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01篇
  免费   2977篇
  国内免费   6762篇
测绘学   337篇
大气科学   181篇
地球物理   535篇
地质学   24500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191篇
自然地理   402篇
  2024年   153篇
  2023年   508篇
  2022年   606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568篇
  2019年   635篇
  2018年   479篇
  2017年   536篇
  2016年   611篇
  2015年   656篇
  2014年   1047篇
  2013年   789篇
  2012年   981篇
  2011年   1113篇
  2010年   792篇
  2009年   797篇
  2008年   755篇
  2007年   679篇
  2006年   712篇
  2005年   579篇
  2004年   666篇
  2003年   658篇
  2002年   650篇
  2001年   768篇
  2000年   717篇
  1999年   829篇
  1998年   1007篇
  1997年   1027篇
  1996年   1021篇
  1995年   950篇
  1994年   847篇
  1993年   839篇
  1992年   1043篇
  1991年   1059篇
  1990年   666篇
  1989年   634篇
  1988年   121篇
  1987年   113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7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7篇
  1972年   6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大量的混积岩及混积层系,其沉积特征、成因及时空分布,对研究寒武纪中上扬子地区东南缘的沉积环境及碳酸盐台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野外观察、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对混积岩时空分布、沉积特征、矿物组分进行了研究,首次系统总结了湖南地区寒武系第三统发育的混积层系类型与组合方式,及其分布的6类不同的岩相分区,并按照成分分类依据划分出4种混积岩类型。研究表明,混积岩分布在湘西北地区及湘中地区,靖州—涟源—隆回—宁乡一线以北的区域。混积层系的沉积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受周期性强风浪、风暴作用影响的浅水混积陆棚环境或风暴浪基面以下的深水混积陆棚环境,主要成因为机械成因的相缘渐变沉积混合及事件突变沉积混合。混积陆棚的存在,表明寒武纪第三世时期,中上扬子东南缘湘西北地区不发育台缘相带,未建立起完整的镶边碳酸盐台地模式,而为相对平缓的碳酸盐岩为主的浅海混积陆棚模式,混有碎屑岩沉积物。  相似文献   
872.
全球蒸发岩从震旦纪到新近纪均有发育, 其最发育时期为震旦纪-寒武纪、二叠纪-三叠纪以及侏罗纪-白垩纪, 且具有幕式分布特点.它们在一定区域(低纬区)常大规模集中发育, 跨越不同的沉积盆地类型, 面积和厚度巨大, 时代跨度较短且连续, 笔者称之为巨量蒸发岩省.本文基于全球蒸发岩层系古板块再造、沉积岩相恢复、地层柱状对比、盆地构造分析等方法, 对巨量蒸发岩省的发育、分布、成因及其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巨量蒸发岩省形成、分布与地史中的造山带演化、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干旱气候带(南北纬30°之间)、海平面变化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其主要形成于干旱环境下相对封闭、靠海水潜流补给的台地和盆地中; 所处的构造单元主要为泛大陆板块内部狭长的裂谷带、特提斯造山带的残余洋盆、海-陆过渡带、陆表海或孤立板块的台地中心.  相似文献   
873.
内蒙古敖汉旗七家金矿构造位置上处于兴蒙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结合部位, 靠近兴蒙造山带一侧,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区内岩脉以闪长玢岩为主, 且与石英脉型矿体空间关系密切.根据岩脉与矿体的穿插关系, 将其分为成矿前闪长玢岩和成矿后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表明, 成矿前闪长玢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6.3±3.4 Ma, 成矿后闪长玢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28.6±4.5 Ma, 与区域上两期构造-岩浆活动时间(分别为160 Ma左右和128 Ma左右)近似吻合.主量元素特征显示: 二者均属于准铝质, 高钾钙碱性系列; 微量元素特征显示: 二者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U、Pb), 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 反映出岩浆来源具壳源特征.主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出二者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另外, 成矿后闪长玢岩有较高的Nb/Ta(18.66~20.27)和Zr/Hf(37.16~39.23)比值, 暗示其岩浆来源具明显的幔源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成矿前闪长玢岩可能起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 成矿后闪长玢岩可能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岩浆, 并在其演化侵位过程中伴有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闪长玢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及区域构造演化, 反映出七家金矿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密切相关, 矿床在地壳由挤压增厚向伸展减薄的转换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874.
