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1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419篇
测绘学   209篇
大气科学   270篇
地球物理   264篇
地质学   1020篇
海洋学   316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314篇
自然地理   76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95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8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2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津冀海岸线现状、变化特征及保护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覆盖全区的3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以及对滨海新区和滦河口2个典型区更深入的案例研究(包括回溯至1870年、1950年的基准岸线及逐年遥感信息),对津冀沿海海岸线现状进行解译和分类,并分析岸线变化特征及成因。津冀沿海现状岸线总长度894km,可以划分为自然岸线、半开发岸线和人工岸线3类,长度分别为90km、329km和475km。1950年以前为自然因素主导的岸线变化,1950年以后变为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向海推进,逐渐加强的人类活动至2010年达到顶峰。在全球海面上升和区域地面下沉的大背景下,海岸线的自然演化趋势应该是向陆蚀退,但是人类活动主导的岸线变化却表现为违反自然趋势的向海推进。今后,向海推进最前沿的围海造陆区将受到来自海洋越来越强烈的影响,亟需加强监测和防护。兼顾环境保护与开发两方面的长远需求,建议赋予海岸线新的定义与内涵,划定岸线保护红线,恢复部分岸线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102.
针对现阶段无参考型算法主观一致性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兴趣区域的无参考型影像质量评价算法(NROI),在德克萨斯大学的Live影像库中与经典算法:峰值信噪比(PSNR)、结构相似度(SSIM)、自然场景统计模型(NIQE)法,进行大量实验对比。结果表明,NROI的表现优于NIQE,PSNR与SSIM相当,适用于数字影像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03.
细脉状矿体由于矿脉厚度小且沿走向和倾向品位变化较大,致使其在资源模拟中很难实现三维建模.通过构建高斯变换的二维变异函数转载到单层三维块体模型,首次完成了对新疆梅岭-红石铜矿区细脉状矿体的三维建模.这一成果弥补了二维模型在空间形态、品位变化特征上的不足,避免了采用传统极小的子块模型匹配实体模型所产生的高平滑效应.单层三维块体模型能够更加有助于实际采矿生产中块段划分,具有创新性,并为矿产资源评价和开发设计提供基础,对同类矿体的三维建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利用Pettitt非参数检验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分析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的非一致性,确定序列的变异形式,采用“分解-合成”理论对其进行一致性修正,得到过去、现状两种条件下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根据贝叶斯理论对序列一致性修正前后参数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并对其预报区间优良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变异点发生在1993年,序列整体上升趋势不显著,在1957-1993年子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而1994-2006年子序列变化趋势不显著,跳跃变异为序列主要变异形式;给出了实测、还原及还现序列参数后验分布估计值及95%置信区间,将其结合优化适线法进行P-Ⅲ型频率分析,得到修正前后设计频率年最大洪峰流量预报区间估计值;还原、还现序列与实测序列相比,预报区间覆盖率均提高24%,平均带宽分别减少39.59%、23.17%,平均偏移幅度分别减少28.45%、11.39%。通过对非一致性年最大洪峰流量序列还原/还现计算,可减小参数估计不确定性对其计算产生的影响,从而提高预报区间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5.
以白水河滑坡为对象,从不确定性角度出发,通过直剪试验及已有参数取值分析,探讨了滑坡堆积体抗剪强度参数统计特性,以此开展了可靠性分析,得出了滑坡不同工况下的失稳概率,并与确定性分析结果(稳定性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正态分布是白水河滑坡堆积体抗剪强度参数c和φ的最优分布类型;不同的参数取值使得稳定性系数结果具有显著差异性,而可靠性分析考虑了参数随机变异特征,其结论是一种概率的表征;水位下降及低水位运行是白水河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降雨是次要因素,而水位上升及高水位运行有利于坡体的稳定,在水位下降并叠加10年一遇暴雨时,滑坡失稳概率可达18.08%,应加强该时段的滑坡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6.
