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5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349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577篇
海洋学   294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海表面盐度是研究海洋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利用实测海表面盐度数据和MODIS-Aqua遥感反射率产品,针对渤海建立了海表面盐度的反演模型,随后通过该模型分析了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4个季度的渤海盐度时空变化。研究发现:模型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66和0.39,优于先前文献提出的多波段线性模型(0.39和0.60)。渤海盐度的时空分析表明:黄河冲淡水是影响渤海海表面盐度重要因素,它致使莱州湾和辽东湾的盐度长期降低;9月份以后随着渤海冷流沿山东半岛南下,随后向渤海海峡和北黄海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952.
压制自由表面多次波一直是海洋拖缆地震数据处理中非常关键的环节.浅水等复杂条件下的多次波压制给现有方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姊妹篇基于卷积型互易定理建立了地下基准面上的虚拟观测信号与实际观测地震数据之间的转化方程,进而借助约束优化反演理论提出最小平方基准面延拓(LSR)方法,用于消除海底观测地震数据中的表面多次波.本文遵循相同的原理,分别针对双检波器同时记录声压场和质点垂直速度信号、单检波器仅记录声压场信号两种拖缆采集方式,探讨基于LSR的表面多次波压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合成数据实验展示了方法特点与有效性,南黄海浅水拖缆双检地震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3.
随着油湿储层、混合润湿储层等复杂润湿性储层的大量发现,润湿性对岩石物理响应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识别和表征岩石润湿性正成为储层评价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核磁共振技术作为兼具实验室和井下探测的重要手段,逐渐发展为一项有效的岩石润湿性探测技术,它测量的弛豫时间(T1和T2)、扩散系数D、内部磁场梯度G等信息,为岩石润湿性表征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不同的解决途径.系统梳理核磁共振方法表征岩石润湿性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原理,对理解这一前沿技术的来龙去脉非常重要.本文首先从界面作用力和视接触角两方面,阐明核磁共振表征润湿性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系统介绍近70年来核磁共振表征岩石润湿性的6类方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进行对比.最后,分析矿物成分、流体性质及储层条件这3个因素对应用核磁共振开展储层润湿性原位表征的影响.分析表明,基于一维T2弛豫时间的核磁共振润湿性指数已经具备用于岩石物理实验和测井评价的条件,但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核磁共振方法能完全解决各类储层润湿性的定量评价问题;基于(T1-T  相似文献   
954.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探测橡树草原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数字摄影测量的一个新的应用,即自然景观的变化监测,它是我们近年围绕遥感生态测量学所做的一些初步尝试。用加州橡树草原区1970 年和1995 年1∶12 ,000 比例尺航空摄影立体像对,构建有别于数字地形模型的数字表面模型。由于数字表面模型上记录着树冠和其它景观的三维表面坐标,我们可以测量树高与树冠郁闭度,从而比较25 年间橡树草原的变化。用数字表面模型有助于改善遥感多光谱分析所探测到变化的精度,使融合三维表面数据和多光谱数据以提高遥感信息提取的精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55.
基于2017年4月、2018年4月和2019年4月的CryoSat-2 L1B数据,比较分析了UCL13、DTU10、DTU13、DTU15和DTU18 5种不同平均海表面高度(MSS)模型及其反演的北极海冰干舷的多时空尺度差异。以UCL13为基准,对比分析不同MSS模型的差异和所反演的海冰干舷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MSS模型之间的平均绝对偏差范围为0.19~0.26 m,标准差范围为0.55~0.57 m,其中DTU18与UCL13的差异最小。以UCL13为基准,其他4种MSS模型反演的海冰干舷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50~0.79 cm,标准差范围为1.17~1.74 cm。通过与冰桥计划(Operation IceBridge,OIB)机载数据相比,5种MSS模型反演的海冰干舷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0~0.71,均方根误差范围为7.7~7.8 cm。故不同MSS模型之间的偏差对整个北极地区的海冰干舷反演的影响较小,偏差以相同的方式影响冰间水道和浮冰高度测量,因此相互抵消,但在冰间水道分布稀疏的区域,如加拿大群岛北部和拉普捷夫海区域,不同MSS模型反演的海冰干舷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56.
荆思佳  肖薇  王伟  刘强  张圳  胡诚  李旭辉 《湖泊科学》2019,31(6):1698-1712
湖泊模型为数值天气预报模型提供热量通量、水汽通量和动量通量等下边界条件,但是不同时间尺度上湖泊水热通量变化的控制因子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湖泊模型进行多时间尺度上的离线评估.本文利用2012-2016年太湖中尺度通量网避风港站的气象资料和辐射数据驱动CLM4-LISSS模型(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 4-Lake,Ice,Snow and Sediment Simulator),并与涡度相关观测(Eddy Covariance,EC)结果进行对比,以年平均潜热通量模拟结果最佳为目标调整了模式中的消光系数、粗糙度长度方案,研究了该模型从半小时到年尺度上对湖表温度和水热通量的模拟性能.结果表明:模型对湖表温度的模拟在各时间尺度上均比较理想,但是模拟的日较差较小;从半小时到年尺度上潜热通量的变化趋势都能被很好地模拟出来,但在季节尺度上,潜热通量的模拟出现了秋冬季偏高、春夏季偏低的情况,季节变化模拟不准确.湖表温度和潜热通量模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消光系数的参数化方案.相比之下,感热通量尽管年际变化趋势的模拟值与观测值一致,但是从半小时到年尺度均被高估.特别地,冷锋过境期间,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出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的变化趋势,但对于高风速条件下的感热通量模拟效果不佳.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湖泊模式的应用与发展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957.
