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91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01.
查证测区内发育晚二叠世敌布错组,将原中侏罗世达雄群修定为二叠纪地层,完善与丰富了二叠纪地层系统.将原“木嘎岗日群“修定为沙木罗组.获得了一批重要的古生物和同位素年龄资料,重新修定了班戈-八宿地层分区与隆格尔-南木林地层分区的界线.新发现晚白垩世中-基性杂岩、始新世造山型环斑花岗岩及新近纪白榴石响岩.新发现阿索构造混杂岩带和具特大型远景的富磁铁矿、具中型远景的铜多金属矿各1处.  相似文献   
102.
晚新元古代瓮安生物群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于贵州瓮安,福泉,开阳地区晚新元古代陡山陀期磷块岩中的多细胞藻类,大型带刺疑源类,蓝菌丝状体和细菌化石,球状微体化石,后生动物化石等构成的瓮安生物群是世界上目前发现保存最完美的一个古生物群之一,本文在简单介绍翁安生物群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次批露了笔者近些年来觅获和初步研究的单细胸原生动物,多细胞类海绵动物和类腕足类后生动物等一批新的动物化石资料,为地球早期动物起源,早期生物组织分化,适应辐射,生物多样化和早期海洋生物生态系统提供了珍贵的化石实证材料,此外,还论述了瓮安生物群发现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对凌源盆地含2个中生代生物群的地层序列及相关地层的野外调查研究,基本查明了产出地的地质背景及构造特征,阐述了凌源盆地含中生代生物群的地层层序及其与周边地区中生界的对比关系.西台子和帽子山一带含热河生物群的地层对应白垩系义县组,确定含道虎沟生物群沉积层序的地质年代还需进行更深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4.
湘西震旦纪武陵山生物群的化石形态学特征和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孝红  汪啸风 《地质通报》2002,21(10):638-645
湘西桃源理公港震旦系留茶坡组中部黑色页岩中的炭质压膜化石,为研究末前寒武纪晚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稀有的布吉斯页岩型分类学窗口。根据已知属种和新获材料的研究,确定了17个明显的形态类型,讨论了每种形态类型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学属性,指出除个别化石可能为两侧对称动物外,其余绝大多数化石可以解释为原核生物或多细胞藻类,系统发育上与绿藻、褐藻、蓝藻细菌等相关。具固着器、叶状体为球状或具同心纹构造的Apsidiumsphaericus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或白海生物群)中简单的圆盘状化石可能为多细胞藻类,而不是水母。武陵山生物群中具同心纹结构的大型圆盘状化石的出现及其共生生物特点,指示该生物群是埃迪卡拉期生物分异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末前寒武纪晚期一个以多细胞藻类发育为特色的新型生物群。  相似文献   
105.
中国中侏罗世哺乳动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强  袁崇喜 《地球学报》2008,29(3):377-384
本文介绍了中国北方东部地区发现的几种中侏罗世哺乳动物:纤细辽兽、獭形狸尾兽、远古翔兽和粗壮假碾磨齿兽,除纤细辽兽发现于辽宁凌源房身九龙山组外,其他3种哺乳动物化石均发现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的髫髻山组.这些哺乳动物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中侏罗世生物群的组成,加深了人们对于中侏罗世哺乳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而且为解决我国北方东部地区晚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证据.  相似文献   
106.
陈孝红  程龙  P.  Martin  Sander 《中国地质》2007,34(6):974-982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一件近乎完整的鱼龙骨架标本和一件压扁的头骨标本,笔者建立并系统描述了卡洛维龙的一个新种Callawayia wolonggangensis sp.nov.。分析和讨论了新种与Callawayia属其他种及其在关岭生物群中共生的各鱼龙属种之间的异同点,指出新种以具有发育的上颌骨上升支,窄的额骨及其与鼻骨之间宽缓的U-形接缝与该属模式种C.neoscapularis相区别。新种与关岭生物群中的Panjiangsaurus分子在头骨和四肢的一般形态特征上较为接近,但新种的鼻骨向后延伸与后额骨接触;额骨呈槽状向上颞孔方向延伸,并直接参与上颞孔前边缘的形成,以及后部顶骨脊之下具有发育的顶骨架而易于区别。另外,新种桡骨和桡侧腕骨前边缘直的特点也与Panjiangsaurus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云南景谷盆地及陇川盆地新生代生物群特征的对比,探讨了新生代两大盆地环境演变:早中新世到上新世为湖盆发展期→湖盆扩大→萎缩期,气候为旱期的干燥→中新世旱期的温暖温润→中新世中晚期的寒冷阴温→上新世的干燥,而中新世中晚期湖盆的扩大形成的半深湖-深湖环境为油气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两大盆地在沉积环境的演化上大体一致,但气候和沉积环境的演变和差异决定了两大断陷盆地生物面貌上的差异,从而直接控制了  相似文献   
108.
钱迈平  马雪  姜杨 《江苏地质》2015,39(4):519-529
中国西南部三叠纪海相生物群主要有海生爬行类、鱼类、棘皮类、菊石类、双壳类、腹足类及节肢动物等,分布范围包括贵州关岭、兴义、盘县和云南罗平一带的中—上三叠统关岭组、竹竿坡组及小凹组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地层。这些生物群高度分异,数量丰富,反映了地球生命在经历了二叠纪末大绝灭以及早三叠世的相对停滞期后,在中三叠世开始进入迅速辐射演化的新阶段。这样不同类型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大量海洋动物同时集群死亡,并被迅速封埋保存成化石,反映了当时多次发生突发灾变事件。这与该生物群所处的古地理位置恰好位于华南板块、江南造山带及印度支那板块交界区构造活动带的海湾盆地环境有密切关系。推测那里滞流深水区还原环境形成硫化氢水团,在印支造山运动期间多次发生的海底地震及火山活动时,其硫化氢水团及海底富含碳酸盐的软泥泛起,混合成高密度有毒浊水团,侵入海洋生物群生存的清澈浅水区,导致大量海洋生物中毒窒息,出现突发性集群死亡,随后又被有毒浊水团携带的泥沙迅速封埋,在以后的成岩作用中保存为灰黑色钙质泥岩及泥质灰岩中的精美化石。  相似文献   
109.
<正>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龙化石博物馆是依托古生物研究项目——关岭生物群、远安生物群、南漳生物群以及黄花场、金钉子培面等的研究成果而建立起来的,它是一个以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化石为主要特色,并伴生有多门类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的专业展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批准的"关岭生物群研究"项目,在武汉地调中心古生物专家多年的努力下,研究中首次查明关岭生物群各门类生物化石产出的确切层位;首次发现十分完整而精美的大型鱼类  相似文献   
110.
《国土资源情报》2014,(9):F0003-F0003
内蒙古宁城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蒙、冀、辽三省交界处,总面积80.17平方公里,由道虎沟化石遗迹园区、热水温泉园区及具有保护价值的部分区域组成。2009年8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 公园内广泛发育中生代地层,产出的獭形狸尾兽、远古翔兽、天义初螈、粗壮假碾磨齿兽、七腮鳗等20多个门类的古生物化石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蜚声国际,以其独特性、稀有性被古生物学界定名为“道虎沟生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