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122篇
大气科学   201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733篇
海洋学   206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263篇
自然地理   618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何芳婵  李宗坤 《岩土力学》2013,34(Z2):190-194
为了研究膨胀土自然状态下的膨胀及力学特性,对南阳弱膨胀土进行了不同增湿程度时的膨胀及力学特性试验。通过对相同初始条件下不同增湿程度膨胀土的膨胀特性试验得到,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自然膨胀力和有荷自然膨胀率均是先逐渐增大后有小幅减小再逐渐稳定,无荷膨胀率的变化趋势是前期接近线性的增大后逐渐稳定。通过不同增湿程度膨胀土的抗剪强度试验,建立了黏聚力、内摩擦角与增湿含水率的线性关系曲线及关系式。对于已建工程,通过监测含水率得到膨胀土的实时膨胀特性以及抗剪强度,进而评价工程的安全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882.
岩溶塌陷自然电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流经土洞或岩溶塌陷坑中的地下水破坏了土层的固-液界面离子双电层扩散区中正、负电荷的平衡,引起地下介质(土层)自然极化,形成自上而下的自然电场。土洞或岩溶塌陷在平面上产生自然电位似同心圆负心异常、在剖面上引起极小值异常;自然电位梯度在剖面上出现过零点异常,在平面上呈以零值线为对称轴的正负对称的似“蝴蝶状”异常。岩溶区自然电场法干扰因素主要有工业游散电流等人文干扰电磁场、地下金属管道(线) 自然极化电场、上升或下降泉自然电场、山地电场、炭质灰岩自然电场等。针对岩溶区自然电场法干扰因素特点,本文提出采用避让法、排除法、在线监测法进行消除,并将之应用于广西来宾市吉利村岩溶塌陷探测中。结果表明,自然电位剖面曲线在地面沉陷区中心附近出现极小值异常,自然电位梯度剖面曲线也在相同部位显示过零点异常。水文地质监测钻孔在相应的位置上分别揭露了塌陷堆积物、溶洞和断层破碎带,从而验证了上述自然电场法异常的属性。   相似文献   
883.
调查东莞内陆自然水域1982-1984和2005-2010年的鱼类资源。结果显示,1982-1984年,有鱼类151种,分隶17目44科,其中洄游性鱼类8种,河口性鱼类47种。纯淡水鱼类中,鲤形目67种,鲇形目14种,组成东莞纯淡水鱼类的主体,约占84.4%;河口鱼类中,鲈形目26种,与鲱、鲻形目组成东莞沿岸、三角洲水网咸淡水鱼类的主体,约占76.7%。鲤形目、鲈形目和鲇形目组成东莞内陆自然水域原生态鱼类的主体,约占鱼类总数的80.1%。2005-2010年的复查结果,仅存鱼类107种,分隶18目40科,其中原土著鱼类96种,隶属15目34科。近30年间,有2目10科56种土著鱼类消失,减少37.1%,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入侵鱼类增多3目6科11种,从原先占有比例的2.6%增至14%。分析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鱼类资源变动原因,探讨鱼类资源的利用、增殖和保护。  相似文献   
884.
王立彬 《国土资源》2013,(12):22-23
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和闭幕,中国已再次进入"三中全会时间"。只要从"历史的倒逼"出发,坚持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的2020年这一时间表出发,就必须强调"三中全会剩下的时间"。而从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生涯、自然寿命来说,尤其要强调"剩下的时间"。最重要的还有一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885.
《地理教学》2008,(8):F0003-F0003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17日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报告说,小组成员发现了迄今质量最大的黑洞,它的质量是太阳的180亿倍,周围还有一个质量较小的黑洞绕行。  相似文献   
886.
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山地学报》2008,26(1):113-119
陕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秦岭是陕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对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山地旅游资源具有4个显著特点.针对目前秦岭山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并在"资源环境保护"为开发前提的理念基础上,总结了秦岭山地的开发模式,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地质地貌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887.
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与更新策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全面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以木论自然保护区顶级群落为对照,运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进入环境保护阶段22 a后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干扰区的物种多样性丧失严重,有维管束植物91科206属241种,仅为自然保护区的26.6%,6种植被类型的顺向演替系列为石漠化稀疏草丛→草丛→草灌丛→灌丛→藤刺灌丛→乔灌丛.除石漠化稀疏草丛植被极少外,随着干扰区群落的自然恢复,群落的高度(0.49~15.56 m)上升而密度(468.50~0.31株/m2)下降,总盖度呈高(0.85)→低(0.50)→最高(0.90)→次高(0.80)的变化;群落生物量(7.74~131.42t/hm2)逐渐积累增大,随高度的升高和草本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百分比的减少而增加;物种数(14~46)、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0.89~4.13)升高,生态优势度在演替的前期(0.28)和后期(0.23)较高,中间较低且保持相对稳定(0.10~0.16),均匀度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和顶级群落相比,干扰区最大的群落高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下降了10.82 m、42.02t/hm2和0.29.针对干扰区植被恢复缓慢的现状,分析了喀斯特干扰区形成机理及其对植被的影响,提出了干扰区不同立地类型上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3条植被恢复途径,对大面积处于极度退化下的桂西北喀斯特人为干扰区植被的恢复建设和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8.
泸沽湖跨越四川云南两省,面积50多km^2,海拔2690m,平均水深45m,最深处达93m。其无与伦比的清澈与美丽,与周边居民(约4万摩梭人)的母系文化,一起构成世界上极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889.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原则、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和土地供应总量的同时,如何把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有效保护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不仅可以反  相似文献   
890.
寻求指示古气候变化的测井替代指标是近年来古气候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方向。测井曲线是地层岩 石学、岩石物理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反映,具有连续性好、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为反演古气候变化 提供了新的手段。松科1井作为专门为研究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重大地质事件与古气候变化而部署的一口科学探 索井,具有系统的岩心资料和较完整的测井系列资料。文中在对松科1井南孔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进行统计 的基础上,结合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论证了钍/钾比(Th/K) 可以作为指示气候变化良好替代指标 的可行性,并据此对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时期的气候干湿变化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从 泉头组3段-嫩江组2段沉积时期气候总体表现为从潮湿向半干旱转化的趋势,垂向上可划分为3个完整的干 湿变化旋回。这一研究结论与前人在松辽盆地南部采用古生物学以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得出的结论相吻合,表 明根据自然伽马能谱资料统计得出的Yh/K值可以作为反演古气候变化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