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90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防脱育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脂溢性脱发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予以防脱育发液治疗,对照组予以外用祛脂生发液治疗。治疗4个月后,比较2组综合疗效、主要症状体征积分。结果:2组均脱落病例2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2.35%,对照组为64.7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防脱育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疗效肯定,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2.
本文报道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下江群沉积地层凝灰岩(斑脱岩)获得高精度的锆石年龄,结合侵位四堡群花岗岩锆石年龄和四堡群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下江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该年龄对为重新界定下江群时代及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江南古陆普遍发育的晚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系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及上覆地层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两者之间的构造界面,是人们争论的主题,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同时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本文通过下江群甲路组地层中斑脱岩的锆石研究,精确地测定了甲路组斑脱岩锆石年龄(814.0±6.3)Ma和清水江组斑脱岩锆石年龄(773.6±7.9)Ma。上述锆石年龄解决了黔桂地区新元古代晚期沉积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83.
青岛团岛地区入海的主要水污染源,是来自其汇水区城内的大量生活污水和一定量的轻工业废水.自1998~2007年底,累计处理污水14254万吨,削减各类有机物如CODcr、BOD、SS以及NH4-N、TP等污染物累积28万吨,为减轻胶州湾口的水环境污染起到一定的作用.团岛污水厂采用"生物脱氮除磷A/A/O"工艺,自运行以来,不断提出一些优化方案以改善污水处理效果,使出水COD、BOD5、SS、NH4-N、TP等指标达到并优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GB18918-2002),提高了排入胶州湾口的水质质量.  相似文献   
84.
酸性火山玻璃的脱玻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5.
不同碳源强化地下水中生物脱氮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地下水中NO3^-N污染是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生物脱氮作用是去除该污染的主要机制,而生物脱氮菌群和营养碳源又是这种作用进行的主要限制性因子,该文应用这一理论将人工接种驯化并优势培养制备的生物脱氮菌剂,分别与不同种类不同配入量比的营养碳源物质一起施用,进行系列污染水体的生物脱氮模拟试验研究,以确定用于治理地下水中NO3-N污染的微生物菌剂和促进生物脱氮作用的营养碳源种类及其最佳配入量比值,探索修复治理地下水中大面积NO3-N污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通过对东乌旗区域构造及达赛脱铅锌矿区构造带的分析,阐明了NEE向构造为达赛脱铅锌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  相似文献   
87.
为研究中国大气中非甲烷烃(NMHCs)区域性本底浓度与变化特征,采用吸附富集—热脱附—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临安(30°25′N,119°44′E,海拔132.0 m)和上甸子(40°19′N,117°07′E,海拔286.5 m)大气本底站大气中NMHCs的组成与浓度。从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先后按季度分4次观测与取样,共获145个有效样品。检测出C2-C10的NMHCs组分52个,其中包括26个烷烃、17个烯烃和9个芳香烃化合物。在临安和上甸子大气中非甲烷烃总烃(TNMHCs)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38.5±126.0)×10-9C,(278.7±185.5)×10-9C。两站烷、烯、芳香烃在TNMHCs中所占的比例相近,分别约为21%—33%,7%—19%,54%—70%。受源、汇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NMHCs浓度存在明显地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但变化趋势两地略有不同。TNMHCs平均浓度的峰值都出现在10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7月。气象要素以风向和风速的影响最为明显。TNMHCs高浓度大多与上风向存在较强污染源有关。另外发现,临安TNMHCs浓度比10 a前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8.
Degradation of organic halides by reductive dehalogenation promoted by zerovalent metals is a very active research area. The use of nano-sized particles of zero valent iron (ZVI) or bimetallic combinations of ZVI currently attracts the most attention due to their high surface areas and high reactive activity. The introduction of second catalytic metals, such as Pd, Pt, Cu, or Ni, results in an even higher dehalogenation rate. The supported zero-valent iron materials have higher activity and greater flexibility for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 applications than other forms of ZVI. Nano ZVI supported on micro-scale exfoliated graphite was prepared by using KBH4 as the reducing agent in the H2O/ethanol solution of Fe^2+ in the laboratory. Then the ethanol solution of Cu^2+ was added to the fleshly prepared wet supported nano ZVI. The Fe/Cu bimetallic particles supported on the graphite were obtained because of the reduction and deposition of Cu on the Fe surface. The TEM image showed that iron particles were highly dispersed on the surface of graphite. In this study, supported zero valent Cu/Fe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were used for the dehalogenation of trichloroethylene (TCE) in batch experiments. The dechlorination rate of supported zero valent Fe/Cu bimetallic nanoparticles was greater than the supported nano ZVI. Supported Cu/Fe bimetal with 4 wt% Cu had the fastest dehalogenation rate than that with different content of Cu. When the nana FeO dosage was 5 g/L in the dehalogention system, 8 mg/L of TCE was completely dechlorinated within 4 hour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the FeO dosage, the dechlorination rate could be wors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Fe^2+ was 0.05 mol/L during the preparation by KBH4 reduction, the nano Cu/Fe particles exhibited the spheral shape with 50-80 nm in size.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Fe^2+ was higher (0.2 mol/L), the nano particles were the palpus structure and had the poor dehalogenation effect on the TCE.  相似文献   
89.
CMC在铜铅分离浮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铅锌多金属矿石分离中,铜铅分离历来是难题。采用亚硫酸-矿浆加温法,药剂来源困难,生产成本高,工业上难以实施;用重铬酸盐法,用量大,污染环境,对环保不利,但分离效果好,仍被使用。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采用组合抑制剂。经试验采用CMC-重铬酸盐组合换铅浮铜,获得了较好的分选效果,对减少环境污染具有实际意义,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
包气带人工微生物反硝化除氮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土核模拟农田污灌下的包气带环境,对人工微生物在包气带中反硝化作用除氮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脱氮机理、脱氮效果及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