运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库鲁塔格西山口地区北塞纳尔塔格组蚀变流纹岩的形成时代为841.0±1.4Ma(MSWD=0.42), 蚀变流纹岩的发现指示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中期除发育大量的侵入岩外还存在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 岩石富集Rb、 Ba、 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 明显亏损Nb、 Ta、 P、 Ti等高场强元素。此外岩石富集Sr、 强烈亏损Y和Yb, 高的Sr/Y(>40)和(La/Yb)N(>40)比值的特征与埃达克岩类似。蚀变流纹岩Hf同位素值εHf(t)=-29~-9, Hf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3.43~2.24Ga, 结合岩石较低的Mg#、 Eu正异常以及强烈亏损重稀土元素的特征表明,其可能源于加厚古老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此外蚀变流纹岩低的锆石饱和温度TZr=761℃~768℃,表明源区发生部分熔融时存在外来流体的加入。结合已有区域地质资料, 初步认为蚀变流纹岩形成与塔里木北缘新元古代早、 中期洋—陆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75.
傅正园 《地质与勘探》2016,52(3):472-479
长期以来,石平川钼矿床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石英脉型矿床,矿体分布于石平川岩体内外接触带上下100m以内。经过近年的地质工作发现,距石平川岩体外接触带400m~500m的侏罗系西山头组第二岩性段地层中存在细脉型辉钼矿体,从而形成下部大脉型石英辉钼矿体、上部细脉型辉钼矿体的二元结构。这一发现为开展深部及外围找矿,扩大资源储量规模提供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876.
楚丽霞 《地质与勘探》2016,52(2):385-391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亚盆地某矿区含钾盐矿层的属性母岩——草原蒸发岩具有良好的连续性,深度通常小于960m。矿石品级相对较高,K_2O舍量在9.26%~58.20%。草原蒸发岩内含有三个钾盐成矿段,分别为耐心湖(Patience Lake)含钾岩段、贝尔平原(Belle Prairie)含钾岩段、埃斯特黑齐(Esterhazy)含钾岩段。根据萨省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得出的钾盐厚度和品位数据,以及萨省政府最近发布的评估萨省钾盐资源潜力的资料,作者研究整理了萨省某区的地震、钻孔数据,预测了某区的优先勘探靶区,并对该地区的钾盐矿床地质成因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77.
王军  万传辉  赖湘濡  杨坤光 《地质论评》2016,62(S1):335-336
粤北下庄矿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花岗岩型铀矿产地,矿田内部基性岩脉与铀矿成矿具有密切关系,侵位于产铀岩体-下庄岩体。野外地质接触关系表明,下庄岩体侵位较早,晚期NNE向岩脉在下庄岩体内部侵位,两者呈侵入接触关系。通过对太平庵地区岩脉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石薄片镜下特征,认为岩脉多具杏仁构造,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角闪石和斜长石,定名为闪长玢岩。本次研究团队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试表明下庄岩体侵位时间为245Ma,矿田内部近EW向分布的五组辉绿岩脉侵位时间为193±4Ma(王连训等,2011),本人结合NNE向岩脉的锆石CL图像、U-Pb年龄分析了岩脉的年代学特征,认为样品的206Pb/238U年龄介于231~253 Ma之间(MSWD=0.77),加权平均结果为242±2Ma (MSWD=8.9),代表了太平庵地区NNE向中性岩脉闪长玢岩的侵位结晶年龄。  相似文献   
878.
