弯隆起带核部巨大的潜在虚脱空间的强烈吸入作用,引起地幔流体大规模上涌,为其隆起带顶部和周边前陆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热能来源,如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所以这些地区油气资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675.
杜朴 《山东地质》2008,(6):10-11
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柴里煤矿是原煤炭部指定厚含水冲积层下开采厚煤层的实验井,是由年产30万t发展成为年产300万t的现代化矿井。由于煤层厚、埋藏深,塌陷深度大,地表岩移持续时间长,积水严重等原因,建矿44年来,造成2000多公顷土地塌陷,其中1400hm^2农田已绝产,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676.
本文根据已有粒/床碰撞研究得出的基本定性结论以及组合论的基本原理,给出了风沙流中碰撞激起沙粒的起跳初速度分布函数,该函数服从瑞利分布的形式。以这一起跳初速度分布函数为基础建立风沙耦合跃移运动的基本模型,计算了单宽输沙率等风沙运动机理研究中普遍关心的物理量。将计算结果和已有实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本文给出的起跳初速度分布函数是科学的,这对风沙流中沙粒起跳初速度分布函数给出了一个定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77.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运动及其突变的若干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对1949—2010年共62年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热带气旋的运动特征进行统计,包括TC路径折角和移速的时空分布,折角与移速、气压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近海和大陆TC异常路径的类型、地理分布等特征。最后就TC路径突变的折角标准及其发生概率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 西北太平洋TC年平均移速略呈下降趋势,而平均折角年际变化在1980年代末之前呈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2) 平均移速随纬度增高而增大,TC生成源地(菲律宾群岛以东和南海)为移速低值区;平均折角在日本岛以东洋面较小,南海、台湾岛附近较大。(3) 西北太平洋TC 12 h平均折角为14.51 °,左、右折频次分别占总数的44.57%和55.43%。两者在0~90 °区间随角度增大偏折频次减少,而>90 °有所增多。(4) 一般移动快的TC折角较小,而折角大的TC移动慢;较强TC折角小,而折角大的TC较弱。(5) TC在我国近海和大陆出现的突变路径主要包括西行北(南)折、北上东(西)折、打转和停滞等,其中西折出现频次最多。(6) TC折角>45 °的出现概率<4.6%,>30 °的出现概率<13.19%。若区分左、右折,则>45 °的概率都<2.8%,>30 °的概率<11%。TC路径的突然转折是小概率事件。   相似文献   
678.
~(87)Sr原子束的塞曼减速器磁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塞曼效应和多普勒冷却的理论,结合实验条件计算了87Sr原子束塞曼减速器的磁场.数值模拟给出了磁场线圈的层数、圈数、供电电流和其他参数,并据此制作了纺锤状线圈.测量结果表明,研制的纺锤状线圈的轴向磁场满足87Sr光晶格钟实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679.
海上时移地震中多道匹配的观测系统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测系统的重复性是时移地震的关键问题.而对于全面评价,多道重复性度量又是很有意义的.基于归一化均方根差异计算方法,地震多道数据的重复性一般为单道数据重复性的加权均方根.针对海上拖缆监测数据与基线数据多道匹配不确定的问题,采取了定向最佳匹配原则和失配虚拟技术方法.基于地震数据重复性与观测系统重复性的线性相关模型,研究了时移地震观测系统的多道加权均方根重复性特征.结合实际数据研究表明,基于面元的观测系统最佳定向匹配的多道加权均方根重复性基本反映全部观测系统的重复性和覆盖程度.  相似文献   
680.
分析类星体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的特征。我们从Hewitt和Burbidge ( 1 993 )的星表中选择了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都同时提供的类星体 ,得到了包含 4 0 1个对象的样本。这是至今对类星体红移研究的最大样本。我们从吸收线红移和发射线红移之间的关系图发现绝大多数 ( 93 .6% )对象的吸收线红移都小于相应的发射线红移。这个结论人们在 2 0世纪 70年代已经从很小的类星体样本 (样本大小 50左右 )中得到。本文进一步支持了这个结论。它表明类星体红移确实是距离的指示器。这跟宇宙学对类星体红移的解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