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254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川西义敦地区中上三叠统内不整合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仕华 《中国地质》2001,28(3):12-15
川西义敦地区三叠系十分发育,过去划分混乱,笔者在开展1:5万区调过程中,在中上三叠原图姆沟组内发现一假整合面,据此,自下而上解体出中下三叠统党恩组,烈衣组及上三叠统曲嘎寺组,勉戈组,区域对比与四川岩石地层单位一致,该面是川西高原的印支运动第II幕在区内的表现。它的发现对地层,岩相古地理及构造地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Posamentier和同事们的Exxon层序模式形成了两个概念,我对这两个概念有疑问。他们认为河流均夷至“海湾线”,但现代河流的特征表明并非如此。他们又认为河流沉积的堆积空间是在海平面下降期间向海方向的均衡堆积所形成,但这是一个太简单化的模式。该模式建立在大陆边缘的概略形态的假设基础上,对真正的陆坡和实际资料未给予具体的表现和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准面的下降将导致三角洲的进积作用和上游河流的深切作用。大多数海岩平原上的河流楔状沉积形成于两个过程:其一,海平面上升,并伴随海湾淹没和充填;其二是强烈活动的物源区的构造作用。靠近前陆盆地的主要构造事件如地体碰撞,将导致第三级类型层序(持续时间大约1-1.5Ma)的发育。由区域板块动力学特征的变化形成的板块内部特点应力变化了具相似的周期或幕,而这种变化周期在扩张大陆边缘也可形成一些第三级别的旋回。对Haq及其同事们所推出的中新生代旋回图年代地质学基础的仔细审视,发现了该图内部不一致和对潜在误差的不确实的低估。该图不可作为一个全球标准,在运用它时应特别的小心谨慎。  相似文献   
83.
84.
85.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卫星测高数据获取了威德尔海区域的水深地形,分析结果表明威德尔海的南侧和西侧呈现出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典型地形变化特征.根据地形变化初步划分出威德尔海的陆架、陆坡、深海平原、海沟、海脊、海槽与海底高原等地貌类型.威德尔海的中部偏东侧主要分布着深海平原,往北侧受海沟阻隔,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海底高原是南极半岛往东北延伸的水下部分,其间隔形成了鲍威尔海盆、简海盆等水深3 000 m左右的海盆,与4 000~5 000 m的深海平原形成明显的水下阶地形态.深海平原的东北侧海域分布着脊槽相间的地形,以"鲱骨式结构"、海沟等构造地貌类型为主.威德尔海西侧洋陆边界转换带控制了陆架的延伸位置,而东南侧陆架宽度被"发现陡崖"等构造地貌控制.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时冰川沉积物的输送在后期对地貌的演变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6.
马知恒  李世鑫  陈镜文  何犇  张廷山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7-2023060017
本文对采自于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法郎组瓦窑段上部的齿菊石目化石进行了研究, 共识别出3属3种, 其中包含一新种 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 nov.。Arctosirenites mingqingensis sp. nov. 以具有细密横肋及粗壮腹缘瘤为特征, 属Klipsteinia在华南为首次发现。根据Klipsteinia和Arctosirenites组合特征判断贵州关岭地区上三叠统法郎组瓦窑段底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卡尼期早期 (Julian 1),上部时代归属于晚卡尼期早期 (Tuvalian 1), 并且认为造成法郎组瓦窑段底部的岩性变化是由于构造因素导致, 而并非受到卡尼期湿润幕事件 (CPE, Carnian Pluvial Episode)的影响。  相似文献   
87.
河南省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省上白垩统与古近系均为陆相沉积 ,在全省范围内 ,两者间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 ,在沉积特征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 ,在古生物群的演化方面 ,也各自具有不同的特色。界线上的间断 ,反映了燕山事件序列第 幕在河南的普遍存在 ,它控制了河南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展 ,进而影响中国大陆的地质演化历史。因此 ,河南省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的确定 ,可以为我国中、新生代界限和白垩系 -古近系界线的研究 ,提供可利用的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88.
华北地壳的多(应力集中)点场与地震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不连续介质中应力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其中应力集中点发育情况的一般问题,在固体力学中已有相当的研究。地壳中存在许多不连续界面,再受垂向和斜向断裂的切割,其不连续的特点更为明显,这在地质构造研究中已引起广泛注意。但在研究地震的蕴育问题时,许多概念往往还仅局限在连续体中考虑问题,如把震源看成是单一的应力集中点,把前兆场视为“单点场”所决定的,认为前兆的强度和出现的先后都是由震源向外发展的。1966年以来,在研究我国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强震时,逐步归纳出以下一些现象与概念,如地震前兆  相似文献   
89.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90.
珠江口盆地构造岩浆活动与热流体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流体活动可以改变盆地的温-压场,对有机质演化和油气生成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珠江口盆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海上舍油气盆地。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受到了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和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的联合控制。五期重要的构造活动和岩浆作用决定了盆地演化的复杂性,造成了盆地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均高,促进了盆地的热流体形成与活动,也使得盆地内烃源岩成熟加速。包裹体等分析表明,盆地油气运移始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延续至第四纪。目前研究表明,油气运移至少经历了两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