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3篇
  免费   207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950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裴锋敏 《河南地质》1997,15(3):192-199
小秦岭地体中的褶皱包括露头褶皱和宏观褶皱和宏观褶组成褶皱的面理为闪生构造面理。露头褶皱为地壳早期伸展机制下发生左行张扭剪切作用产生的构造形迹;宏观褶皱为侵入岩浆穹起、底辟作用向外扩张窨推拉围岩形成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32.
从东坑仔井田构造发育的分区性及次组同向构造等特征论述对煤层的影响,并对今后的开采布局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3.
对几个重大地质构造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壳-岩石圈是一个复杂的多级次的三维镶嵌体,不均一性是其基本属性。根据板块运动速度、构造变形速度、实地构造分析、可以认为地质构造演化是以均变式发展的。构造变形和造山带演化是相当快速的,另一些构造是长期发育定型的。就是说既使相邻地块上的变形,其变形样式、强度和速度差异可能很大。“褶皱幕”理论不符合地质实际,应予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34.
多期褶皱和构造置换是华北地台北缘太古宙鞍山群岩石中的主要变形特征,也是对太古宙鞍山群铁矿的形态、规模、产状和分布规律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5.
侯贵廷 《地球科学》1996,21(1):53-56
在褶皱形态的分形分析基础上,利用分形理论和褶皱的岩石力学成因理论推导出了褶皱的分数维(D)与岩层厚度(h)和粘度(μ)的关系式,即找到了褶皱分形分布的岩石力学成因机制,在相同的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岩层的厚度和粘度越小,则越易产生较复杂的褶皱,即褶皱的分数维越大,因此,利用褶皱的分形测量,可以定量了分析褶皱形成的岩石力学性质,这是分形研究从形态研究到机制研究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36.
湖北罗田黄土岭长英片麻岩是与紫苏石榴黑云片麻岩共生的浅色片麻岩,成分上近于A型花岗岩.受到浅混合岩化,钾交代现象显著.在斜长石与钾长石新成体接触处有清楚的交代净边结构,背散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净边成分为钠长石(Ab89~97).在净边结构上,发现叠加倒转双晶.净边结构产生于长英片麻岩部分熔融的高温条件下,与整个大别地体隆升过程和A型花岗岩的生成有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37.
初论陆内造山带的造山模式──以四川龙门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实例。陆内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化历史。前寒武纪时期的环境是属于古板块俯冲、碰撞的历史。具活动性大陆边缘性质,岩浆变质作用强烈,构造混杂明显。古生代以来转入地台环境,形成台相沉积。中生代早期转入陆内造山阶段。由早期的褶皱造山进而转化为推覆造山。两类不同性质的造山运动伴随了两类不同性质的前陆沉积盆地的形成和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体系的形成。最终的区域构造特征不同程度地保留了陆内造山各阶段的地质记录,而以最后一次的推覆造山作用的影响最深刻。陆内造山的动力机制是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的大环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8.
杜国云 《江苏地质》1996,20(1):57-58
作者在野外数学中发现,棒锤山人工露头上存在一条重要的纵向断层,经研究认为、棒锤山纵向断层反映了汤-仑推覆体在其发展中至少存在两次明显的应力释放过程,它可能与两次大的构造推覆及应力集中有关。  相似文献   
39.
赣北修水观音阁砾岩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关赣北地区双桥山群内角度不整合和地壳运动存在与否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论文以较丰富的详细野外调查资料为基础,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室内各类样品测试结果,围绕这个赣北地区重要的基础地质问题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修水运动”不能成立,并提出了砾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40.
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组1:5万区调主要进展与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总结赣西北地区修水县联测图1∶5万区调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区调方法上的创新。其中,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中所识别、填绘出的近东西向紧闭同斜倒转褶皱,叠加近南北向开阔圆滑褶皱,在中小型陆相红盆中探索出的运用数理统计与沉积学研究相结合确定冲积扇体,并用扇体与岩性段双重方法予以图面表达以及第四纪研究成果等取得的重要进展。此外,就有关提高区调质量等问题浅谈其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