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0篇
  免费   625篇
  国内免费   452篇
测绘学   563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968篇
地质学   1118篇
海洋学   393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179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284篇
  2022年   293篇
  2021年   294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4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4篇
  1957年   8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2 毫秒
991.
复杂观测系统下的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是近年应复杂地质构造与地震岩性成像需求而发展的一项关键技术。此项技术与集群式并行机的结合,更是将其价格性能比较低至工业生产规模应用水平,然而,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实用化还需要诸如地震资料网络化、并行计算负载平衡等一系列配套技术。本文针对油田实际资料,试验了其应用波动方程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规则化技术,并结合地震炮集数据的特点,在自组装的集群式并行机上,解决了其节点间的负载平衡问题。本项工作有助于推近复杂观测系统下的地震数据实现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  相似文献   
992.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 ( CDSN DMC)从美国地震学合作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 ( IRIS DMC)得到的资料 ,2 0 0 1年 8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M≥ 5.0地震 1 2 1次 (见表 1 ) ,其中 M≥ 7.0地震 1次。本月发生的 1 2 1次 M≥ 5.0的地震中有 76次发生在东半球 ,45次发生在西半球。根据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统计 ,对于发生在我国境内的 M≥ 5.0的地震事件 ,CDSN大部分台站有地震波形记录 ;对于发生在全球的 M≥ 6.0的地震事件 ,CDSN各台站也有地震波形记录。欢迎各研究单位使用 CDSN的地震波形记录数据…  相似文献   
993.
扩底桩深度效应数值解法及其承载力确定方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邓洪亮 《岩土力学》2002,23(1):97-102
根据经典弹性力学理论分析了扩底桩桩-土作用的力学性质和荷载传递机理。用离散法计算侈层地基上桩-土作用的应力、应变及其分布规律,求得桩端阻力临界桩长、临界厚度数值解与其与土的性质和桩的几何尺寸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出了考虑深度效应的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理论解和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994.
2000年11月14日东昆仑8.1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1年11月14日的8.1级地震发生在东昆仑断裂带西段的一条北西西向走滑断裂上,从卫星影像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该断裂。断裂沿北西西向的河谷北岸发育,是阿尔喀山的南缘断裂,断裂构造地貌非常清楚,是一条可以发生8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断裂。从运动学背景看,本次地震的主动盘为断裂的南缘,且地震破裂自西向东发展,震源深度较浅,所以位于断裂北盘和西侧的新疆且末、若羌等距离震中较近的地区,地震的震感反映并不明显;而震中东侧的格尔木和南侧地区的震感反映较强。从青藏高原活动构造、运动学背景和现有的地震参数分析,这次东昆仑8.1级地震发生在巨大的东昆仑断裂西段,由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块体向东逃逸和旋转运动,造成断裂左旋扭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5.
王卫兴 《地理教学》2021,(10):18-21,45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与新教材的使用,深度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焦点.本文将问题式教学作为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将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融入到地理学习过程中,以"设疑—解疑—质(释)疑"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相似文献   
996.
地理高考改革与地理课程改革相互促进,这是中学地理研究和实施深度教学的切入点.文章以高考地理热点"交通区位"为例开展深度教学的实践研究,利用高考试题设计"交通区位"深度教学具体实施方案和过程,阐释深度教学实践研究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997.
传统的高三二轮复习重视知识的传授,以机械化"题海"战术为学习手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不足,难以适应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的单元教学,从深度调查确定单元主题,到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探索,再到深度反思,通过双向教学反馈,提供可以借鉴的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单元教学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98.
小波包分解与多个机器学习模型耦合在风速预报中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预报风速是提高风电利用率以及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方法。学者们提出了大量风速预报模型,但针对不同下垫面不同风速预报模型的对比研究较少。该研究主要探究小波包分解和12个机器学习模型耦合对3种下垫面(戈壁、绿洲和沙漠)风速预报能力,探索风速预报的优化耦合模型。设置3组模型实验进行对比:单一机器学习模型、小波包分解-机器学习混合模型和小波包分解-机器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混合模型。结果表明:具有特征选择和记忆功能的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以及极限学习机对风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小波包分解可以显著提高模型精度。小波包分解与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卷积门控循环单元和极限学习机的耦合模型在风速预报中具有较好的表现。这表明信号分解和深度学习的耦合模型,能有效提高预报精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99.
沙丘形态演变过程记录着近地表风况与环境演化的历史,然而对其特征研究一直受限于大范围沙脊线提取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本文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搭建U-Net模型,实现批量、高精度沙脊线的提取。将数据增强技术、随机失活神经元、批标准化以及迁移学习技术应用于模型训练和参数更新,使得模型的精度更高。结果表明:U-Net模型以及各种策略能够高效、精确地识别遥感影像中的沙脊线;沙脊线走向的偏移与近地表风况变化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 U-Net模型可以有效地用于区域性的沙脊线走向分析。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核密度、基尼系数、地理探测器及深度学习技术,分析了中国“一带一路”沿线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机制,模拟预测出适宜高等级景区发展的新区域。结果表明:(1)中国“一带一路”沿线高级别景区呈集聚分布,集中程度高,均衡性差异悬殊,景区密度东南高、西北低。(2)通过地理探测器识别与高等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密切相关的因子,得出城市分布、交通状况、植被覆盖情况及地形起伏对高级别景区空间分异有较强的影响力。(3)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对景区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和预测,发现西南地区极适宜发展高级别景区,且无论是从自然环境角度还是从社会发展角度,均具有地域的成熟性与发达性;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次之;西北地区较不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