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31.
The effects of reforestation on carbon(C) sequestration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ecosystem have attracted much research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Black locust trees(Robinia pseudoacacia L.) are valued for their important use in reforestation and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efforts. This forest type is widespread across the Loess Plateau, and must b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ny planning for C sequestration efforts in this fragile ecological regio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tand age on C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after reforestation remains uncertain. We examined an age-sequence of black locust forest(5, 9, 20, 30, 38, and 56 yr since planting) on the Loess Plateau to evaluate C accumulation and allocation in plants(trees, shrubs, herbages, and leaf litter) and soil(0–100 cm). Allometric equations were developed for estimating the biomass of tree components(leaf, branch, stem without bark, bark and root) with a destructive sampling method.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black locust forest ecosystem accumulated C constantly, from 31.42 Mg C/ ha(1 Mg = 10~6 g) at 5 yr to 79.44 Mg C/ha at 38 yr. At the ′old forest′ stage(38 to 56 yr), the amount of C in plant biomas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from 45.32 to 34.52 Mg C/ha) due to the high mortality of trees. However, old forest was able to accumulate C continuously in soil(from 33.66 to 41.00 Mg C/ha). The C in shrub biomass increased with stand age, while the C stock in the herbage layer and leaf litter was age-independent. Reforestation resulted in C re-allocation in the forest soil. The topsoil(0–20 cm) C stock increased constantly with stand age. However, C storage in sub-top soil, in the 20–30, 30–50, 50–100, and 20–100 cm layers, was age-independent.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succession, as a temporal factor, plays a key role in C accumulation and re-allocation in black locust forests and also in regional C dynamics in vegetation.  相似文献   
32.
利用GC-MS对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兰州兴隆山森林区典型植被与现代土壤样品中可抽提的类脂物进行了系统分析,检测出包括正构烷烃和α正构脂肪酮等一系列类脂物分子化石。在未进行族分离的情况下,检出兴隆山现代森林木本植物的正构烷烃以C27或C29为主峰,草本植物则以C31为主峰;  土壤样品中均保留有很强的、几乎均势的C27,C29和C31信号; α正构脂肪酮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植物中以C23,C25或C29为主峰,土壤样品以C27或C29为主峰;  其反映的信息是植被与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为理解现代土壤和古土壤中类脂物所指示的植被信息、进一步探讨类脂物分子在植被(有机质)-微生物-土壤-湖泊沉积体系中存在与相互转换关系这一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分子化石分析方法的改进和不同处理过程所得数据之间的对比和科学解释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3.
北固山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北固山湿地位于镇江市东北,由长江携带泥沙长期沉积形成,植被属原生裸地演替,植物种类丰富。但近年由于污染排放及渔民围网捕鱼,植被受到破坏,生态功能被削弱。采用样方法调查了镇江北固山湿地植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外貌,并分析了其物种的多样性差异,从而为湿地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群落物种组成较为丰富,有15科28属33种,但仅限于草本植物,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占优势,物种出现频度上以D、C两个级别为主,表明群落内物种的分布较为均匀。从季相动态上看,季相明显,群落的优势种2~4月前是虉草(Phalarisarundinacea)单优种群,4~6月是虉草-芦苇(Phargnitescommunis)共优种群,6~11月是芦苇-酸模叶蓼(Polygonumlapathifolium)共优种群。随着基底高程的变化,植物呈现明显的平行于堤岸的带状分布,并形成区别明显的三个区域。其中,物种的丰度、多样性指数、群落的均匀度以及生物量均随基底高程的增加而增加,而生态优势度却随基底高程的增加减小。物种多样性指数受立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虽降低物种丰度,但由于其对优势种芦苇破坏较为严重,降低了群落的生态优势度而相应提高了群落的均匀度,最终对物种多样性指数有增加效应。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禁止污染排放及围网捕鱼等措施,并在裸露或物种稀少区域人工栽培土著物种以增加湿地生态系统物种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4.
对青海省8个农气观测站的草本植物物候期现象的变化及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①草本植物自然物候现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性。②草本植物最初至最后的自然物候现象出现期呈现出作物生长季延长的趋势。③草本植物物候对气温的响应:上年10月至当年4月平均气温升高1℃,全省草本平均萌动期提早2.2d左右,平均展叶期提早3.9d;上年10月至当年9月平均气温升高1℃,平均黄枯期提早0.4d,萌动期至黄枯期平均间隔日数延长约4.5d,④草本植物物候对降水的响应:上年10月至当年4月降水量增多10mm,全省草本平均萌动期提早1.5d,平均展叶期提早0.9d;上年10月至当年9月降水量增多10mm,萌动期至黄枯期平均间隔日数缩短0.8d。⑤草本植物物候对日照的响应:各物候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35.