稀疏反演多次波去除策略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次波去除是海上勘探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终成像结果的质量.表面相关多次波去除方法(Surface-Related Multiple Elimination,SRME)是一种基于反馈迭代模型的数据驱动类方法,该方法利用地震数据本身预测多次波,进一步对其进行匹配相减获得一次波结果,这往往导致与多次波重叠的一次波被错误地去除.稀疏反演一次波估计方法(Estimation of Primaries by Sparsity Inversion,EPSI)在原理上同样基于反馈迭代模型,通过求解一次波和表面相关多次波总残差最小化问题直接获得一次波.该方法无多次波的匹配相减过程,可减少与多次波发生重叠的一次波产生损失.另外,EPSI可以很好地解决SRME无法解决的近道缺失问题.理论数据和实际资料处理对比表明SRME对数据完整性以及一次波和多次波的分布情况有较强的依赖性,而EPSI几乎不受这两个因素的影响.EPSI相比SRME方法计算成本高,尚未在工业界广泛应用,但随着高性能计算的普及,该方法的实用性有望得到突破.  相似文献   
958.
应用水表面下辐照度比估测太湖夏季水体叶绿素a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便携式光谱辐射计,采用一定的观测角度获取水体表面的光谱,进而提取水表面下辐照度比R(0-)信息,分析R(0-)光谱特征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湖夏季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R(0-)光谱曲线762 nm、727nm和496nm处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达到了0.85、0.84、-0.80.通过单波段、波段比值模型分析,认为以R(0-)761、R(0-)762/R(0-)496、R(0-)727/R(0-)496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模型是利用水表面下辐照度比R(0-)估算太湖夏季水体中叶绿素a浓度的最佳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23、0.919、0.916,回归估计的标准误差S分别为0.012、0.013、0.013,F检验值分别为101.241、96.576、92.925.利用剩余10个样本对估算模型进行精度和误差检验,结果表明以R(0-)762/R(0-)496为自变量的二次函数模型好于另外两个,对太湖夏季水体叶绿素a浓度估算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此外,将光谱微分技术应用到R(0-)信息分析太湖夏季水体叶绿素a浓度,结果不能获得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959.
受井中检波器串级数局限,垂直地震剖面(VSP)反射波成像范围窄,且不能对井中最浅接收点上方区域有效成像.虽然多次波成像能扩大成像范围,但在实际应用中尚有诸多困难和挑战.本文根据Wapenaar的地震干涉理论,基于上下行波场分离技术,研发了VSP地震干涉成像方法.该方法将VSP自由表面多次波重建为在地表震源位置激发(虚震源)接收的拟地面地震反射波,然后偏移成像,以达到对多次波间接成像的目的.通过数值模型实验,测试了VSP干涉成像的极限分辨率,并讨论了主要采集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垂向和水平极限分辨率分别达约10m和20m,且能分辨深度达6500m处的50m×100m溶洞;采用12至24道井中检波器串采集的VSP资料,其干涉成像结果显著优于VSP反射波成像,与相应的地面地震成像效果相当.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新疆地区采集的VSP资料,结果表明:与VSP反射波成像相比,成像同相轴更加连续,成像范围显著扩大;与地面地震成像相比,成像结果相当,尤其在浅中部甚至更好.新方法不仅无需进行井中接收点静校正,且能显著增大成像范围,有利于成像同相轴的追踪对比、地震属性提取和地质解释,尤其对中国新疆地区深部缝洞型储层的成像,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0.
陈钰  刘兴起 《湖泊科学》2016,28(5):1123-1133
湖泊是风成沉积的理想载体,利用扫描电镜分析石英砂的表面微结构特征,可以用于判断石英颗粒被风或水流搬运的相对距离和湖泊的水动力条件,从而判断其沉积环境与演化历史.库赛湖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地区,是青海省沙尘天气频发的地区之一,为进一步证实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的风成成因,以库赛湖沉积年纹层为研究对象,结合青藏高原北部典型沙丘沉积、库赛湖冰面风成沉积、典型河流沉积和库赛湖湖滨相水成粗颗粒沉积样品,利用扫描电镜对上述沉积物石英颗粒表面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并统计35种特征的出现频率.结果表明:库赛湖地区典型风成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圆形轮廓、中低浮雕、翻板、新月型撞击坑、球根状边缘、直形阶梯、弓形阶梯、碟形坑等微形貌特征;典型水成物石英颗粒表面具有V型撞击坑、小型和中型贝壳状断口、少量溶蚀坑等微形貌特征;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石英颗粒表面具有圆形轮廓、低浮雕、翻板、新月形撞击坑、球根状边缘、碟形坑等明显风成特征,与研究区风成物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相似,而与研究区典型水成物的石英颗粒表面特征差别很大.因此,库赛湖年纹层中的粗颗粒层是由风成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