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34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80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中国卤虫(Artemia sinica)是重要的饵料生物,是当前海洋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生物和重要的生物模型。本文报告了卤虫无节幼体整体荧光原位杂交(WFISH,whole-mount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技术,用于快速对卤虫早期发育相关基因的特定时空表达图式进行分析,有助于对卤虫早期发育相关基因功能进行鉴定。人工合成带有FITC标记的卤虫trh基因(trachealess gene)寡核苷酸探针,检测到trh基因在卤虫无节幼体的头部背面盐腺中表达。  相似文献   
172.
寡毛双眉虫无性生殖期间的皮膜演化和细胞发生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微波 《海洋与湖沼》1995,26(5):535-541
于1991年6月在青岛海区采集到一腹毛目纤毛虫,寡毛双眉虫。应用蛋白银技术研究了其无性生殖期间的细胞发生学,其特征为:1)AZM原基独立地出现于远离模棘毛的前方而非紧靠老的横棘毛附近;2)口棘毛并非来自第一FVT原基(在后仔虫),而是由UM原基分化而来;3)老的AZM将发生后半群的局部重建而非整个地由前仔虫简单继承。  相似文献   
173.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自1984年12月至1985年2月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即南纬61°11′-66°49′,西经55°06′-69°19′,包括南设得兰群岛周围海域和阿德莱德岛西北海域,进行了底栖生物调查,共获得大约500号苔藓虫样品;大部分样品是由底拖网(三角网)获得的定性标本,少数为大洋采泥器(0.25㎡)获得的定量标本。 本文系根据此次考察获得的420多号唇口类苔藓虫标本系统研究整理而成。在所获样品中仅有78号样品属于栉口目和环口目,约有25种,将另行研究发表。 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所获得的唇口类苔藓虫按群体形态可分为10个类型(colonial types, zoarial types): I. 被覆型(encrusting),共22种;II.分胞型(celleporiform),共5种;III.藻苔虫型(flustriform),共7种;IV.草苔虫型(buguliform),共19 种;V.壳苔虫型(eschoriform),仅1种; VI.索带苔虫型(vinculariform),共六种; VII. 胞苔虫型(cellariiform),共16种;VIII.网孔苔虫型(reteporiform),共8种; IX.链胞苔虫型(catenicelliform),仅1种;X.角胞苔虫型(adeoniform),共有11种。现有标本仅Smittina obicullata 群体属壳苔虫型。有的种,如被覆类型的 Osthimosia eatonensis 和 Arachnopusia monoceros,有时也能形成单层管状群体绕圆柱形基质生长。按群体生长方式可分为被覆型(encrusting type)和直立型(erect type)两类,但某些群体介于中间状态,如壳苔虫型、索苔虫型、角胞苔虫型和网孔苔虫型的某些种类,其群体最始端部分被覆在基质上,而群体绝大部分则脱离基质直立生长,其生长方式属于被覆—直立(亚直立)型。从表1可知,现有种类群体绝大多数系直立型(59种);完全被覆型的种类只有19种,匍匐(松散被覆)的种类2种,被覆一直立(或亚直立)的种类16种。  相似文献   
174.
江胜国  杨太明  程林  张友明  姚筠 《气象》2010,36(10):106-109
利用桐城市2005—2007年逐候田间系统调查的稻飞虱百丛虫量数据,分析影响桐城市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要的气象因子。分析发现,旬平均气温、候平均气温与系统调查的桐城市稻飞虱百丛虫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显示高温对稻飞虱发生具有抑制作用,最适宜的候平均气温为20.5℃。应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建立稻飞虱发生适宜气象条件等级预测模型,目的在于开展稻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预警预测,为防虫治虫提供依据。经历史拟合和2008年试报应用,此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可靠性和稳定性都较好,可投入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175.
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发育含大量介形虫化石的介形虫层,介形虫层的单层厚约5~200cm。介形虫层具有低伽马、高电阻、低声波等测井响应特征。以测井资料识别介形虫层为基础,研究了介形虫层在平面上不同相带及其在纵向高频层序格架下的分布规律,探讨了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原因。介形虫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大庆、龙虎泡—红岗阶地、黑帝庙等环坳带,盆地东部相对不太发育,滨浅湖是介形虫生存的有利环境;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青一段上部及青二段。高频层序旋回控制了介形虫的繁殖与死亡,介形虫群集性死亡事件主要发生在基准面下降期间。介形虫的群集性死亡与湖泊面积扩大无关,更与海侵事件无关。基准面下降造成水体变浅、矿化度增高以及砂岩进入滨浅湖可能是导致介形虫群集性死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6.