桔梗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桔梗科,又名苦桔梗、灯笼棵、铃铛花。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止咳功能,主治外感咳嗽、咳痰不爽,为常用大宗药材,是全国销量最大的传统中药材之一。亦是药食兼用品种,有医疗保健功效。以桔梗为原料开发的保健食品有桔梗菜、干桔梗丝、桔梗果脯等,市场需求量较大。桔梗是我国出口创汇品种,主要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近年来出口量连年递增,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大幅度上涨,市场前景看好,种植效益十分可观,产值4.5~7.5万元/hm2。喜凉爽、湿润、阳光充足的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用性较强,喜光耐寒,怕水渍,…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不同遮荫下条件乌拉苔草蒸腾特性的研究表明,乌拉苔草蒸腾速率日变化规律是,上午8h出现次峰,18h出现高峰,日变化有“午休”现象,其中光。和光,出现在中午12h,对照和光:出现在下午14h。在上午8h,蒸腾速率的变化不受气孔开闭的影响,是由于时间和环境因子的综合影响所致;中午出现的“午休”现象,是由于气孔闭所至。不同遮荫处理下蒸腾速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遮荫50%对蒸腾速率影响较大,其他处理对蒸腾速率的影响较小,说明乌拉苔草的蒸腾特性不仅由本身的生理特性所决定,并受环境因子综合的影响;另外,不同遮荫对气孔也有直接的影响,遮荫是影响气孔阻力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37.
中甸纳帕海位于滇西北横断山脉腹地,受西南季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南支多种气候系统的影响,因此该地区是研究西南季风演化、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相互耦合及进行海陆对比的理想区域。 1998年5月在距纳帕海湖盆中心1km处钻获28.81m长的岩芯,主要为灰橄榄绿色和棕色粘土夹少量黄棕色砂和砂砾.有机质碳同位素按20cm间隔采样,共分析样品163件,由意大利生产的NC2500型色谱-质谱联合测定仪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有机质碳同位素(δ13Corg)最低值-28.8‰,最高值-21.5‰,平均值-24.8‰,与陆地C3类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的有机质碳同位素接近。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大河村遗址沉积进行系统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遗址沉积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为距今5740一4410年,气候暖和润湿,气温较今稍高,其时植被面貌属森林草原类型或森林类型。遗址沉积物的地质时代属第四纪的全新世  相似文献   
39.
采用典型样地方法,2014年7~8月,对青衣江中游4种河滨生境的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采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和Levins生态位宽度、Pianka生态位重叠和Schoener生态位相似性指数,对各生境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进行计算。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共有草本植物91种,隶属于30科73属,以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蓼科(Polygonaceae)和豆科(Leguminosae)植物为主;乔木林地草本植物的丰富度、多样性和优势度指数最大,河漫滩、灌木林地、弃耕地草本植物的各指数依次减小;各物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在乔木林地、灌木林地、河漫滩和弃耕地中,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8的物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2.12%、54.55%、50%和34.85%,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大于0.5的物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9.39%、83.33%、68.18%和51.52%。生态位宽度较大的两个物种,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大,其生态位重叠值也越大,但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间也可能存在较大的生态位重叠。由于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异质性,4种生境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位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0.
为进一步研究不同草本植物和边坡坡面形态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本项研究以西宁市毛鸡湾流域长岭绿化区作为试验区,设计了直形和阶梯形2种坡形,选取3种优势草本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细茎冰草(Agropyron trachycaulum Linn. Gaertn.)作为试验供试种,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探讨了种植不同草本和坡形条件下,边坡坡面的产流、产沙和入渗特征。结果表明:在直形边坡中,裸坡坡面的产流时间小于种植草本植物坡面,且垂穗披碱草坡面和老芒麦坡面的形成产流时间相对较长,为4min,与直形边坡相比,垂穗披碱草阶梯形坡面产流时间相对最长,为8min;在直形边坡中,垂穗披碱草坡面和老芒麦坡面累积径流量、累积产沙量和径流系数相对最小,分别为51.42 L/min、160 g、14.98%,51.25 L/min、210 g、14.93%,细茎冰草坡面的累积径流量、累积产沙量和径流系数分别为96.97 L/min,700 g,28.25 %;垂穗披碱草坡面和老芒麦坡面稳定入渗速率相对最大,其值为0.38~0.44 mm/min,细茎冰草坡面的稳定入渗率为0.29~0.36 mm/min。在阶梯形边坡中,垂穗披碱草坡面的累积径流量、累积产沙量和径流系数相对最小,其值分别为5.62 L/min、110 g、1.64 %,且垂穗披碱草坡面入渗速率相对最大,为0.50~0.52 mm/min,这反映出种植草本植物可增大其坡面的入渗率,有效减少坡面径流和土壤侵蚀,其中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的固土保水作用相对最为显著,且与直形边坡相比,阶梯形边坡能有效延长坡面土壤水分入渗时间,减少坡面地表径流,从而提高边坡坡面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