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694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2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81.
针对桂林市临桂区岩溶塌陷易发区域,采用FLAC3D模拟不同降雨速率下的强降雨入渗过程,探究不同直径土洞在强降雨作用下的致塌规律,结果表明:(1)强降雨条件下,不同直径土洞最大位移均出现在洞顶部。降雨速率相同,洞顶竖向位移增长速率随土洞直径的增加呈整体加快的特点;加快降雨速率,竖向位移增长明显,竖向位移与土洞大小呈正相关。(2)相同降雨速率下,土洞直径增大会引起土洞底部剪切破坏区域进一步扩展。上覆土层在强降雨初期主要受到潜蚀作用,加快降雨速率,土洞底部水位剧烈波动对上覆土体产生的水击气爆成为主导作用,剪切破坏速率加快,洞趾剪切应变明显增加,当土洞直径达到3 m时,水位波动愈加剧烈,加速上覆土层破坏。(3)降雨速率的变化对土洞塑性区拓展范围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较大直径的土洞在加快降雨速率时塑性区拓展范围明显扩大,即土洞大小、降雨速率对上覆土层稳定性具有较大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定量研究强降雨与上覆土层塌陷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对有效、合理地预警岩溶塌陷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2.
怀化盆地位于沅麻盆地和雪峰山冲断带2个构造单元接触带上,区内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岩溶强烈发育。文章以区内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调查、钻探以及测试等工作手段分析空间上的地层、岩性组合特征,从岩溶形态、地层与岩性、构造条件、侵蚀基准面、地貌与水动力条件、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六个方面,系统总结怀化盆地岩溶发育特征。结果发现:研究区以覆盖型岩溶区为主,区内各类岩溶形态发育;区内自高向低存在三个溶蚀最发育段,其标高分别为500~600 m、210~270 m以及190~210 m,分别受历史侵蚀基准面、泸阳-怀化-中方谷地局部侵蚀基准面与舞水河侵蚀基准面控制;区内各地层钻孔遇洞率一般为57.1%~61.5%,最高为87.5%;谷地内各地层岩溶发育强度依次为厚层灰岩>白云岩>红层灰砾岩>薄层灰岩,但受地貌、水动力条件影响,溶蚀构造峰脊洼区的白云岩岩溶发育明显较谷地内更为强烈;舞水河沿岸、断层带附近、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以及山前冲洪积区等地下水交替循环强烈的地带,岩溶发育相对更为剧烈;区内岩溶强发育区主要分布于泸阳-城东新区、白沙-菜门溪一带。   相似文献   
83.
现代洞穴动态监测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为洞穴碳酸盐(CaCO3)沉积物-石笋的各种替代指标的解译提供可靠的依据,充分利用现代碳酸盐(CaCO3)沉积物的各种替代指标,并与现代器测气象资料进行相互对比、并用以校正,是精确或定量解释石笋气候替代指标的关键.
经对桂林七星岩15号支洞的5个滴水点进行了长达四个水文年(2008~2011年)的大气降水、洞穴滴水、现代碳酸盐沉积物的动态监测和研究,并探讨了洞穴滴水和现代碳酸盐(CaCO3)的δ18O与降水δ18O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洞穴滴水和现代碳酸盐(CaCO3)的年平均δ18O值非常接近降水的δ18O平均值,并具有与地表降水δ18O相同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洞穴滴水和现代碳酸盐(CaCO3)的δ18O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的δ18O,即明显受控于降水的δ18O.在4个水文年中,现代洞穴次生化学碳酸盐(CaCO3)沉积物的δ18O值与滴水的δ18O值记录的年内(或年际)变化或多年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表现出明显的四高峰(δ18O低值区)四低谷(δ18O高值区)的波动变化特征,具有明显的年际、季节性变化规律,显示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洞穴滴水和洞穴现代碳酸盐(CaCO3)沉积物的δ18O可以记录当地或洞穴上方的气候变化信号,即现代碳酸盐(CaCO3)沉积物的δ18O主要作为夏季风强度或降雨量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84.