新疆西准噶尔沙尔布尔提山晚志留世、早泥盆世孢子和疑源类包括孢子21属31种和变种,其中新种1个(Amicosporites xinjiangensis);疑源类11属14种。此外还有几丁虫3属3种。根据孢子在地层中分布规律和演化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出4个孢子带:1.Synorisporites dittonensis—Api-culiretusispora spicula(DS)带;2.Emphanisporites micrornatus—Streelispora newportensis(MN)带;3.Chelinospora cassicula—Perotriletes subitus(CS)带;4.Grandispora sp.—Apiculatasporites micro-conus(CM)带;上述孢子组合基本上可与中国华南、西南、西秦岭及有关国家、地区相同时代孢子带对比。根据孢子和疑源类材料,对西准噶尔志留—泥盆系界线、古地理和古生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7.
近1500年来新疆艾比湖同位素记录的气候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介形虫壳体δ18O,δ13C及其沉积物有机质δ13C同位素组成等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西北干旱区艾比湖地区近1500年来气候环境演化特征。结果表明,气候不稳定性不但出现在时段约660~760A.D.及约1380~1500A.D.由暖干变冷湿的气候转换时期,也出现在时段约1050~1150A.D.及约1850~1940A.D.由冷湿变暖干的转换时期。尤其是由冷湿到暖干的气候转换时期,频繁而大幅度的气候变化影响湖泊水环境的稳定连续性,限制了介形虫等湖泊生物的生存,造成湖泊生态环境系统的破坏。而在百年尺度上艾比湖地区气候表现为暖干、冷湿的组合特征。约1850年开始,气候出现明显的干旱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8.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是我国奥陶系大湾阶的界线层型剖面,高精度生物地层以及岩石、层序地层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该剖面完全符合关于建立全球下奥陶统一中奥陶统界线(即奥陶系第三个尚待正式命名的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条件。建议以该剖面牙形石Baltoniodus?triangularis的首现层位,作为划分全球下奥陶统一中奥陶统界线的GSSP。所建议的GSSP交通方便,位于距宜昌市北北东22km的公路旁,地层出露完美无缺,界线生物层位于大湾组下段SHod-16层底部,距大湾组底部10.57m;界线上下发育了B.?triangularis的完整演化序列,并伴生有极好的Baltoniodus、Trapezognathus、Periodon和Microzarkodina等牙形石属种演化序列来作为佐证;界线之上0.2m所出现的世界广布的Microzarkodina abellum可作为划分此界线的辅助标志。界线生物层位于低位海侵序列之中,界线之下0.6m处所显示的从高位到低位的层序转换面和碳同位素最大偏移,与全球此时所发生低位事件密切相关,可作为识别该界线的物理和化学标志。所建议的界线生物层与笔石Azygograptus suecicus生物带上下组合之间的界线接近,与几丁虫Belonechitina cf.henryi生物带底界几乎一致,因此,所建议的界线易于在全球,无论浅水碳酸盐相、还是深水笔石相,识别和进行精确对比。同样的生物组合序列和层序及碳同位素异常亦在黄花场剖面之北5km的陈家河(即大坪)剖面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9.
在西秦岭南缘“白水江群”灰色灰黑色粉砂质、泥质板岩中发现隐孢子、小孢子、疑源类、几丁虫和虫颚等微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许多属和种,时代为中志留世温洛克阶至晚志留世早期卢德洛阶。微体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对客观认识和解释“白水江群“由不同时代的岩石组成的混杂带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0.
实验室实验说明,某些介形虫是肉食的,它们是血吸虫病媒体钉螺的有效杀灭者。介形虫的繁殖是十分快的,在自然界可以迅速增加数量,达到足够的密度。由此推测,介形虫可以应用于血吸虫病的生物防治。这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大理论意义,而且在卫生防疫上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