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8篇
海洋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Coll.  MJ 程立人 《世界地质》1994,13(2):88-92,97
生物的染色和对其可能附着的基底的详细调查能够对Terebratulinaretusa进行准确的普查,并促进对其群体动态的研究。从深水腕足动物Modiolus组合中对Terebratulinaretusa的季节性取样中总是以小的(<1mm)个体为主,从群组的平均长度变化估计,幼年期后的生长速度突然放慢。幼虫在下沉6个月后,动物体在其长度、生长速度方面与实验室的研究一致,但种类比通常估计的要少。就其保护程度而言,腕足动物个体达到一定的大小是其唯一的生存对策,据此可干扰或抑制其过度生长,这对其生存有重要影响。Lorn地区的Firth附近,不同的附着层,T.retusa的死亡率有着意想不到的情况。实际上,尽管附在M.modiolus壳表面的幼年T.retusa个体有较高的死亡率,可它又是成年T.retusa个体的唯一附着基层。认为在复杂的表面上,摄食压力和空间竞争可以减小,这或许表明被附着的腕足动物M.modiolus首先达到2mm长度的巨大保护程度时,幼年期后的个体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24.
25.
吐哈盆地南缘雅满苏西大沟剖面石炭系含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可划分为8个群落和1个搬运化石集合。个体生态、行为习性、营养结构的分析及岩性、岩相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这些群落的生态位界于BA2和BA3之间,缺乏BA4和BA5较深水群落,说明该区石炭纪海水深度不超过60m。各群落自身演替的主要控制因素是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各群落在时间上相互取代的主要控制因素为海水深度,与该区石炭纪4次明显的海水进退三级旋回密切相关,其中第二旋回的影响最为明显,并形成了白鱼山组顶部的不整合面。控制该区相对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石炭纪发生的4次构造运动,其次是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26.
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多样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古地理位置、古气候条件和沉积环境的影响, 华南上扬子区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多样性的第一次快速增加始于奥陶纪最早期(特马豆克阶下部), 从笔石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阿仑尼格阶底部)开始加速, 到Didymograptus eobifidus带(阿仑尼格阶下部中期)达到顶峰, 属的数量比奥陶纪初时增加6倍多, 这是华南腕足动物演化史上首次辐射事件, 比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国际趋势早了4个多笔石带. 该事件还表现为: (1) 重要类群在华南的起源, 如具疹壳的德姆贝族、具假疹壳的扭月贝族; (2) 生态领域进一步拓展, 包括首次成功地占领较深水域; (3) 不同环境下腕足动物群的强烈分化. 腕足动物的分化在处于不同古地理位置的不同剖面上具有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27.
太原西山七里沟晚古生代腕足动物群落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原西山七里沟晚古生代剖面含有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共可识别出13个底栖生物群落。个体生态、行为习性、群落结构和岩性、岩相组合特征的研究表明,这些群落的生态位介于BA1-BA3之间。控制腕足动物群落分布和相互取代的最主要因素是相对海平面变化。由于海平面升、降变化的速度、幅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群落之间的这种相互更替既有突变的,也有渐变的,既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旋回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同一个海水进、退旋回内。根据这些底栖生物群落生态位所显示的水深变化和剖面相序结构,该剖面本溪期至山西期共经历了11次海水进、退旋回,其中以庙沟期海侵规模最大,最大估水深10-20m,毛儿沟下灰岩与庙沟灰岩均为这一旋回的产物。  相似文献   
28.
笔者系统研究了广西六景中泥盆统民塘组底部的硅化腕足化石,描述了31个属种,其中新属、新亚属各1个,新种20个,划分出Geranocephalus-Pentamerela(下部)动物群和Stringocephalus-Changtanela(上部)两个动物群。着重对Geranocephalus-Pentamerela动物群的特征与时代进行了讨论,其时代具浓厚的艾菲尔晚期的色彩。该动物群属老世界区的一部分,与美国内华达同期动物群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同时与欧洲(如德国、捷克以及乌拉尔地区)也有一定相似性,然而从种群而言,它是一个斩新的动物群。提出Geranocephalus不是Subrensel-landia与Stingocephalus之间的中间形态,而是Renselandia与Stingocephalus之间的中间形态,很可能Geranocephalus就是Stingocephalus的先躯,它代表Rensselandia向Stingocephalus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9.
杨殿忠  夏斌 《新疆地质》2004,22(2):143-150
收集了全球范围内晚石炭世早期(Bashkirian--Moscovian期)的腕足动物化石共176属,同时参考珊瑚、菊石、植物等生物化石资料,将晚石炭世早期全球腕足动物划分为北极大区、特提斯大区和冈瓦纳3个大区.北极大区包括北美北部、北亚,晚石炭世早期腕足动物特征属为:Orulgania、Praehorridonia、Pseudosyrinx、Horridonia、Attenuatella、Tomiopsis、Syringothyris、Jakutoproductus、Alispirifer、Levipustula等凉水型分子;冈瓦纳大区包括南美南部、非洲南部、澳大利亚、我国藏南地区、印度、阿富汗等地区腕足动物典型属为:Levipustula、Alspirifer、Kitakamithyris、Syringothyris、Trigonotreta等凉水型分子;特提斯大区分布于晚石炭世早期中低纬度地区,包括西欧、中南亚、非洲北部、格棱兰岛北美南部、南美北部等地区.腕足动物特征属为Enteletes、Orthotichia、Neochonetes、Juresania、Derbvia、Retfculatia、Kutoreinella、Meekella、Anthracosoirifer、Kozlowskia等暖水型。  相似文献   
30.
王君慧  马学平 《现代地质》2003,17(3):251-258,T001,T002
详细描述了湘中上泥盆统弗拉斯阶腕足动物小嘴贝类的两个属种CamarotoechiashetienchiaoensisTien,1938和HypothyridinalinglingensisWang,1955的内外部特征,首次揭示了后者的内部构造。C.shetienchiaoensis曾先后归于不同的属,但因该种不具有盖板而区别于前人所归的那些属,如Ptychomaletoechia及Ripidiorhynchus等属,目前,暂归其于Hunan otoechia属,所修订的H.shetienchiaoensis包括了田氏的α、β、γ3个变种。这两种小嘴贝类分布于湘中浅海凹陷区及浅水混积岩相区弗拉斯阶的上部,均在弗拉斯—法门阶界线之下约20~40m处绝灭。华南的小嘴贝类材料表明腕足动物在F/F集群绝灭中呈一种长期的阶梯式绝灭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