郑文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5):931-936
CCSD-SK2井是一口钻穿松辽盆地白垩纪陆相沉积地层的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井。二开段先以216mm口径钻至2806.20m,然后进行444.5mm口径扩孔。泥页岩地层大井眼钻进过程中粘土矿物含量高且易造浆,砂砾岩层渗透性强易粘卡,井壁稳定控制与钻屑携带难度大。选用了钾铵聚合物钻井液体系和聚磺钻井液体系,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钻井液配方。将钻井液控制在合适的密度、较低的失水量以及较强的封堵性,有效实现了井壁稳定;保持适当的环空返速、较高的动塑比以及定期打稠塞举砂等措施,有效实现了井眼净化。1086.45m~1147.56m与1182.74m~1256.01m井段累计收获岩心130.90m,取心率达到97.41%,平均机械钻速为0.84m/h;最终顺利钻至2806.20m。  相似文献   
879.
广西栗木钨锡铌钽矿区流体包裹体及氢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翔 《地质与勘探》2016,52(6):1016-1028
本文通过对广西栗木矿区金竹源矿床和水溪庙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出该矿区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两相H_2O-NaCl和H_2O-NaCl-CO_2两种类型。显微测温结果表明:两相H_2O-NaCl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于181.9~258.8℃,盐度w(Na Cleq)主要集中于4.01%~6.87%,密度0.690~0.988 g/cm3;H_2O-NaCl-CO_2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78.5~331.1℃,主要集中在两个温度段,分别为高-中温段(265.3~315.5℃)和中-低温段(202.3~264.1℃),盐度w(NaCleq)主要集中在0.21%~5.05%,密度为0.678~0.886 g/cm3。栗木矿区成矿流体有两个温度集中段,且具有低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金竹源矿床钨锡铌钽矿化花岗岩石英δD值为-73.6‰~-62.8‰,δ~(18)OV-SMOW值为7.5‰~8.9‰,计算得δ~(18)OH2O值为6.00‰~7.40‰;水溪庙矿床钨锡铌钽矿化花岗岩石英δD值为-73.8‰~-58.3‰,δ~(18)OV-SMOW值为11.0‰~13.2‰,计算得δ~(18)OH2O值为9.50‰~11.70‰,水溪庙矿床含钨锡石英脉石英δD值为-75.3‰~-56.6‰,δ~(18)OV-SMOW值为11.8‰~14.1‰,计算得δ~(18)OH2O值为2.20‰~4.50‰。栗木矿区钨锡铌钽矿化花岗岩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含钨锡石英脉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  相似文献   
880.
彦廷龙 《地质与勘探》2016,52(6):1065-1075
铜厂沟铜钼多金属矿位于云南格咱岛弧成矿带的南延部分,是近几年成矿带内新发现的铜钼多金属矿床。区内的花岗闪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SiO_2含量是63.02%~69.60%,铝饱和指数A/CNK值为0.65~1.05,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全碱(K_2O+Na_2O)含量为6.19%~9.11%,相比中酸性岩石碱度较高。岩石中的轻稀土比较富集(LREE/HREE=15.48~21.15),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_N/Yb_N=30.44~38.66),δEu无明显异常,δCe弱负异常说明成矿作用是在氧化环境下进行。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指示岩石是与碰撞造山作用相关的花岗岩系列。从格咱岛弧北部的休瓦促向南到达铜厂沟,区内发育的燕山期酸性岩带呈NS向展布,向南侧伏,出露面积逐渐变小,剥蚀深度变浅。酸性岩带内形成一系列燕山期的大-中型钼(铜)多金属矿床,在纵向上(由浅至深)和横向上(从铜厂沟到休瓦促)具有相似的分带性,表现出成矿元素由中低温成矿元素Cu、Pb、Zn到高温成矿元素Mo、W的分带特征。根据矿床地质背景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以期对今后区内的找矿勘查和成矿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