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85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1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沉积物硼(B)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其地质成因及经历的地质过程,因此在许多领域的研究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对位于柴达木盆地碱山背斜顶部的SG-1b钻孔沉积物(7.3~1.6 Ma)水溶组分的B同位素研究,发现钻孔沉积物B含量在38.55~172.3μg/g之间,平均含量为87.6μg/g;δ~(11)B值的变化范围在3.61‰~16.26‰之间,平均值为10.65‰,B含量与δ~(11)B值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受到碱山背斜构造隆升以及晚新生代以来气候干旱化的影响,柴西古湖逐渐咸化萎缩,沉积环境以及碳酸盐含量、粘土矿物含量及其矿物组合等也在发生变化,B含量和δ~(11)B值自钻孔底部向上的逐步增加以及后期的急剧增加,与水溶离子含量以及矿物和粒度等的变化一致,这说明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以来湖泊沉积物的B含量和δ~(11)B值可以很好地反映研究区气候和湖水的演化过程,共同指示了研究区自7.3 Ma以来气候的持续干旱化和湖水盐度的逐步增加,以及3.3Ma以来干旱化和湖水浓缩过程的加剧。  相似文献   
22.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23.
裴永炜 《贵州地质》1989,6(3):253-260
研究矿泉水中的氚含量及氚的成因是研究与评价矿泉水的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岩孔背斜中三处矿泉水中氚的研究,初步探讨了矿泉水的形成机制,同时探讨了氚在研究地下热水的年龄及其冷热水的混合比例等问题上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4.
25.
长江三峡工程坝址西南约10km的狮子口地区,发育一个长约8km、宽约3km的重力滑动构造系统。它由下伏系统、滑动系统和前缘推挤带构成,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滑褶型重力滑动构造。它形成时的温、压条件为130.5~193.7℃和180~230MPa;l;形成深度约5~10km;总体岩层收缩量32.2%;总滑移距离1060m;活动时间上限127.65士38.29万年。它是燕山运动期间南北向挤压体制下,在黄陵背斜东、西两侧应力屏蔽区内派生的近东西向拉伸构造应力场的产物。  相似文献   
26.
南山坪古油藏的形成及其破坏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元芳  丰勇 《矿产与地质》2005,19(3):296-298
南山坪古油藏以南山坪背斜(圈闭)为依托,油藏的形成、破坏与背斜(圈闭)的形成及演化息息相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的构造运动形成了南山坪背斜的雏形,与之对应的是最初的油藏形成;南山坪背斜在印支运动得到加强,形成构造圈闭,与之对应的是原油藏裂解生气及烃源岩进入生气阶段,形成气藏及部分沥青。之后的燕山运动Ⅱ幕使得南山坪背斜(圈闭)被褶皱和断层复杂化,形成由东南向北西的逆冲断裂,其上覆盖层抬升、剥蚀,原油藏彻底破坏,成为古油藏。分析认为,南山坪古油藏的破坏因素主要是印支期的热裂解和燕山运动Ⅱ幕的构造抬升、剥蚀,且后者更为主导因素。比较南山坪古油藏、余杭泰山古油藏及威远气藏,力图寻找其共性及差异性,从而为中国南方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7.
开平向斜—清凉山背斜地质构造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强 《城市地质》2001,13(1):45-47
运用地质力学原理,揭示了开平向斜-清凉山背斜地质构造的成因。  相似文献   
28.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典型岩溶现象及发育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圆梁山隧道毛坝向斜段核部及两翼的可溶地层中发衣分布有大量的典型岩溶现象,本文详尽讨论了岩溶洼地,槽谷,巨型组合槽谷和地下溶洞等大型岩溶形态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受控因素,并进一步认识到其发育分布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因素。  相似文献   
29.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一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30.
采用经验总结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对沥鼻峡热储构造上的温泉和地热井勘查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沥鼻峡背斜具有典型的层状热储结构特征,是目前华蓥山复式背斜钻获地热水水温最低的热储构造,地热水以硫酸钙型水质为主,目前已知地热井和温泉具有水温普遍低于37℃和水量衰减较明显的特征.初步认为钻获地热水温低可能与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