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20篇
  免费   7646篇
  国内免费   8370篇
测绘学   6592篇
大气科学   10148篇
地球物理   9014篇
地质学   17499篇
海洋学   5612篇
天文学   555篇
综合类   3519篇
自然地理   5197篇
  2024年   356篇
  2023年   1524篇
  2022年   1624篇
  2021年   2021篇
  2020年   1547篇
  2019年   2124篇
  2018年   1435篇
  2017年   1508篇
  2016年   1428篇
  2015年   1755篇
  2014年   2803篇
  2013年   2269篇
  2012年   2617篇
  2011年   2644篇
  2010年   2576篇
  2009年   2620篇
  2008年   2925篇
  2007年   2449篇
  2006年   2317篇
  2005年   2158篇
  2004年   1885篇
  2003年   1998篇
  2002年   1674篇
  2001年   1573篇
  2000年   1292篇
  1999年   1062篇
  1998年   1149篇
  1997年   1023篇
  1996年   993篇
  1995年   917篇
  1994年   790篇
  1993年   647篇
  1992年   676篇
  1991年   494篇
  1990年   432篇
  1989年   363篇
  1988年   89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2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7篇
  1974年   6篇
  1954年   20篇
  195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3 毫秒
991.
江淮地区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烈度衰减关系具有较强的地区性,这是由于不同地区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条件的不同而引起.研究区(北纬29°~35°,东经114°~120°)位于华北地震区和华南地震区之间的过渡地区,地震活动性总体水平不高,烈度衰减关系有其自身的震源特性、传播介质和场地衰减特性等.本次工作重新挑选震例,对研究区的地震烈度衰减规律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并与该地区已有的地震烈度衰减关系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92.
面波群速度计算中容易出现长周期部分时间域分辨率低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时间域的分辨率很重要。本文将引入等误差滤波的方法就改进群速度计算中滤波效果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等误差滤波能明显提高群速度长周期部分的分辨率,对准确地测定长周期部分的群速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中国及邻区地震目录数据库的开发状况,从历史强震、近代强震及强震震源深度等几个方面,结合我国及邻区板块构造以及应力状态、壳幔结构的东西部差异对我国强震的空间格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公元1900年以前我国华北地区的强震呈现出大梯形格局,而公元1900年之后我国强震则以西部的巨大扇形为主要特征,其中震源深度最深的区域分别位于大扇形的2个顶点处,即兴都库什-帕米尔以及缅印交界地区.就我国强震所特有的空间分布格局对我国强震的线性以及区域性迁移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其中线性迁移模式又可细分为前进跳跃式和钟摆式.对文中涉及的强震迁移机制分别利用断层破裂、弹簧-滑块、壳幔的结构性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等模型进行了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4.
影响任何一个地下废物处置场所长期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进入地下废物贮置洞室内的渗流量的大小,预测地下洞室中的渗流量是困难的,特别是当地下废物贮置洞室位于非均质非饱和带中,三维数值模型用于研究地下非均质中非饱和流动及流入地下洞室中的渗流量,讨论了非均质模型与均质模型的比较以及数值剖分尺度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进入洞室中的渗漏率随着引入系统中入渗量的增加而增大,选用4个参数来衡量渗流场的非均质程度:(1)介质的平均渗透率K0;(2)Van Genuchten参数α;(3)渗透率空间分布相关尺度;(4)渗透率空间分布变化的标准差σ,根据一个随机实现的渗透率分布,通过改变平均渗透率来研究其对流入洞室中渗透量的影响,对一个固定的入渗率而言,流入洞室中的渗漏率将随着Van Genuchten参数α的减小而减小,模拟结果表明流入洞室的渗漏率与介质的平均渗透率相关,即随平均渗透率的增大,流入洞室的渗漏率亦增大,流入洞室的渗漏率还高度依赖于非均质渗透率场的空间分布相关长度与标准差,一个大的相关长度或高的标准差均能导致流入洞室的渗漏率增大。  相似文献   
99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冰  杨红霞 《地学前缘》2003,10(2):367-378
简单介绍ICP MS技术应用最新进展。着重对该技术在中国地学研究和多目标地质调查中的应用作一回顾 ,包括ICP MS技术简介和地质样品分析需求 ,稀土稀散等痕量、超痕量多元素分析 ,铂族元素分析 ,卤素等非金属元素分析 ,同位素比值分析等内容。着重对最近几年国内地质样品分析的一些新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996.
2-D crustal velocity structure and vp/vs are obtained by process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wave data from Maqen-Jingbian deep seismic sounding(DSS)profile.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exist obvious differences in 2-D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vp/vs ratio structure along the profile.The S-wave velocities are low and vp/vs ration is high for the westem section of the profile and Haiyuan region,while they are normal for the middle and eastern sections.The changes in lithologic characters of two major anomalous zones a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lateral variation of S-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vp/vs ratio structur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occurrence of the Haiyuan strong earthquak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ectonic activities,but also to lithologic character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997.
丁平  叶忠 《高原地震》2003,15(4):67-68
共和2号观测井距共和县恰卜恰镇以南6.7km处的上塔迈村,海拔高程为2678m,成井时间为1975年10月,井深为194.35m,含水层厚度7.90、7.60 8.5m,年正常温度为25℃,涌水量为8.7L/s。由于成孔时间长,特别是近年来共和地区干旱少雨,在该井1km范围内又打了几口抽水机井,在农田灌溉旺季大量抽水,目前实际涌水量仅2.OL/s。该井系裂隙发育(破碎)带构成地下水储存间及运移通道,主要含水层第三系,所以该井具有良好的水地质环境条件,水井周围环境较为安静,加之该井孔封系条件好,含水层埋藏深。  相似文献   
998.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main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lithospheric structure and continental geodynamics mad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during last 4 years since 22nd IUGG general assembly in July 1999. The research mainly covers the following fields: investigations on regional lithospheric structure, DSS survey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study on present-day inner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of Chinese mainland by analyz-ing GPS observations, geodynamics of Qingzang plateau, geophysical survey of the Dabie-Sulu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and probing into its formation mechanism,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 in sedimentary basins and study on their evolution process, and plate dynamics, etc.  相似文献   
999.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