自然湿地鹤类数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鹤类是我国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强,鹤类数量变化显著。为了保护鹤类提供更好的依据,该文文章以升金湖自然湿地为例,研究鹤类种群数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文章利用软件提取升金湖八期TM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信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物种多样性,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各地类生境鸟类的多样性。对比1986—2015年升金湖越冬鹤类的种群数量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鹤类数量与土地利用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湿地内芦苇滩地、泥滩地、草滩地、水田、建设用地等的土地类型变化,对鹤类数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7.
本研究对湘江下游河床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在认识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甄别人为源与自然源重金属的基础上,估算了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结果表明:SiO2、TiO2、Al2O3、Fe2O3、K2O等主量元素及V、Co、Cr、Ba、Sc、U、Sr、Ga、Ge、Rb、Nb、Y、REE等微量元素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相对稳定(Cv<0.2),分布相对均匀,且富集不明显(EF<2.0,Sr明显亏损)。而MnO、MgO、CaO、Na2O、P2O5等主量元素,及Cd、Mn、Cu、Pb、Zn等重金属在沉积物中含量变化大(Cv>0.25),分布极不均匀,且沉积物中重金属明显富集(EF>2.0)。主成分及Pearson线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沉积物中不明显富集的微量元素主要赋存于难溶硅酸盐矿物相中,为自然源元素。而沉积物中显著富集的重金属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等矿物相中,为有人为源叠加的元素。故针对不同来源特征的元素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背景值计算,求得沉积物中47个元素的背景值。再利用元素比值等方法对所得背景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得到的湘江沉积物元素背景值合理,可用作流域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很多城市缺乏洪灾灾情资料,导致缺少洪灾损失量化的有效手段。为满足城市洪涝日益严峻的风险管理需求,亟需缺灾情资料城市的洪灾损失定量评估方法。提出了"因子变异-动态比拟-目标驱动-情景拟合"的缺灾情资料洪灾损失率函数构建方法:借鉴等比例替代思想,采用多引用对象和多特征指标构建变异比拟因子;建立以变差系数最小为目标的动态比拟方法,形成移植样本矩阵;以Beta分布概率最大为驱动目标,确定水深-损失率拟合序列;设置多拟合情景,以拟合相关系数最大为准则,优选洪灾损失率函数。以郑州市为例,模拟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洪灾损失率函数,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缺资料城市洪灾损失率函数构建方法可行,特征组合指标呈现动态变化性,多种函数组合拟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09.
多主体建模作为研究"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等复杂适应性系统的重要工具,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水资源管理领域.在调研国内外重要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多主体建模的基础理论、建模工具和框架,并对多主体建模在城市水资源管理、农业水资源管理和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3个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阶段性总结.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和难点,结合我国水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提出以下4个研究重点:①加强主体行为决策规则刻画;②加强模型验证和评估研究;③开展代表性流域多主体建模研究;④推动学科交叉和综合集成研究.多主体建模能够揭示人类活动—水文循环的互馈机制,为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政策建议,加强多主体建模在水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可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推动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0.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复杂条件下开采的水害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条件下煤层回采过程顶底板破坏动态监测对于工作面突水预测、采煤方法改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并行电法监测技术,结合双模式电极数据采集方式,同时在采煤工作面进行煤层顶、底板全空间地电场特征监测研究,获得了煤层围岩顶底板采动前后电阻率及自然电位同步响应特征。研究表明:顶底板跨孔电阻率监测动态变化可以显示孔间电阻率随采煤工作面逐步推进的动态变化情况,可有效表征顶底板破坏带发育范围,同时顶板垮落造成的电阻率变化程度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电阻率变化程度;自然电位数据可分辨顶、底板岩层及裂隙张合形态、以及破裂程度,研究区域内顶板自然电位值明显高于底板自然电位值,且顶板的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强度明显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采用多参数对煤层顶底板采动破坏进行同步动态监测,对保障采动工作面安全回采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