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503篇
海洋学   13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波浪水流共同作用下人工岛周围局部冲刷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秦崇仁  肖波  高学平 《海洋学报》1994,16(3):130-138
本文采用系列模型延伸法研究粉砂质海床上的人工岛在波浪和水流共同作用下的局部冲刷问题。对两个不同比尺的模型岛进行动床实验,测得模型岛周围底砂的冲刷深度及冲刷范围,将这两个比尺模型的实验结果经延伸而获得原体人工岛周围可能发生的最大冲刷深度。同时,在理论上探讨了模型与原体之间最大冲刷深度的比尺关系。研究中对三种不同方向组合的波流作用下人工岛周围的局部冲刷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以波流同向时的冲刷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任意水流条件下波浪受地形及水流影响的折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成  李黎 《海岸工程》1991,10(2):23-36
基于波浪作用通量守恒原则,分析了任意水流条件下波浪在水流、地形综合影响下的折射计算方法,就考虑与不考虑底摩擦损耗二种情况下组合不同的波浪入射方向(α_0<70°)及水流方向(β<30°)进行了一系列的计算,绘制了平直海岸均匀水流及无底摩擦损耗条件下可供工程实用的诺漠图。  相似文献   
13.
刘兰芳 《海洋科学》2001,25(1):14-15
目前 ,紊流数值模拟程序几乎都是FORTRAN语言编写的 ,由于用此语言编写图形处理程序的能力较弱 ,所以现今绝大部分数值计算均是先计算出结果 ,然后将其输入图形处理软件 ,再进行显示和输出 ,这样一来 ,周期长且效率往往不高。这是因为数值计算的成果很多 ,仅凭某种法则难以判断计算是否成功 ,有时看似成功的计算 ,当进行图形处理后 ,发现计算成果与实际不符。其原因可能是程序中的某个地方有误 ,或者法则本身有误。这种有误的程序有时也能得出收敛的结果 ,但其结果显然与实际相差较远 ,以致编程者不得不重新检查程序和重新计算。对于…  相似文献   
14.
方向分布对波浪谱在地形水流影响下折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玉成 《海岸工程》1989,8(4):17-29
本文计算分析了 Pierson-Moskowitz 谱、JONSWAP 谱与 Bretschnei—der-光易谱在不同地形、水流与主波方向影响下的折射在是否计及波谱能量的方向分布的影响,计算表明波能的方向分布对于谱特征波高值及波能传播的平均方向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韩舞鹰  王汉奎 《海洋学报》1991,13(2):200-206
1982年6月和1985年6月调查表明,在南海东部和南部海区次表层存在NO2-N薄层,分别约占总测站84%和71%,薄层平均厚度分别为20.5m和34.5m,NO2-N平均含量为0.23μmol/dm3和0.19μmol/dm3,NO2-N薄层中心位置分别是69m和71m。本文对NO2-N薄层的成因、分布及亚硝酸氮的来源和影响其含量的主要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含沙量对草地坡面径流泥沙沉积和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在坡度为3°和9°、流量为20和60L/min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0~350kg/m3)含沙水流流经草地的泥沙沉积过程及其水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坡面泥沙沉积量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3°时泥沙沉积率与含沙量呈正相关,而9°时沉积率与含沙量呈反势。坡度对泥沙沉积影响显著,而在相同坡度条件下,两种流量试验的泥沙沉积量无明显差异。相同坡面坡上部位流速小于坡下部位,且含沙量对坡面流速影响较小。在相同坡度和流量条件下,水流雷诺数随含沙量的增大而减小。3°时水流阻力系数和曼宁糙率均随含沙量的增加而增大,而9°时含沙量对阻力影响不明显,因此在土壤侵蚀较严重地区进行坡面水文过程演算时需考虑含沙量对缓坡糙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Paleocurrent indicator data collected in field work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arly Cenozoic regional paleodrainage patterns in the Hob Xil basin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The paleocurrent directions of the Eocene Fenghuoshan Group obviously show that the flows were northward with a unidirectional dispersal pattern. This probably reflects the uplift of the Qiangtang terrain during the initial basin deposition period and indicates that the Tanggula Moutains occurred as topographic highlands at least in the Eocene. Paleoflows of the Oligocene Yaxicuo Group were dominantly oriented to the north and then flowed eastwards during its late deposition. This regional variability of paleodrainage patterns of the Yaxicuo Group is interpreted to record the dispersal style of sediments from transverse rivers to longitudinal river system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Oligocene uplift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obstructed by northward paleoflows and created longitudinal river systems parallel to the orogenic bel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paleodrainage patterns suggest that the northern bounda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was situated in the Hoh Xil area and its uplift has progressed northwards through time.  相似文献   
18.
赵振宏  王冬  陶正平  李瑛 《地质通报》2008,27(8):1131-1137
地下水流系统和循环模式分析是研究地下水形成机理的基础,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高原在含水系统和众多地下水排泄区的控制下,形成了多个不同规模、不同循环深度、相互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PACKER系统分层试验测定的不同深度水头的数据证明,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区域性水流系统一般包含浅循环、中间循环和深循环3个循环系统。浅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在200m以内,深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许炯心 《地理科学》2002,22(3):294-299
以黄河中游干流和渭河、无定河的资料研究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河流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的影响。人类破坏森林植被,大量拦截黄河上游清水来源区的清水基流,使得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增大,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则使高含沙水流发生频率迅速减小。近50年来黄河干流和一些支流的高含沙水流随时间的变化可以用一个三阶段模式来概括,即20世纪50-60年代,由于人类破坏植被,使高含水流频率增大;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大规模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使高含沙水流发生的频率减小;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人类大量拦截利用清水资源,使高含沙水流的发生频率又复增大。  相似文献   
20.
薄层水流速度测量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水流影响电解质扩散和其导电特性的分析,结合电解质脉冲在水流中迁移的数学模型,设计了薄层水流速度测试系统。用Visual Basic语言编写了操作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参数计算和分析自动化。实验和模拟结果表明,模拟水槽实验中用流量法测量的流速和电解质扩散法测量的水流速度误差很小,说明用此系统测量浅层水流的流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