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590篇
海洋学   79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861.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油气聚集与分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碳酸盐岩是塔里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来源 ,同时也有大面积、高幅度的圈闭 ,具备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条件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具有三种基本的油气聚集模式 ,即隆起高部位潜山型、隆起倾没部位内幕构造型和隆起边缘断垒型 .油气分布主要受古隆起 ,断裂 ,不整合及裂缝系统的控制 .古隆起倾没部位 ,古隆起上的断裂构造带是最有利的勘探区  相似文献   
862.
细菌对锰的氧化和聚集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细菌是锰矿床生物沉积过程中的主要营力。通过总结生物与锰的关系,重点评述了细菌对锰的氧化和聚集作用,并探讨了锰的微生物氧化机制;同时,分析和总结了锰结核和锰的生物沉积特征。最后得出细菌在锰的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63.
通过对松科1井样品的测试分析,在松辽盆地姚家组二、三段顶部至嫩江组二段底部地层中检测到了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并据此确认了对应时期水体分层事件的存在.通过其与总有机碳(TOC)值和δ13Corg值剖面变化趋势比对发现,伽马蜡烷含量的高值与TOC高值和δ13Corg负值对应良好,表明水体分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嫩江组沉积时期缺氧事件的发生,进而对有机质的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种水体分层与当时的海侵事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64.
石油地质学在资源地学方面的发展是很快的,但在油气勘探领域不断扩展演化和勘探对象更趋复杂的情况下,面临着更多的石油地质理论与技术的挑战,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或深化。  相似文献   
865.
断层面形态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认识中浅层油气成藏特征,在东营凹陷中浅层油气成藏地质研究基础上,利用二维模型模拟了不同断面形态的情况下,断层对中浅层石油运移和聚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幕式(非稳态)充注条件下,断层面的形态对中浅层石油的运移路径和方式构成重要的影响,S形断层面最有利于断层上、下盘砂层油的充注,这时油在砂层中的运移速率较大,而凹形断层面则有利于断层下盘砂层油的充注,凸形断层面有利于断层上盘砂层油的充注;(2)越陡、弯度越少的断层面越有利于油的运移,即通常所认为的凸形断层面对油气运移起到发散作用,凹形断面起到油气运移汇集作用从模型试验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866.
梁金同  周刚  曾云贤  和源  朱华  罗冰  谢忱  刘四兵  李笑天  张浩  文华国 《地质论评》2022,68(5):2022092005-2022092005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Th/U和Th/K曲线的振荡趋势可为层序地层的旋回性识别提供依据。笔者等选取东北地区LT1典型井的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为对象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结合岩芯碳氧同位素资料,探讨了沉积期古环境和相对海平面升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通过对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INPEFA分析和Demy小波变换分析,可将LT1井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INPEFA处理得到的Th/U_1曲线和Demy小波变换得到的Th/U_3_d8曲线可指示LT1井龙王庙组三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Th/U_3_d6曲线与四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相当。LT1井龙王庙组δ13C变化受三级层序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明显,最大海泛面位置对应ROECE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开始位置。结合龙王庙组δ13C变化和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相对海平面变化分析,认为ROECE事件可能与深部缺氧海水上涌和河流的持续输入以及风暴沉积带入的陆源碎屑物质有关。整体而言,LT1井龙王庙组沉积期古海水温度和古盐度的振荡变化趋势与三级和四级层序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Th/U_3_d8和Th/U_3_d6)形态具有一定相关性,说明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开展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划分具有可行性,对沉积古环境恢复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67.
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发生的时空特征及传播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珠海市卫生健康局公开发布的98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通过26个疫情聚集单元的时空特征分析和4类典型传播路径的案例剖析,深入探讨了珠海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发生的时空规律和传播路径。结果表明:1)珠海的疫情发展与武汉的人口流动与管控密切相关,由于管控及时,目前仍以疫源区直接输入和家庭聚集扩散为主要传播方式,在有限范围内扩散。2)存在输入一代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一代非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二代家庭聚集传播、输入二代非家庭聚集传播4种不同的传播路径,且以第一种为主要方式,但非家庭聚集传播的路径复杂,应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3)对输入性病例从输入到发病的滞后周期以及聚集单元最长发病时间间隔来看,有少部分病例或携带者可以突破14 d限制,应警惕目前普遍采用的14 d隔离措施可能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86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城市内部的病例时空聚集性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疫情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以重庆市为例,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4日的458例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结合手机信令数据与空间环境数据,采用空间聚集性分析、因子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重庆市新冠疫情在街道尺度上的时空聚集性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时间上,确诊病例前期增长较快,以外地输入为主,后期逐渐趋缓,以本地传播(包括街道间传播、街道内传播、家庭内传播)为主,其中家庭内传播占比最大(23%);② 空间上,病例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且聚集性逐渐增强,热点街道分布于重庆市西部、东北部;分类型来看,本地病例热点街道集中于人口密度较大、经济发展更好的西北部、西南部,外地输入病例热点街道集中于地理邻近湖北省的中部、东北部;③ 所有病例密度、本地病例密度、外地输入病例密度与因子分析所得4个因子(即城市交通因子、街道间活动因子、生活服务因子、居民分布因子)的回归结果显示,交通设施水平与病例密度存在密切关联,商店超市餐饮等生活服务地点与病毒传播显著相关,街道间活动是发生聚集性疫情的重要因素,而外地输入型病例多出现于人口密集区域。疫情防控中应根据不同区域疫情传播模式差异实施针对性措施,例如在重庆市中部、东北部关注外地输入防控,西北部、西南部以本地传播防控为重点;同时,应加强城市内部交通与街道居民接触密集区域的防控措施,有效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869.
以乌鲁木齐市住宿类 POI(2012 年、2018 年)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法和标准差椭圆法探 究住宿设施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旅游地域系统角度出发,利用分形维数模型和相关数据 统计分析方法测度住宿设施与旅游吸引物的空间耦合情况,旨在为城市住宿和旅游空间优化提供 科学参考。结果显示:(1)主城区住宿设施总体沿河滩路、阿勒泰路等重要交通路线分布,数量明 显增长,米东新区等地有演变为外围集聚中心的趋势。(2)住宿设施总体向东北方向移动,轴向集 聚转为离散分布,2012 年各类型空间分布方向和范围差异较大,2018 年三星级和经济型空间离散 化趋势最为明显。(3)普通型住宿设施由孤立核模式演变为带状多核模式,呈现明显的中心集聚― 外围扩散趋势;经济型酒店由点状集聚转变为带状集聚。(4)住宿设施与旅游景点的空间耦合性较 高,在主要道路缓冲区内具备较强的空间协调性,旅游地域系统处于单中心集聚发展的初级阶段, 分形结构有待优化。  相似文献   
870.
江陵凹陷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江汉盆地江陵凹陷为例,利用钻井、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对该凹陷构造演化与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输导体系之间的控制作用研究,探讨构造演化与含油气系统的关系.指出江陵凹陷可以划分为一个完整的含油气系统,该系统形成于新沟咀组下段一荆河镇组沉积期,主要形成时期为古近纪荆河镇组沉积末期,保存期为新近纪一第四纪;总结了油气藏的形成特点,揭示油气藏形具有多层系同期成藏的规律,因此,江陵凹陷具有多套勘探层系,可以进行立体勘探,应加大原、次生油藏兼探的力度和步伐,扩大江陵凹陷的勘探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