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5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217篇
测绘学   9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952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早元古代老岭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榴皱组合,由斜卧诏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相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诏皱和轴面招劈理、膝折面理组合。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固Ⅲ世代构造的改造,现今多变位为北东东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老岭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63.
吉南早元古代集安群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国巍 《吉林地质》1994,13(3):39-45
早元古代集安群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分别形成了三个特征各异的构造形迹组合。Ⅰ世代为层理褶皱组合,由平卧褶皱、轴面片理和韧性剪切变形带组成;Ⅱ和Ⅲ世代为片理褶皱组合,分别由各种位态的片理褶皱和轴面褶劈理、膝折面理组成;Ⅰ、Ⅱ世代的原始构造线方位均为近南北向,为近共轴叠加,但因Ⅲ世代构造的强烈改造,现今多变位为东西向。Ⅰ世代构造形迹组合的特征显示集安群的早期构造环境具有构造层次较深、以近水平韧性剪切变形作用为主导的特点。  相似文献   
64.
辽宁连山关地区早元古代辽河群构造变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65.
本文在大量实际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天山南北麓库车山前拗陷和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在第四纪时期主要的构造变动及形成的最新构造形迹,并利用石油地质研究的最近成果对山前拗陷中最新构造的形成、演化以及褶皱构造与基底断裂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李火银 《河南地质》1995,13(4):304-308
对以褶急皮构造为主要造型式的突出矿井来说,用褶皱变形系数这一定量指标,通过控制煤 和瓦斯突出褶垢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突出预测的准确经。本文针对平顶山东太区煤层褶皱变形的,犋和剖面变形8第数法和平面变形系数法地突出危险性8预测,取得了罗可靠的结果。  相似文献   
67.
文中根据硅铁矿层的褶皱形态、复合关系等确定迁安铁矿区在中元古代之前发生过6期褶皱变形,叙述了这6期褶皱的特征和分布,讨论了褶皱的成因。区内各期褶皱形态演化规律反映了变形过程中岩石塑性有规律递减的特点。这一演化规律对研究早前寒武纪地区褶皱变形和指导该区找矿工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中间层性质的判定与交点法求速度的误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水平三局介质为模型,着重研究初至折射波法中经常遇到的隐伏层和速度侧转层的形成条件及其对反演解释精度的影响。文章列举的葛洲坝和深圳机场的应用研究实例,论证了利用测区的层速度和厚度进行理论计算,有助于定量判断用交点法求有效速度的可行性和反演解释成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9.
70.
王尚彦 《贵州地质》1990,7(3):265-270
贵州扬子准地台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主要由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褶皱先后叠加而成。不同地区,各方向褶皱表象明显程度不同,各方向褶皱主体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东西向,北西向、南北向和北北东向、北东向。叠加褶皱存在跨褶和推褶两大类。跨褶中横跨、斜跨和重褶三种形式都有。推褶中也有斜推和横推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