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应用LA-ICP-MS对马厂箐岩体中(似)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在CL图像上,(似)斑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有典型的振荡环带,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具有强烈正Ce异常和中度负Eu异常,且呈现出较高的Th/U比值等特征,表明所测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马厂箐岩体(似)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78±0.21)Ma(MSWD=0.71),累计概率统计得到正长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6±0.3)Ma、花岗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0±0.2)Ma,宝兴厂矿段铜钼矿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8±1.6)Ma和(33.9±1.1)Ma,乱硐山矿段接触交代型金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25±0.36)Ma,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热液脉型金成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35±0.32)Ma,反映斑岩型铜钼矿化、接触交代型金矿化和热液脉型金矿化为同一个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Ⅱ期(33~37Ma)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是成矿的地质体,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流体和热动力条件,这期斑岩-热液-成矿系统的持续时间约为4Ma,铜、钼、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Ⅱ期岩浆活动的早-中期。  相似文献   
22.
谭兆波  吴东兴 《云南地质》2013,32(1):18-22,17
成矿燕山中晚期花岗岩受构造、岩性联合控制,沿断裂“扎根”部位显岩舌、岩枝状产出,形成多层次凹陷,其中的锡铜多金属矿床是个旧矿区最低赋矿标高(900m),也是深部找矿的突破,从而建立深部有利部位四类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3.
黄芮 《云南地质》2013,(4):447-452,462
马厂箐斑岩体与铜、钼、金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斑岩体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显示斑岩体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24.
李爽  宋楠  胡永兴  杨新强  王小虎 《云南地质》2013,32(2):247-249,246
矿体赋存于断裂破碎带旁侧的上二叠统那箐组灰岩中,分硫化矿和氧化矿,已圈定4个矿体,脉状产出,属中低温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  相似文献   
25.
金厂箐金矿按矿床工业类型可分为二类: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和红色粘土型金矿,空间上明显存在上下叠复关系.除地形因素外,红色粘土型金矿在地表的产出部位及形态主要受控于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脉(体)的展布.据此初步预测已知矿脉(体)外围金矿成矿远景,用以指导该区的金矿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26.
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因,其 LA-ICP-MS U-Pb 年龄为 213±5 Ma, 应当为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二叠纪。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箐头山花岗岩Na2O/K2O 值低,富Al2O3,铝饱和指数(A/NCK值)平均为1.18,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弱亏损、负铕异常明显的特征 (δEu=0.36~0.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Zr。在Rb—(Y+Nb)判别图解中,箐头山花岗岩投影点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并具有明显向板内花岗岩转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获得的213 Ma可能代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之后地壳由碰撞后造山向构造伸展转换的时限,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时代约束。  相似文献   
27.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马厂箐多金属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构造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Cu、Mo、Au 成矿的典型代表之一。矿体(脉)的产出与富碱斑岩体(脉)在空间上共存、时间上相近或稍晚、成因上密切相关, 蚀变和成矿分带明显。岩体内产出斑岩型Mo、Cu 矿化, 以Mo 矿化为主;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出接触交代型Cu、Mo、Au、Fe 矿化, 以Cu、Fe 矿化为主, Au 矿化较弱; 而距接触带稍远的围岩地层中则产出Au、Pb、Zn 矿化。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从马厂箐矿段→乱硐山矿段→人头箐-金厂箐矿段, 流体包裹体具有相态组合逐渐简单, 温度、盐度逐渐降低, 成矿压力逐渐减小, 成矿深度逐渐变浅的趋势。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属于同一个岩浆和流体成矿系统在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的产物, 表现出随流体成矿作用的进行, 矿化由斑岩体内部向接触带和围岩地层推进, 富碱岩浆和地幔流体作用逐渐减弱, 而围岩地层的影响则逐渐增强, 流体性质由幔源向壳幔混合直至壳源为主演化。最后探讨了马厂箐Cu、Mo、Au 多金属矿的成矿机制, 并初步预测该矿床具有较好的深部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28.
马厂箐复式岩体w(SiO2)变化于61.56%~71.63%,平均67.30%(≥56%);w(Al2O3)变化于13.38%~17.18%,平均15.44%(≥15%);w(K2O)变化于3.36%~8.92%,平均5.35%,w(K2O)+ w(Na2O)变化于7.75%~11.55%,平均9.08%,w(K2O)/ w(Na2O)变化于0.65~4.00,平均1.49,明显地具高钾钙碱性或钾玄岩系列的特征;w(MgO)变化于0.40%~4.59%,平均1.11%。在R1-R2图解中处在造山晚期和同碰撞期岩浆岩的范围内。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相对亏损,wSr高(337×10-6~1 046×10-6),wY主要集中在6.2×10-6~15.8×10-6之间(≤18×10-6),wYb变化于0.20×10-6~1.63×10-6之间(≤1.9×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且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的特点,LREE/HREE变化于8.02~24.01,wSr/wY变化于40.5~57.4之间,平均48.2(>40),wLa/wYb变化于17.5~75.1之间,平均43.4(>20),wSc变化于2.5×10-6~7.9×10-6之间(<10×10-6);δEu 变化于0.81~1.38之间,显示出弧火山与埃达克岩的过渡特征,可称为似埃达克岩或总体上属于C型埃达克岩。  相似文献   
29.
云南金厂箐金矿金的赋存状态及工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矿相显微镜、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和化学物相分析等测试手段,研究了金厂箐金矿中金及有害元素砷的赋存状态。金主要为次显微粒和显微粒自然金,多以包裹体形式散布于毒砂和黄铁矿为主的载金矿物中,毒砂和黄铁矿主要以自形、半自形晶状态产出,少部份呈极细粒状(<10μm)包裹于脉石矿物中;矿石中有害元素砷主要以毒砂和含砷黄铁矿的矿物形式存在。本文还对矿石工艺特性进行了研究,为选冶试验及其生产工艺提供了必要依据。  相似文献   
30.
云南马厂箐铜多金属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上著名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与铜、钼、金等多金属成矿关系密切的马厂箐富碱斑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早期岩浆活动始于54~56 Ma,中期岩浆活动时间为45~49 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发生在29~37 Ma,末期岩浆活动时间为23~25 Ma。采用辉钼矿Re-Os测年法,对马厂箐矿床的斑岩型铜钼矿石进行了精确测年,获得斑岩型铜钼矿石Re-Os模式年龄(35.3±0.7)Ma。利用40Ar-39Ar同位素方法对乱硐山地段矽卡岩型铜钼矿石和人头箐地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矽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 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0±1.8) Ma和(34.8±1.9) Ma;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白云母的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 Ma,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4.44±0.99) Ma和(34.4±1.2) Ma。证明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形成于同一成岩成矿地质事件,成矿作用主要与矿区晚期富碱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其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应处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造山之后的晚碰撞走滑阶段,总体上属于西南三江地区第一次成矿高峰期,即斑岩型Cu-Au成矿高峰期(65~35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