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250篇
  国内免费   330篇
测绘学   153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239篇
地质学   952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9篇
自然地理   52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2篇
  1941年   3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中国铂矿资源严重不足,主要分布在中国西部,根据原生矿床特征可划分为4类:①硫化物型;②铬铁矿型;③辉石岩型;④层控型。寻找铂矿新类型和富铂(岩石)资源,应成为解决中国铂矿资源紧缺的重要任务。铂矿找矿方向:地台与地槽接合部位,特别是围绕着基性、超基性岩内外接触带,铂的预富集岩带与层控型铂矿带,另外还有砂铂型铂矿发育区有望扩大找铂前景。  相似文献   
992.
罗璐 《地球》2020,(3):46-49
如果把黄河比作华夏民族的母亲河,那沧桑厚重的黄土高原就用父亲宽广的胸怀为华夏民族提供了静默深沉的守护。水的浸润,土的滋养,庇佑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繁衍和文明的兴盛。大风吹来的高原数千万年以前,板块运动使得青藏高原不断抬升,阻挡了印度洋方向的季风以及所携带的水汽,亚洲内陆地区因而变得干旱,逐渐岀现了大面积的沙漠。  相似文献   
993.
太湖西部环湖河道污染物输移速率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阐明污染物出入湖输移速率对于湖泊陆域污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太湖西部主要环湖河道总氮(TN)、溶解性总氮(DTN)、总磷(TP)、溶解性总磷(DTP)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输移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环湖河道上述指标净输入速率分别为707.9、727.0、28.8、18.2和700.9 g/s.城东港、百渎港、大浦港和沙塘港4条河道TN、DTN、TP、DTP和CODMn输入速率分别占西部河道总输入速率的62.7%、63.6%、67.1%、66.6%和64.8%.太浦河、长兜港和大钱港TN、DTN、TP、DTP和CODMn输出速率占总输出的86.5%、86.9%、85.0%、85.3%和80.6%.污染物净输入速率受水情影响,TN和DTN浓度汛前最大,而TP、DTP、CODMn浓度汛期增大,汛后分别降低44.2%、48.8%和39.8%.城东港氮、磷输入速率受浓度控制,其他河道各指标输移速率受流量控制.近岸湖体TN浓度与入湖速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离岸湖体TN、TP、CODMn浓度对入湖速率的变化响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994.
基于1901-2000年多种海-气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初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厄尔尼诺事件成熟期的冬季还是次年的春季和初夏,WNPAC的年际变化主要存在两个空间变化型,即反映其强度变化的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第1模态和反映其位置变化的第2模态。厄尔尼诺成熟年冬季WNPAC强度不仅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有关,而且与太平洋西部(WP)型遥相关的强度有关,而其位置的变化则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异常以及北极涛动(AO)有关;次年春季,WNPAC的强度除了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和太平洋西部型遥相关存在显著相关外,还与赤道大西洋海温异常有关,而其位置的变化则主要与西北太平洋局地海温异常和太平洋西部型遥相关有关;次年初夏,WNPAC强度主要与西北印度洋和西南印度洋的海温异常以及东亚-太平洋(EAP)型遥相关的强度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成熟年冬季-初夏WNPAC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均可对东亚地区降水异常分布产生影响,这对预测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冬季及后期春、夏季节东亚地区降水异常分布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此外,次年初夏,WNPAC强度变化与西北太平洋台风发生频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即WNPAC越强,台风发生的频数越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995.
中国西部冰川对近期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这一广大的区域内分布有冰川46377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变暖显著,1950年代以来平均气温上升0.2℃/10a,其中1990年代是近千年中最暖的10年;同时,1950s以来西北各省的降水量增加了约18 % 。为认识这一气候变化对中国西部冰川的影响,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获取了近50a来5000多条冰川的变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部82.2 % 的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冰川面积减少了4.5 % ,同时也有一些冰川处于前进状态。此外,近数十年中国西部冰川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的冰川相对稳定,而高原周边山区的冰川物质亏损严重,处于加速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996.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997.
