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4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5 毫秒
61.
中国首次发现的中生代蛙类化石:两栖纲:无尾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蛙类和蟾蜍类是现存最高级的两栖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分布广泛。我国的蛙类化石仅发现于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中,尤以山东山旺中新世玄武蛙(Rana basaltica)、强壮大锄足蟾(Macro-pelobates cratus)等最为有名。本文记述的蛙类化石产自辽宁西部北票市上园四合屯义县组下部,地层时代为晚侏罗世晚期。这是中国无尾两栖类在中生代地层中的首次发现,也是中国乃至东亚最早的蛙类化石,填补了侏罗世蛙类在大区域内的分布空白。该化石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辽宁西部热河动物群内容,而且对研究早期蛙类的形态特征、分类演化及古动物地理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2.
中国中生代有尾两栖类化石的首次报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克勤  程政武 《中国地质》1998,(1):40-41,13
蝾螈类属有尾两栖动物,共计9科62属352种。与其相关的蛙类和无足类相比,蝾螈类在形态上更原始、更接近于现代两栖类理想祖先的构造。因此,研究早期蝾螈化石对了解两栖类的进化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世界各地中生代蝾螈类化石十分贫乏,且所知记录多以零碎材料为代表。鉴于完整的蝾螈材料非常稀少,推进此类研究的水平赖于早期完美标本的发现。  相似文献   
63.
白云质岩类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北东段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风城组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类型,已提交石油三级储量近亿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采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手段,探讨这套特殊白云质岩的成因机制,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云质岩致密油勘探、评价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通过X衍射、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观察及岩石薄片镜下鉴定认为,发生白云石化作用的母质为火山凝灰物质以及陆源的、细粒的凝灰岩碎屑。白云石普遍发育"雾心亮边"和"环带"等交代残余结构,非传统的沉积成因;从岩层厚度以及矿物组成等判断,不是热水成因。元素分析表明,随着白云石化成岩作用强度的增加以及外部流体的参与,岩石化学组分(包括主量元素如Fe、Mn和微量元素)或富集、或流失亏损,呈规律性变化。白云质岩中的Yb/Ca与Yb/La比值分布在岩浆成因的范围内。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的白云质岩的交代原始物质为凝灰物质,堆积之后发生蚀变、方解石化,在镁离子参与下进而发生不均匀白云石化。  相似文献   
64.
"三江"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新生代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MgO6%,K2O/Na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LILE和亏损HFSE的共同特征,并在形成时代上有着一致性,但青藏高原这些在不同区域的早第三纪火山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三江"地区同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相比具有明显高的εNd(t)值,指示前者起源于一个相对亏损的富集地幔源区。青藏高原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环境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但不同地区的富集物质和地幔源区矿物组成以及形成深度却是各不同。青藏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的形成可能与高原腹部始新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而"三江"地区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与发生在50~40Ma北向俯冲的特提斯大洋板片断离有关。同时早第三纪特提斯大洋板片的北向俯冲和断离对"三江"地区在该时期的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5.
新疆阿吾拉勒地区位于西天山中部。该区在二叠纪时期发育一套陆相双峰式火山岩,并广泛发育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钠长斑岩和石英钠长斑岩等浅成侵入体。阿吾拉勒山铜矿非常发育,目前已发现数十多处铜矿点。这些铜矿部分形成于二叠系火山岩及浅成斑岩中。目前比  相似文献   
66.
新疆西天山科克赛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明田  武广  解洪晶  刘军  张连昌 《岩石学报》2011,27(10):3041-3054
新疆西天山科克赛岩体位于赛里木地块北部,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斑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表明,该二长花岗斑岩主量元素SiO2 、Al2O3和MgO含量分别为70.56% ~71.46%、15.27% ~16.01%和0.77% ~ 1.02%;轻稀土元素富集,(La/Yb)N为14.99 ~23.69,重稀土元素亏损,δEu值显示弱负异常或正异常(0.88 ~1.21);微量元素Sr、Y和Yb含量分别为363×10-6 ~577×10-6、7.40×10-6~8.50×10-6和0.60×10-6 ~0.72×10-6.上述特征显示二长花岗斑岩具有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二长花岗斑岩具有较低的锶初始值(ISr=0.705078 ~0.705572)、正的εNd(t)值(2.82 ~3.56)和相对年轻的两阶段Nd模式年龄(774 ~ 835 Ma).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为301.9±1.8Ma,表明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期.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科克赛岩体为新元古代增生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晚石炭世后碰撞初期阶段.  相似文献   
67.
在海南岛东南部吊罗山.陵水县地区完成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通过地层学的综合研究,将区域地层划分为5个岩石地层单位(包括1个非正式地层单位);新获得9件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反演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资料;通过地球化学对比,首次将调查区内早白垩世保亭杂岩体确定为C型埃达克质岩...  相似文献   
68.
报道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 pulchra)的染色体组型,并讨论 No.6染色体次缢痕在中期前后的复杂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花狭口蛙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28,用常规 Giemsa染色法尚未能鉴别出与性别有关的异型性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69.
40~25 Ma之间通常被认为是拉萨地块特别是藏南冈底斯带岩浆活动的间歇期,与新特提斯洋板片断离后印度-亚洲大陆的硬碰撞有关.对出露于冈底斯东段南缘的冲木达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及相关的闪长质包体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主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和锆石原位Hf同位素研究.年代学分析显示,侵入岩及其包...  相似文献   
70.
新疆东天山白山钼矿深部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白山钼矿深部钻探表明矿体下部存在着矿化花岗斑岩体,所获岩芯显示其岩性主要为似斑状钾长花岗岩、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该岩体具有高Al、Na和Sr,低Mg、Y和Yb,以及高Sr/Y和La/Yb比值等特点,类似于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来源于较深的含石榴子石的源区;岩石形成时代和地球化学构造判别图解表明,岩体形成于造山后的构造环境.因此,白山钼矿岩体可能为加厚下地壳熔融的产物.白山钼矿床的成矿作用可能与埃达克质岩浆活动有关,其成矿过程得益于高Mo丰度的地壳源区、成岩过程中提供流体和岩浆高氧逸度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