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9篇
  免费   340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187篇
大气科学   442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646篇
海洋学   50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1225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49篇
  2008年   134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61.
史培军  哈斯 《地学前缘》2002,9(1):121-12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和非洲萨哈尔带均为处在季风尾闾带的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的地带。通过对比分析 ,发现两个地带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等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 ;自全新世以来 ,两个地带均出现过几乎同步的 8个千年尺度的冷暖、干湿旋回 ;在近百年的干湿变化方面都有 10~ 2 0a变化周期 ;在少雨期和多雨期的转变过程中非洲萨哈尔带较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提前 5a以上。这一超前信息的存在 ,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气候预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兆因素。  相似文献   
62.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中东部,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煤电基地和交通枢纽,长期以来,区内自然环境造成和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产生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制约着流域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流域内主要地质灾害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63.
张家界水环境演变与旅游发展关系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全华  陈田  杨竹莘 《地理学报》2002,57(5):619-624
通过实地监测并全面分析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水环境演变趋势,发现金鞭溪水质下降最为明显,而且随着游客的逐年增多,呈现出加速恶化的趋势。金鞭溪水质恶化主要表现为蓝藻,绿藻迅速繁殖,感官质量下降,主要原因是上游接待区锣鼓塔排出的污水中总磷超标,通过建立基于环境脆弱因子的动态阈值模型,计算得出:在不超出张家界景区最为脆弱的环境因子-金鞭溪水质标准:总磷≤0.02前提下,金鞭溪上游接待区住宿设施生态阈值,春季临界床位数1186,夏季为3057,冬季为545,秋季为333。  相似文献   
64.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逆向演替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0,他引:29  
通过对塔里木河中下游沿河植物群落的调查分析及地下水位下降对地表植被生态过程影响的研究,探讨塔里木河下游近几十年来植被的逆向演替过程,并划分出不同的演替阶段。根据草、灌、乔植被对地下水位具有不同的适应能力,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退化顺序也不相同,首先是草本退化,其次是灌木退化,再者是乔木退化。经调查分析表明,塔里木河下游植物群落的逆向演替顺序为:矫灌草群落阶段→乔灌群落阶段→乔木或灌木少阶段,在逆向演替过程中,各阶段有规律地进行,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也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65.
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传明 《福建地理》2002,17(4):31-33
自然保护区是多学科综合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人类保护利用自然环境、物种资源等的重要场所,本文在收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的有关资料和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简要论述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发展历史、建设现状、管理状况、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6.
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7.
塔里木盆地地貌过程对绿洲形成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杨发相 《干旱区地理》2003,26(4):361-366
第三纪末以来,天山、昆仑山强烈隆起使塔里木盆地相对下沉,山盆高差悬殊大,白山顶至盆地腹部地貌外力作用过程依次由冰川作用→冰缘作用→流水作用→干燥作用→冲→洪积作用→湖积作用→风沙作用过渡。在山区河谷平原、平原区冲积扇、冲积平原、湖积平原等地方形成条带状、串珠状、扇形状绿洲,绿洲平面几何形状与适宜绿洲形成与发展的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基本吻合。绿洲荒漠化和荒漠绿洲化与地貌过程的关系密切。纵观区内地貌过程发展趋势可预测,区内流水、风沙和人类活动三大地貌过程将有增无减,流水侵蚀与风蚀风积作用将对绿洲产生不良作用。山区流水侵蚀过程加强导致山麓地带绿洲山洪泥石流危害加重。平原河流下游地区流水作用减弱,风蚀风积过程加剧,由绿洲→荒漠演变,而人类活动可分建设作用与破坏作用两方面,前者可稳定绿洲乃至促进荒漠绿洲化而后者则导致绿洲荒漠化。因此,改善山区、山麓地带,特别是盆地南缘与塔河中、下游等重要地区地貌过程并防止绿洲荒漠化,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8.
作为高海拔生态环境的青海北部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 ,青海北部气候环境一直处于冷暖、干湿波动过程之中 ,湖泊水域也发生了相应的扩张和收缩 ,成为高原人类迁移和发展的自然背景。约 3 0kaB .P .,在晚期智人出现和迁徙的关键时期 ,青海北部开始有了最早的人类活动 ;更新世末—全新世初 ,气候转暖 ,古人类再次来到青海北部 ;进入全新世中期 ,气候暖湿 ,湖水位回升 ,细石器技术变得十分普通 ,青海北部的人类活动渐趋频繁。  相似文献   
69.
数10a来,经过地质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为江苏找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解决了许多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问题,地质工作为江苏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由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越演越烈,导致了生态环境失去平衡,各种灾害频发。人类正在饮自己酿制的苦酒。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决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的、全面的观点来考虑其后果。1 乱采滥挖,引发灾害…  相似文献   
70.
李军 《四川地震》2003,(2):40-44
利用井口水位对构造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地下水位在强(大)地震孕育过程中,中短期应力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地震前地下水位从中期异常过渡到短期异常的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当地下水位出现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动态变化规律异常为中期异常,这一时段通常为一年到三年;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异常出现明显转折,则中期异常结束;中期异常出现转折后,其异常过程显示上下波动或拉平图像,这一时段为过渡性异常,属于中期异常向短临异常的过渡时段。当水位再次出现明显转折,则为短(临)期异常开始出现。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打破正常年动态变化规律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部位;尤其是取决于观测水点位于地质构造块体的构造带上,还是相邻块体的构造带上。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