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市场潜力模型,计算了各地的市场潜力指数,分析西部地区市场潜力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在全国处于较低的位置,在西部地区内部存在区域差异。市场潜力指数由东向西逐级递减,接近中部地区的地市市场潜力指数相对较高,远离沿海和中部地区的内陆区域市场潜力非常之低。市场潜力的贡献份额存在南北差异。西南地区除广西之外,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省市省内市场需求的贡献份额较高,同时区内非本省市场的贡献份额也较高,反映出省市之间的市场空间相互作用比较密切的特点。西北地区靠近中部地区、交通比较方便的陕西、宁夏和陇东地区市场潜力受区外市场的影响较大,甘肃大部地区和新疆主要依赖省内市场,青海主要依赖区内非本省市场。市场潜力分布的省域圈层特点明显。从中心区域向外围区域,市场潜力对省内市场需求的依赖趋于加深,离经济中心距离较远的地市省内市场需求的贡献份额较高,区内非本省市场和区外市场的贡献份额省内经济中心一般高于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998.
贵州西部茅口组石灰岩地层广泛分布,岩溶发育强烈。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试验和钻探等手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贵州西部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发育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具有不均匀性。平面上呈现研究区中部的六盘水区域岩溶发育十分强烈,西部的威宁地区发育相对较弱的规律;垂向上呈现随着茅口组灰岩埋深的增大,岩溶发育程度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贵州西部岩溶区重大工程建设、岩溶灾害的治理及岩溶地质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西北内陆盆地降水稀少,一年中有较长时间的冻结期,了解其降水入渗补给规律的季节性变化对于准确评估其地下水资源量和解释气候变化对其地下水补给的影响非常重要。采用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站27套地中蒸渗仪1992—2015年试验资料,应用拉依达法则筛选出长系列观测资料中的异常值,结合昌吉试验场相关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划分西北内陆盆地冻结期、冻融期和非冻结期的时间区间,分析不同时期影响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主要因素;计算不同时期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量的百分比,确定不同季节对年降水入渗补给的重要性;依据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随潜水埋深的变化规律,确定冻融期、非冻结期不同土质降水入渗的最佳潜水埋深。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砂卵砾石和细砂非冻结期最佳潜水埋深为0.5 m,轻黏土非冻结期最佳潜水埋深0.1 m;细砂冻融期最佳潜水埋深为1.0 m,砂卵砾石冻融期最佳潜水埋深为0.5 m,轻黏土冻融期最佳潜水埋深为0.1 m;冻结期地下水位埋深对土壤入渗能力的影响十分明显,潜水埋深和降水入渗补给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冻融期是西北内陆盆地浅埋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的重要时期,冻结期是西北内陆盆地深埋型地下水降水入渗补给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2017年12月在烟台港近岸海域6个站位大、小潮期的海流和悬沙同步观测资料,分析了悬浮泥沙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悬浮泥沙通量机制分解方法计算了研究区的悬浮泥沙输运通量,并初步讨论了潮流作用下悬浮泥沙的输运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站位悬浮泥沙含量大潮期大于小潮期;大潮期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多出现2~4个峰值,小潮期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变化较为复杂,其规律性较弱;悬浮泥沙变化一般滞后于流速变化1~2 h。从平面分布上来看,研究区大潮期各站位悬浮泥沙浓度差异较大,小潮期差异较小;垂向上,大小潮期各层位悬浮泥沙含量变化不大,层化现象较弱。研究区水体的平流输运项主导着这一区域的悬浮泥沙输运,垂向净环流项起辅助作用,其他输沙项的贡献很小,研究区悬浮泥沙净输运方向与余流方向大致一致。大潮期垂向净环流项对悬浮泥沙输运的贡献略大于小潮期,小潮期平流输运项对悬浮泥沙输运的贡献略大于大潮期,大小潮变化对研究区泥沙输运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