河北省秦皇岛灵仙洞发现了一批最后斑鬣狗化石,标本达上千件,至少代表了30个不同个体,包括3具骨架(其中骨架Ⅰ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最完整的1具),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6属27种.根据动物群组成、地质地貌以及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判断,它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生态组合反映当时处于一个温热偏干、半封闭或开阔的山间草原而周边山上有树林的生态环境.标本(尤其是完整骨架)的保存为典型的原地埋藏,死后未受到包括斑鬣狗自身在内的动物干扰和破坏.斑鬣狗在动物群中占绝对优势以及幼年个体和粪化石的发现,表明灵仙洞是一处斑鬣狗族群的巢穴.与其他斑鬣狗巢穴不同的是:斑鬣狗的猎物稀少,鲜见斑鬣狗的活动痕迹,尤其是幼年斑鬣狗啃咬形成的特定产物“nibbling sticks”,这说明灵仙洞既非用于猎物遗骸的储藏,也非用于幼崽的抚养,而是一处共用巢穴,同时也表明灵仙洞的骨骼聚集与埋藏有着特定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   
85.
九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晶洞花岗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地质公园内首次发现了晶洞花岗岩。晶洞多呈圆球状,大小不一,常呈串珠状发育,其内大都发育完整的水晶。九华山晶洞花岗岩的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区内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及演化过程,并为地质公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86.
《西部资源》2015,(2):65
<正>国营锡矿公司(PTTimah/TINS)将持续在缅甸扩展业务,在缅甸成立2家企业,即Timah Myanmar Mining公司和Timah Myanmar公司,如今,该公司将在兴建锡冶炼和加工厂。日前,锡矿公司总经理苏克利斯诺(Sukrisno)称,目前,锡矿公司正在缅甸为冶炼厂兴建计划进行研究和评估。锡矿公司定下指标,至2014年底,研究和评估工作已结束,从研究和评估的结果,锡矿公司将为建厂作出决定。2014年底,将作出决定是否要兴建。锡矿公司秘书阿贡.努克洛赫(Agung Nugroho)补充说,在缅甸兴建冶炼厂的投资值,仍视即将兴建的锡冶  相似文献   
87.
基于对川北米仓山西部旺苍县鼓城乡唐家河下寒武统仙女洞组露头剖面的观察与镜下分析发现,仙女洞组下段由生物碎屑泥晶灰岩(L)、粉砂质泥岩(M)、似瘤状砾屑灰岩(L')、角砾灰岩(R)、藻凝块灰岩(A)和含生屑钙质砂岩(S)组合而成,其以角砾灰岩、似瘤状砾屑灰岩和藻凝块灰岩为特征,且发育异地岩块和滑塌变形构造。进一步分析认为:L-M岩石组合为正常的斜坡环境低能沉积;L'-R岩石组合中的角砾灰岩为上斜坡生物灰泥丘崩坍滑动至下部而形成的,似瘤状砾屑灰岩可能是由于L-M岩石组合快速沉积导致沉积物失稳滑动变形、上斜坡生物灰泥丘崩落角砾致使的差异压实和滑动、以及后期物质成分差异引起的压溶作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使灰质层发生破碎并被泥质包围形成断续的砾屑状,甚至轻微的位移,进而形成条带特征不明显的杂乱变形构造;微生物岩(Mb)组合为上斜坡的灰泥丘沉积;S-M岩石组合为斜坡上部的浊流沉积。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建立米仓山西部仙女洞组碳酸盐岩台缘斜坡沉积模式,表明仙女洞组沉积早期米仓山西部存在台缘斜坡相沉积。  相似文献   
88.
胡晓 《天文爱好者》2014,(12):24-31
一部精彩的《星际穿越》让我们熟悉了不少物理名词,也让我们感受了一把科学与艺术的交融。你看过瘾了吗?你看懂了吗?就让我们一起与佛罗里达大学的胡哓来仔细品品这部科学味道浓厚的影片,除了本期聊到的虫洞、黑洞、潮汐、时间膨胀外,下期还将谈谈逃离黑洞以及有意思的航天知识。  相似文献   
89.
郑秀才  郭成贤 《湖南地质》1995,14(3):140-144,158
中扬子地区下寒武统清虚洞组斜坡带上发育三种类型的深水沉积:①原地垂直降落沉积;②重力沉积;③等沉流沉积。该斜坡带可分为碳酸盐缓坡和碳酸盐斜坡,在成岩过程中有机碳经历了干酪根裂解生烃阶段,存在生油岩层。  相似文献   
90.
人工抽水引起土洞塌陷的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人工抽水过程中,抽水量越大、距抽水井越近,越可能产生土洞塌陷.在砂土层中,抽水持续时间越长,地下水潜蚀作用越强,越有可能产生土洞塌陷;在粘性土层中,避免反复频繁抽水及适当减少抽水初期的抽水量,有利于减少土洞塌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